关于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上海市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完善现行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进入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5年以来,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教育发展迅速。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在全市各区县中小学校全面展开,并向纵深方向推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东移,特别是浦东新区功能性开发的全面铺开,上海正在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国际大都市这一功能定位的确立,既给上海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又赋予上海新的历史使命。如何使上海的基础教育与上海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符合,将是当前和今后长期的任务;而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应上海地方教育发展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保障之一。因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过程是在掌握有效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实现的,教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作为全面地衡量和评价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系统化的教育指标,能衡量和反映整个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地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全面地反映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比例、速度,科学地揭示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宏观教育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它通过数字的语言,及时准确地反映教育事业基本情况和发展进程,并评价和监督教育计划执行情况和各项政策实施效果,使教育的发展更好地适应一个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一个国家教育统计指标研究水平的高低与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如果把教育事业比喻为一架庞大的机器,那么教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犹如这架大机器上的“仪表”系统。研究和探讨上海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和完善上海现存教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基础教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是上海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上海教育自身发展使然。
(二)设计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设计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就是要根据我国国情,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确定适合上海基础教育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既能全面反映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又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既有原则性,又有可操作性;既能描述现状,具有解释、说明功能,又能诊断现状、预测未来,具有评价、导向作用,是一个多功能的指标体系。上海处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前沿,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上海的迅猛推进,上海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相应地,教育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布局的大调整,教育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上海是一个有着1300多万常住人口和300百多万流动人口的国际大都市, 这些特征将直接间接影响到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确立。上海教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反映出共同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从统计学原理角度,则要体现出其可测性、定量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原则。这是确定上海教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总的指导思想。
二、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及其若干指标的分析
(一)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特点
从系统论角度看,教育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其本身来讲,教育又是一个具有多目标、多功能、多要素的系统。这就决定了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必然由一系列能够反映教育现象且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集合体,为诊断、评价、控制、优化教育系统服务。
就整体而言,上海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从指标体系构成形式上,分为调查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性指标体系,我们称之为形式分类;从指标体系内容上,评价性指标体系又分为背景指标体系、现状指标体系和成就(结果)指标体系,我们称之为实质分类。形式分类是指标体系的载体,实质分类是指标体系的内涵,它们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见下表)。
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教育调查指标体系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
教教教教基教科勤背 入 机 学 教 教 教 程
育育职育本育研工景 学 构 校 育 育 育 度一
机对工经建设机俭指 指 指 办 过 经 科 和级
构象队费设施构学标 标 标 学 程 费 研 成指
伍投投活 条 指 指 指 就标
入资动 件 标 标 标 指
指 标
标
二级
(二级及以下指标略) 指标
从教育指标反映教育现象的不同特征出发,将上海教育发展统计指标分为调查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两大类。调查性指标是对上海教育现象的客观描述,它们反映上海基础教育事实本身;如果没有参数,这些数字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要评估教育现象,必须引入评价性指标,它们可以反映上海教育发展在某些方面利弊得失,有着说明现存教育现象、评价教育发展现状的功能。从方法上说,调查性指标只是纯粹的资料或手段,而评价性指标则是人的思维结果,可以达到某种目的。但是,调查性指标是评价性指标的基础,是教育运行的信息源,是建立统计数据库的前提,只有在建立合理的调查指标体系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的评价性指标。所以,只有同时设计两种性质不同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上海基础教育工作的运行效率。将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从形式上分为调查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性指标体系,将背景指标体系、现状指标体系和结果指标体系作为内容涵盖其中,这样设计分类,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简便易用。
(二)对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中若干指标的分析
1.选择教育指标的基本准则
(1)指标的选择依据
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是根据上海社会政治、发展的客观需求和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而建立的,要反映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要体现《上海市建设一流基础教育规划及项目实施计划 (1997—2000)》中设定的主要目标的精神。这些指标的选择,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上海教育综合发展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为制订教育政策和计划、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依据;对上海教育政策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2)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的构成及特点
选择上海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不要罗列出上海教育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诸要素,而是那些最能反映出上海教育发展特点的敏感性要素。教育调查指标,要能够反映教育的现状结构性,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对变化中的教育也必须有所反映;由于教育评价指标受社会因素及教育规律的制约,因此,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除了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教育规律之外,更要从教育工作实际考虑。如果说前者是设计一国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准则,那么后者则是决定能否设计出适应一个地区需要的特色教育指标。上海基础教育,近年来改革步子加快,改革举措不断出台,小学升初中取消入学考试、就近入学;初、高中脱离、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民办学校大量涌现;产业结构布局的大幅度调整给中等教育及就业带来的影响,等;在设计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时,对我国现行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加以修订,吸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指标的长处,选择了大量反映上海近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变化的指标,舍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设定的、已经不敏感甚至失效了的陈旧指标。对现有统计指标中交叉、重复以至矛盾的部分加以调整和精简,做到上下结合,条块结合,进行指标方案的设计。
我们选择了两大方面(16个一级指标),这两大方面是调查指标体系和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其中,第一类指标体系(前者)分八个一级指标,这些指标既相对独立但又互为统一,不仅能反映普教各类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速度、结构,而且能研究相关指标之间联系、相关程度、分布密度和发展趋向等;第二类指标体系(后者)分为八个一级指标。这些指标体现了以下特点:
(1)全面、概括。以教育机构为龙头指标。如, 选择了教育机构的地区(即“隶属区(县)局”、“单位所在地”、“所在街道、乡、镇”、“单位地址”等。这些指标是反映本市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地区均衡性的重要标志,能够观察教育机构在城乡分布情况,以促进城乡办学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2)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可行性强。 这些指标都是从现有统计指标中筛选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结构简单,有统计基础,通俗易懂,能成为社会公认的常用指标。
(3)体现时代特征,反映上海教育发展特色。如, 选择了“学校所含教育类型”、“办学模式”、“部门办别”,反映了本市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的变革状况。综合后能从全市、区(县)角度分析教育改革中的教育发展变化情况。
(4)完善指标口径,便于比较分析。如, 在“部门办别”中选择了教育部门办、国有企业办、集体办、民办公助、私人办、合资办、外资办。指标中删除了原报表中以教育部门办、集体办、其他部门的后两项指标,而将教育部门办指标以外的所有办别归为“社会力量办”,确切反映当今以国家办学为主的单一主渠道逐步向多渠道发展的趋势。
2.若干指标的分析
下面,我们就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中一些最能反映上海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未来发展影响较显著的指标(敏感性指标)加以分析说明。
(1)人口因素指标
教育是极其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探讨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时,要从教育的内部系统考虑,即要从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中加以考察,教育背景指标提供了这种考察的依据。在上海教育背景指标中,人口因素是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规模效益、劳动力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上海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际大都市,流动人口、外来人口都呈逐年上升态势;近年来,城市结构布局进行着较大的功能性调整,市中心区人口向城区外围倒出;撤县设区,城镇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外来人口、农村人口涌入城区带来的子女就学问题;上海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等等。在上海教育发展统计指标的“背景指标”中,我们选择了“城市人占总人口比例”、“城镇人口增长率”、“外来人口增长率”、“人口规模在3—5万人的镇城市化水平”等指标。它们是考察人口因素对上海教育发展影响的最敏感指标。
(2)教育投入指标
教育投入是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是衡量各国支持教育程度的指标,也是反映一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海近年来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贯彻《教育法》,强化政府行为,依法保障对教育的投入,政府加强对教育投入的比例;同时,教育经费来源由过去的单一政府来源变为多渠道筹措,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制度,拓宽教育投入渠道,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基础教育事业,运用宏观财政和金融手段调节公共教育经费对基础教育投资进行保护和优惠政策,已经实现了“三个增长”,教师平均工资逐年增长,教师工资水平指数逐年升高。我们选择了“教师平均工资”、“教师工资水平指数”、“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GNP 的比例”作为上海基础教育评价指标,这三项指标是反映了上海地方政府对教育支持程度的最敏感性的指标。
(3)劳动力市场指标
劳动力市场指标反映了教育结果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它们通过提供劳动力市场就业和收入两方面的信息来反映教育对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影响。受过各级教育人口的失业率反映出教育的程度与就业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布局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基础教育结构布局也将产生相应的影响,这将带来就业与劳动力供求的较大变化。因此,我们在设计上海教育发展统计指标时,将“青年与成年人失业”和“专任教师和非专任教师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作为教育背景指标中的两个敏感性指标,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指标中,选择了“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职业初中”等指标;在评价与监测指标的“机构指标”中,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成人中等教育机构”指标。
人均受教育程度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提供了全社会受教育的概况。受教育程度与就业与失业关系密切。失业与受教育程度关系表明了受教育和就业之间的联系;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有着密切关系。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我们在设计上海教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时,选择了“市民受教育程度”指标、“15—45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和“15—45岁人口文盲率”三项敏感指标。选择15—45岁年龄段,是因为这一年龄段最能反映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与结果。
(4)必达指标和期望指标
必达指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教育政策上的要求和实际上的可能性,期望指标的设置应有超前意识,考虑其对评价对象所产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这一指标,在不同社会背景条件下,其内涵和评价标准不同。随着上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对教师的学力与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九五”期间,上海将对大批高、初、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的培训;小学教师需具有专科学历(小教大专),初中教师须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这将成为衡量上海学校办学条件的一个评价指标,是一个必达指标;而对于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这只能是一个期望指标。将这一指标纳入上海发展指标体系中,反映了上海教育事业的超前发展状况,同时也体现了上海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市场的更高需求。
(5)稳定性指标和变动性指标
稳定性指标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其内涵保持不变或在指标体系中仍然保留的指标;变动性指标是在不同时期可改变内涵(包括改变评价标准)或可变更的指标,它由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生产力、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所导致。“教育机构指标”,充分体现了上海教育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办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以教育部门办教育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政府包办的“独家经营”教育的局面也因社会力量办学的崛起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这在市场经济迅猛发育的上海尤其突显。上海近年来已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社会力量办学比之全国来说,发展较早,而且较完善。“社会力量办学”这一项指标就成为反映上海教育发展现状、评价上海教育发展水平、体现上海教育超前性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因此,在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教育机构”中,增加了“集体办学”、“民办公助”、“私人办学”、“合资办学”、“外资办学”这些变动性指标。在上海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中的“机构指标”项,我们选择了“社会力量办学教育机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成人中等教育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这四项指标,因为这四项指标最能敏感地反映出上海目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给教育办学体制带来的实质性变革特点。
对变动性指标的研究,能使我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评价指标,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6)指标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在专业术语、统计方法及其技术手段上,应尽可能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符合国际惯例,使它具有国际通用性;但在比较时,必须具有可比性。要使之既与国际社会同步,又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上海特点,而不是全盘吸收。在校女生(包括在校中小学生)未婚生育在美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美国教育背景指标体系中,“未成年母亲率”是一个敏感的指标;而在我国的中小学校,这却是一个最不敏感的指标。而“城镇人口增长率”和“农村人口增长率”则是上海教育背景指标中的敏感性指标。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上海城市布局结构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原来的上海、川沙、金山、嘉定四县已经撤县设区,根据《上海 1996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上海的城市结构布局将形成由主城—辅城—二级市—中心城镇构成的“多心、多导、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在外环线以内形成主城,在宝山、闵行形成两个辅城,在金山、松江、奉贤、青浦、南汇和崇明形成6个二级市, 在推进郊区成都市化进程中,将形成大批中心城镇,大大改变上海现有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
三、健全和完善上海市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
(一)改革与完善现行国家教育统计指标体系
上海目前使用的是我国现行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它是按照计划经济下的管理需要设计制定的,适用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并在过去的教育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之后,现行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已难于适应上海教育发展的需要。现行教育指标体系至少存在着以下明显不足:指标不健全;内容有重复且功能不强;指标之间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因此,对中国现行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以及修订新的教育统计规程势在必行,使指标如实反映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并能真正揭示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总体能够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描述、评价教育发展的整个运行情况,逐步实现全国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标准化、工作规程制度化、数据口径规范化、统计数据精确化、统计队伍素质优化、统计手段现代化。
(二)确立适合中国国情和上海地方特色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不同的地区,也要有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上海不仅是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教育、科技、文化发达地区。这就决定了上海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功能要有别于全国统一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也不同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体现适合上海教育特点(特别是上海基础教育)的统计指标体系;当然,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结构与功能的多样化,是建立在统一的国家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基础之上。
(三)建立一套警报教育统计指标体系
警报指标在西方叫做先兆或先行指标,即通过一套敏感而又较重要的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对决策部门起到警报的作用。教育警报指标体系能发现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提供有关领导参考,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上海亟待建立一套能综合反映教育发展敏感的指标体系,及时提供决策部门参考。选择有代表性的少量教育指标,使其既能评价上海教育发展状况,又能预测未来,并成为群众所接受,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常用指标,这将有助于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
* 本文系在国家教委计划司委托课题《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修改而成。此课题由上海市教委计划处和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共同承担。课题负责人为李珍凤(计划处)、傅禄建(普教所),成员有谭晓玉(执笔)、卢晓明(普教所)和冯静波、严骏昌(计划处)。普教所王厥轩、谢怡范、朱怡华、金辉、程华山等同志就本研究提纲的最初框架赐教;高明、易凌峰、李丽桦、罗东海、王君瑶等同志在前期研究阶段,参与资料搜集、翻译、整理工作;美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印度等国总领事馆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驻沪办事机构提供了帮助并惠赠部分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谢!本文中阐述的部分学术观点仅系笔者个人看法,不代表课题组或教育行政部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