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产品论文,实证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比较优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研究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对中国畜牧业的主要行业,在尽可能区分饲养方式的条件下进行成本比较优势的测算,并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法对中国主要畜产品在实际出口中所“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通过两个结果的比较揭示中国畜牧业生产与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加入WTO对我国畜牧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逐步降低畜产品的进口关税,开放国内市,中国畜牧业生产将直接面对来自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究如何?中国是否具有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入世将给中国畜牧业生产带来怎样的机与挑战?我国畜牧业将如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呢?
农业作为公认的入世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WTO 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问题更成为农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焦点。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但是多数学者将视角对准的是农业中的种植业,更多地考虑加入WTO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的影响,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入世后的发展战略并没有成为这次大讨论的热点。而且,就是在专门研究入世对中国畜牧业发展影响的文章或报告中,大多数研究也是集中在畜牧业发展方向或政策等宏观领域问题的定性分析上,缺乏数据基础和系统规范的分析。在目前国内运用实证方法分析WTO 对畜牧业发展影响的数量有限的研究中,有的是通过随意几种畜产品比较优势的测算来估计整个中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陈武,1997),其所选的畜产品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只能作为一个大概的估计;有的是通过对畜牧业中一个品种的一种饲养方式的比较优势测算来预测WTO对整个畜牧业发展的影响(程国强等,2000),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以偏概全的痕迹,很难由此就对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和战略作出判断;有的是通过经济计量模型(比如GTAP模型)分品种预测WTO对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贸易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1999),这种方法以大量数据为基础,预测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它只是分析了畜产品中肉类生产的贸易前景,而且没有考虑中国畜牧业不同饲养方式在生产成本和经营方式上的显著差异,因而仍对实践缺乏指导意义。
本研究首先采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对中国畜牧业的主要行业(包括养猪业、养鸡业、肉牛业、奶业和养羊业),在尽可能区分饲养方式的条件下进行成本比较优势的测算,接着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法对中国主要畜产品在实际出口中所“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通过两个结果的比较来揭示中国畜牧业生产与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探讨加入WTO 对我国畜牧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一、我国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测量比较优势的根本难点在于找到与经验研究相关且切实可行的比较优势测算模型。比较优势概念通常是以贸易前价格为衡量尺度,而所有实际经济数据都是在开展世界贸易条件下生成的。显然,以贸易前价格为依据推导出各种真实指数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说明的是,所有比较优势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对基本真实关系的近似估计。
(一)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和模型
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客观性,我们同时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和显示比较优势法进行测算。
1.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DRC)
国内资源成本是指赚取(或节省)一单位外汇而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耗费的国内资源成本的价值。这一方法是由布鲁诺和克鲁格分别提出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实际上是一种以国际市场为参照系的、以整个国家为经济单位的成本—效益比。其分子是某种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国内资源成本,以影子价格进行估计;分母则代表利用国内资源生产这种产品的净外汇所得(或净外汇节省)。用公式表示如下:
如果DRC=1,则表明国内生产既没有带来外汇收入,也没有造成外汇损失,当DRC<1时,表明:利用国内资源进行生产,该产品如果是出口品,其成本小于净外汇所得,生产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该产品如果是进口替代产品,则国内生产成本低于从国际市场购买这种商品的外汇支出,国内生产可以节约外汇支出。相反,当DRC>1时,由于生产该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高于净外汇所得(或净外汇节省),因而该国在这种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DRC值越高,表明比较劣势越强,而DRC越低,则表明比较优势越强,该产品具有出口优势,因此,按照DRC 值将不同产品进行排序,还可以得到各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由于同时使用生产成本和贸易数据,包含了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的影响,有其一定的优越性。而且,作为衡量比较优势的事前指标,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在某种意义上是动态的,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从扭曲向自由贸易发展时, 所有行业的比较优势都逐渐趋近于1。该方法的缺陷是:机会成本和影子汇率的难以确定会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国际价格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对国际价格变动频繁或幅度较大的农产品其适用期较短;生产活动的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难以估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估计结果。
2.“显示”比较优势法
“显示”比较优势是皮尔逊教授于1976年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后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广泛采用。
简单地说,“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值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的出口值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就是:
在j种商品的生产上没有“显示”比较优势。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法简单明了,能避免许多繁杂的运算和近似的估计,因而被许多研究人员所应用。它侧重出口实绩,可以消除国家保护造成进口扭曲带来的影响。从理论角度考虑,“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因为只顾及出口方面,没有将进口与出口联系起来对待,固然有其理论缺陷。此外,如果就某一时点考虑,出口很有可能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而发生扭曲,进而影响到比较优势指数的真实性。但从较长的一段时间看,假如一国的某种商品从经济上讲没有比较优势或具有比较优势,即使暂时受政府政策影响而发生贸易上的偏离,经济上的内在动力定会使之恢复常态,尤其在市场的作用下更是如此。当然,“显示”比较优势法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把一种在一国实际具有比较优势而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但是,出于实际可行性的考虑,该指数测算法仍被作为较常使用的一种衡量方法。
(二)数据来源及参数确定
1.数据来源
测算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1~1999)、海关总署出版的《海关统计》(1991~1999)、外经贸部编写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1~1999)、联合国粮农组织的《FAO贸易年鉴》(1991~1999)、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物价年鉴》(1992~2000)和《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0)以及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和农业部畜牧兽医总站的数据资料。
2.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的参数确定
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测算我国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将项目产出物及其投入物分为贸易品、非贸易品和特殊投入物3种类型;其次,要确定贸易品、非贸易品和特殊投入物的影子价格。
(1)贸易品、非贸易品和特殊投入物的划分。 贸易品是指其生产或使用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进出口的物品,包括:项目产出物中直接出口(增加出口)、间接出口(替代其他企业产品供应国内市场而使其他企业增加出口)或替代进口(以产顶进减少进口)者;项目投入物中直接进口(增加进口)、间接进口(挤占其他企业投入物使其增加进口)或减少出口(挤占原可用于出口的国内产品)者。非贸易品是指其生产或使用不影响国家进出口的物品,包括:所谓“天然”的非外贸货物如建筑、国内运输等基础设施及商业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运输费用过高或受国内国外贸易政策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外贸的物品。特殊投入物在这里是指劳动力。
根据上述划分标准,产出物(畜产品)都是贸易品。投入物中饲料、饲盐、燃料动力和兽药也是贸易品;投入物中的仔畜(禽)、青粗饲料、工具材料、固定资产折旧、饲料加工费、死亡损失费、销售费、修理费和管理费等均属不可贸易品。
(2)影子价格的确定。从理论上讲, 影子价格可以通过线性规划模型,借助现代化电子技术计算而得,但计算起来十分困难。它可能涉及几百种资源,几万种产品以及更大数量级的数学关系,这在技术上很难办到。更何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市场千变万化,产品、资源间的函数关系在不断变化,这意味着影子价格要经常性地(1年或半年)进行修正,因而时间上不允许用这种方法。
实际工作中确定影子价格的常用方法是局部均衡分析,即个别地考察某一产品或某一资源的影子价格,不把它与其他产品或其他资源联系起来,如用支付意愿估价产出物价值,用边际成本或机会成本估计投入物等。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影子价格有两种不同的体系,即以国内市场价格为基础的价格体系法(国内称为影子汇率法)和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基础的价格体系法(国内称为转移系数法)。
在本研究中,如果投入产出物以贸易品为主,影子价格的确定采用转化系数法;若投入产出物以非贸易品为主,影子价格的确定采用影子汇率法;特殊投入物(如劳动力)影子价格的确定则用机会成本分析法。
产出物(畜产品):将口岸价格视为其影子价格(若为进口型畜产品以到岸价格计,若为出口型畜产品则以离岸价格计)。
饲料费:首先将国内饲料费换算成标准粮,其次,计算标准粮的影子价格=到岸价×影子汇率+国内运费+贸易费用,其中,贸易费用=到岸价格×影子汇率×贸易费用率。
饲盐、燃料动力及兽药的影子价格确定方法同饲料类似。
仔畜(禽):影子价格等于单位产品仔畜(禽)进价。
青粗饲料、工具材料、固定资产折旧等非贸易投入物的影子价格同仔畜(禽)类似。
劳动力: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采用劳动日用工作价来反映劳动报酬,其计算公式为:某年劳动日工价=当年农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每农业劳动力负担人口数/全年劳动日天数(254天), 但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未包括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以及农民储蓄部分,不能反映农业劳动力的真实收入,故而,我们用农村劳动力当年人均纯收入代替当年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来重新估计劳动力报酬,并假定其反映了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得到公式:影子价格=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农业劳动力负担人口数/全年劳动力天数(254天)。
汇率:长期以来,我国汇率都是由国家管理控制,官方汇率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汇率被人为地高估,不能真实反映汇率的市场价值。1994年后,中国外汇市场实行了汇率并轨,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汇的配置转向了市场体制。因此,在1995年以前,将平均出口换汇成本作为汇率的影子价格(影子汇率),自1995年起,直接将市场汇率作为影子汇率。
(三)测算结果及分析
1.我国肉类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测算
(1)我国猪肉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测算。表1显示,在不区分饲养方式的情况下,1991~1996年间我国生猪生产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DRC值始终在0.085~0.347之间变化,1997年后, 生猪生产的DRC值开始超过1,只是偏离并不明显(其值基本上在1附近), 这表明虽然我国生猪生产的整体比较优势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我国具有潜在竞争能力的畜牧产业。从不同的饲养方式来看,在1991~1996年期间,无论是国营集体、专业户还是农户散养的生猪都具有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但1996年后,国营集体养猪的成本优势明显下降,而专业户和农户散养的生猪在生产成本上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
(2)我国肉鸡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测算。从1991到1999年, 中国的肉鸡生产经历了从具有微弱比较优势到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变化(见表2),1993~1998年,肉鸡生产的DRC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到1999年,DRC值再次接近于1,表明中国肉鸡生产的成本优势又有所回升。从不同的饲养方式来看,我国国营集体的工厂化养鸡方式基本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直到近两年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但专业户养鸡的成本优势比较明显——除1996年外,在1991~1999年的8年间,我国专业化养鸡的DRC值始终在0.7~1之间徘徊。
(3)我国肉牛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测算。 肉牛业是我国养殖业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肉牛饲养(农户散养)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的测算表明,在1991~1999年间,中国肉牛生产的DRC值(1991:0.136,1992:0.162,1993:0.117,1994:0.167,1996:0.203,1997:0.157,1998:0.163,1999:0.392)最小值为0.117,最大值也仅为0.392,基本上未出现大的波动。也就是说,如果单纯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中国肉牛生产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4)我国羊肉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测算。 同牛肉的情况相似,我国羊肉生产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的测算结果显示,90年代以来,我国的羊肉生产一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1991年,中国羊肉生产的DRC 值为0.309,其后缓慢攀升,1992年为0.356,1993年为0.354,到1994年,羊肉的DRC值达到0.449,在经历4年平稳波动后,1998年,其值又一次恢复到0.4左右,1999年,中国羊肉生产的DRC值较以往上升明显,但数值也就在0.8左右。
2.我国鸡蛋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测算
不管是否区分养殖方式,90年代以来,鸡蛋始终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见表3)。90年代初,我国鸡蛋生产的DRC值基本在0.6~0.8之间,1992年后,DRC值下降更加明显,1995年的DRC值达到90年代的最低点,其值为0.027,在1999年我国鸡蛋的DRC值迅速增长到最高点,但其值也仅为0.835,与90年代初的水平相近。不同饲养方式下DRC值的比较分析发现,专业户养蛋鸡的成本优势要比国营集体和农户散养更为明显。
3.我国牛奶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测算
由表4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 牛奶始终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1990~1999年,在不区分养殖方式的条件下,牛奶生产的DRC 值一直在0.5以下,其中,专业户牛奶生产的DRC值普遍高于国营集体,说明在我国的牛奶生产中专业户比国营集体更具成本优势。
4.我国羊毛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测算
中国的羊毛生产分为本种绵羊毛和改良绵羊毛两种,两者之间的国际竞争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种绵羊毛的DRC值基本都在1以上,缺乏比较优势;而改良绵羊毛的比较优势大都小于1,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总体上看,改良绵羊毛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明显高于本种绵羊毛。
我们接着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法对中国主要畜产品在实际出口中所“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猪肉一直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1997年后,猪肉的比较优势明显下降,这和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的测算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说明我国猪肉的出口贸易基本上是依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来进行的;有趣的是,鸡肉、牛羊肉等其他畜产品在实际的出口贸易中所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与其生产成本优势却不一致,这说明,我国畜产品的贸易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出口结构有待调整,国内畜牧业生产有待加强并进行结构优化。
二、加入WTO对畜牧业生产与贸易的影响
中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已经表明,在不考虑畜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除肉鸡生产外,我国畜产品基本上都具有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与众多种植业产品的劣势地位相比,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应当列为优势产业。但是以下两个特点应当引起注意:一是规模化养殖不如农户散养比较优势显著;二是比较优势有下降趋势。
入世后,在WTO多边贸易体系规则(包括自由化贸易,反倾销、 反补贴、保护知识产权、约束政府采购等公平竞争手段,增加透明度,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等)以及农业协议(包括市场准入条款、国内支持条款、出口补贴条款和动植物检疫条款等)的约束下,中国畜牧业生产与贸易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养猪业
我国是世界上头号养猪大国,1998年生猪存栏占世界总量的44%,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目前我国活猪出口数量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3%~15%,猪肉(不含杂碎和加工制品, 下同)出口数量仅占3%左右。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养猪大国,1998年生猪存栏仅世界总量的8.7%,猪肉产量却占世界总产量的10%。1997年美国出口猪肉29.4万吨,出口金额9.58亿美元,同年中国分别为10.3万吨和1.95亿美元,比中国分别多出口19.1万吨和7.63亿美元。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发现价格的差异,1997年美国出口猪肉的平均价格是3264美元/吨,而中国出口猪肉的价格是1886美元/吨,仅为美国猪肉价格的58%。这种价格的差异,既反映两国猪肉生产成本上的差异,也反映出猪肉质量上和卫生标准上的差异。
从整体上看,如果不考虑猪肉质量上和卫生标准上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具有生猪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1998年中国生产每公斤生猪的平均生产成本约为7.05元(其中农户散养6.94,专业户6.82,国营集体7.42),美国为7.17元。在每公斤生猪生产总成本中,中国的劳动力费用为0.76元(其中农户散养1.36,专业户0.44,国营集体0.41),美国为1.01元;中国的饲料费用只有4.00元(其中农户散养3.55,专业户4.13,国营集体4.40),美国为5.13元(表6)。从上述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农户散养和专业户的生猪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些,而国营集体的生猪生产成本已经超过美国的生产成本。我国出口的活猪与猪肉,主要来自具有一定饲养规模的猪场,即现代化养猪企业、国营集体猪场和专业户,由于对出口活猪与猪肉的质量要求高,故生产成本一般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来说,我国出口活猪或猪肉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要大大低于内销活猪或猪肉的比较优势。
加入WTO后,如果我国最终将猪肉进口的关税税率降低到12%, 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生产成本与关税因素的影响,加上中国人喜欢消费新鲜猪肉的习惯,进口的鲜猪肉(主要是“冷却肉”,其生产成本必然增高)有可能打入我国的高档消费市场(如大城市的超级市场),但很难在我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对港澳、东亚和东南亚出口活猪、猪肉及其制品具有运输成本上的优势,因此加入WTO 也不会对我国现有的活猪与猪肉贸易产生太大的影响。此外,目前猪肉进口量大国,如日本、韩国和俄罗斯都是我周边国家,这些国家对瘦肉率要求不是太苛刻,因此我国的猪肉应当说比较容易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虽然我国在猪肉生产上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前景也不容乐观,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猪肉品质、疫病和药物残留问题,是限制了猪肉进入国际大市场的主要障碍,尤其是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出口猪肉的质量(提高疫病控制能力和解决猪肉中的药物残留等问题),建立优质出口猪肉基地,才能与发达国家生产的猪肉抗衡。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目前猪杂碎(下水)的价格在国内价格比较高,这是当前农民养猪比较效益的优势所在。由于中国人有消费猪下水的偏好,而外国人无此偏好(几乎不吃),加入WTO后,国外大量廉价的猪下水可能会大量涌入中国(目前已经开始涌入了),国内的养猪生产者势必会受到较大的打击。对此,有关部门必须予以警惕。
(二)养鸡业
1.肉鸡
我国专门化的肉鸡(即肉用仔鸡)生产,是8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产业。目前,我国禽肉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其中肉鸡产量约占禽肉总产量的50%。无论是禽肉产量,还是肉鸡产量,我国均居世界第二位。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禽肉生产和出口大国,1998年禽肉总产量达到1512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42%,其中80%的禽肉产量来自肉鸡生产;1997年出口禽肉(包括禽杂碎,下同)256万吨,出口金额达23.8 亿美元;同年我国出口禽肉32.1万吨,出口金额6.08亿美元。1997年我国国内市场西装鸡的平均价格为11.88元/公斤,同年美国出口肉鸡的平均价格为886美元/吨(约合7.33元/公斤), 国内肉鸡价格比美国出口价格高62%。
通过中美两个大型肉鸡生产企业同期主要生产指标的对比就不难发现,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鸡肉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除屠宰厂劳动力成本比对方低以外,其他各项成本项均高于对方。导致中国肉鸡生产企业成本居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饲料价格高,二是饲料转化率低。所以,如果单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我国的肉鸡产品在国际市场并不具有价格优势。另外,肉鸡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在种鸡饲养、孵化、鸡群管理及屠宰加工等方面还不尽完善,因而在肉鸡产品的整体质量上与发达国家存有差距。
与美国生产的肉鸡相比,我国的肉鸡产品在国际市场并不具有价格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入世贸组织,并将肉鸡产品的进口关税从20%降为10%,从理论上讲,肯定会对我国的肉鸡生产和贸易带来一定影响。但是,我国人民对肉鸡的消费有别于西方人,对于西方的白羽肉鸡不是十分偏爱,我们有能力开创出有中国特色的肉鸡产业,例如开发黄羽肉鸡和特种家禽的市场。因此,加入WTO 既对我国的肉鸡生产及其贸易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如果处理得当,也会为我国肉鸡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资料来源:李建平等,《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及对策措施》,《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4期,第15页。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受价格与国内消费习惯的影响,近年来禽杂碎在禽肉乃至肉类进口总量中占据绝大部分。畜禽杂碎是病菌的主要携带者,而且是胆固醇含量很高的食品,这也就是外国人不食杂碎的主要原因。大量畜禽杂碎涌入国内市场,既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传播疫病的威胁,还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
资料来源:《中国畜牧水产报》,1999年月11月7日。
2.蛋鸡
中国蛋鸡养殖业经历了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高速发展。1999年,我国禽蛋产量已经占世界总产量的41.8%,人均占有量为17.2公斤,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加入WTO,将为中国蛋鸡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入世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国内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饲料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下调,养鸡成本就会因之有所下降。同时,目前鸡蛋的主要进口国家(或地区),如俄罗斯、沙特、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在地理位置上几乎均以我国大陆为中心,位于亚洲或与亚洲相邻,这会使我国的蛋鸡业在运输成本、睦邻关系等方面欧美国家更具竞争力。而且,由于我国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在国际竞争中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表现将更加明显,所以,鸡蛋出口在量上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国内近期低迷的鸡蛋价格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反弹,养鸡获利将增加。此外,国家“富民”政策的推行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养殖业的巨大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而且随着西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禽蛋在农村消费市场还可继续扩大,这些都可为入世后中国蛋鸡业发展提供非常乐观的市场机遇。
(三)肉牛业
1998年全国牛肉产量达479.9万吨,仅次于美国(1168 万吨)和巴西(523万吨)。就牛肉进出口而言, 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当今世界上两国最大的牛肉进出口大国。1997年美国进口牛肉(不含杂碎,下同)73.3万吨,出口67.9万吨,贸易顺差9.18亿美元(进口的牛肉主要是草地饲养出来的牛肉,出口的牛肉则是经过育肥场饲养出来的牛肉,后者比前者的价格高);澳大利亚出口牛肉85.1万吨,进口0.3万吨,贸易顺差18.36亿美元;中国出口牛肉3.15万吨,进口0.25万吨,贸易顺差0.51亿美元。1997年美国出口牛肉的平均价格是3593美元/吨,澳大利亚为2167美元/吨,而中国仅为1709美元/吨。这种差异既反映中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低,也反映出牛肉质量上卫生标准上的差异。
中国的肉牛业,是近2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但是,目前我国肉牛生产总体水平还很低,牛肉的质量差,特别是优质牛肉产量的比重低。我国现在所出口活牛和牛肉的品位低,活牛主要出口到香港,牛肉仅能出口到独联体、中东和港澳地区。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到我国牛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且国内星级宾馆所需的高档牛肉还不得不从国外进口。90年代以来,国内也着手开发高档牛肉,国产的高档牛肉从无到有,产量逐年有所增加,加之国产高档牛肉的价格比进口的低50%~100 %,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高档牛肉进口量的增加。 1993年以来,鲜、冷、冻牛肉进口量一直保持在2~3.5千吨。
从中国牛肉的市场供求平衡来看,我国国内消费的牛肉基本上是由国内生产的,牛肉进出口贸易占牛肉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比重都不大。进口的牛肉主要是用于高档宾馆饭店的西餐,面对的是外国人和少数高收入的中国人,而普通中国百姓很少购买高档进口牛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即使关税税率降低到12%,国产牛肉的价格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对中国牛肉的生产与贸易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牛杂碎进口数量已大大超过牛肉的进口量。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大批牛杂碎涌入国内市场。
(四)乳业
与国外相比,尽管目前我国乳业生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都很低,但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乳业将是下一个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畜牧产业之一。目前国际市场上乳品普遍供过于求,一些乳品生产大国把眼睛盯住中国这一潜在的乳品市场,许多国外知名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投资兴办乳业。加入WTO后,中国乳业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994年美国鲜牛奶的平均生产成本为12.90美元/100磅(约合人民币2.33元/公斤),1995年为12.49美元/100磅(约合人民币2.26元/公斤)。同期,我国鲜牛奶平均生产成本分别为1.16和1.56元/公斤,其中黑龙江省(中国最大的奶源生产基地)生产成本仅分别为0.79和0.94元/公斤(表8)。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国外知名企业在黑龙江投资兴办乳品加工企业的道理。
长期以来,尽管大城市郊区(以北京、上海为例)奶牛单产高于各大奶源基地(以黑龙江、内蒙古为例),但其鲜奶生产成本则远远高于奶源基地(表8)。最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成本高, 粗饲料和精饲料粮均难以自给,如北京市饲养奶牛所需粗饲料,80%是从东北购进的羊草。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1~1998),均采用当年价格。
综上所述,加入WTO不会对我国乳业很大的冲击。相反,加入WTO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乳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加快我国奶源基地建设,提高乳品的加工能力和质量,增强国产乳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说到底,今后乳品市场的竞争,就是要更多地创立自己的品牌,与国外名牌抗衡。
(五)养羊业
1.羊毛
羊毛业是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当前国产羊毛生产与销售形势严峻和优质细羊毛紧缺的情况下, 加入WTO无疑会对我国羊毛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长期以来,国产绵羊毛的产量、质量和结构均不能满足毛纺工业发展的需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羊毛进口头号大国。今后无论是否加入WTO,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仍需要大量进口绵羊毛,特别是对优质细羊毛的进口量将不断扩大,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绵羊毛制品的需求变化。
目前,我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加入WTO的双边谈判已经结束, 并于一年前就开始执行新的羊毛进口关税税率和配额制。从1997~1999年南京羊毛市场上国毛与外毛价格的比较来看,国毛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例如,同等支数(64支毛和66支毛)的国毛毛条价格均低于澳毛自梳毛条,仅相当于同等支数澳原毛(洗净毛)的价格(表9)。 这种价格差异主要来自羊毛纤维的长度、强度和均匀度等品质指标的差异。在目前的情况下,国毛制品主要在国内市场,外毛制品主要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但前者的国内市场是针对中、低等收入人群的消费市场,后者的国内市场是针对中上等收入人群的消费市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情况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这就意味着,在国内市场上,低价位的国毛还是有一定竞争能力的。
资料来源:南京羊毛市场提供的资料。
从毛纺工业对羊毛细度需求来看,对66支纱以上的高档精梳用毛的需求量日趋增加。而我国生产的优质细羊毛的数量不仅少,而且羊毛的细度结构和档次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目前,国内66~70支纱羊毛的生产量极少,70~90支纱羊毛的生产断档,完全依赖进口。如果不尽快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档精梳用毛生产,国毛的细度结构更加不合理,我国进口羊毛量的比重势必会进一步加大,国毛的利用会带来更大的困难,对广大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2.羊肉
近10年来,世界羊肉产量增加迅速,主要羊肉生产国为中国、欧盟、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世界人均羊肉消费量介于15公斤至20公斤之间,其中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乌拉圭人均羊肉消费量遥遥领先。但世界羊肉的贸易量很小,1999年,世界羊肉贸易量为100万吨, 只占羊肉总产量的8.9%。欧盟和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羊肉进口国。 世界羊肉出口市场则基本上被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乌拉圭等国所垄断。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肉生产国,但羊肉的人均占有量仅在1.7公斤左右。近几年,我国居民对羊肉的消费明显增加, 而且羊肉价格高于其他肉价,肉羊的国内市场前景看好。加入WTO后, 由于受国内消费习惯和价格因素的影响,羊肉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我国的羊肉具有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够抓住时机提高质量和改善卫生条件,该产业具有一定的出口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