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黄珍菊

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 湖南龙山 4168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西医基础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中药汤剂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死亡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更为显著,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疗效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疗效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无任何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可靠,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心衰;临床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以及心室受长期压力、容量负荷过量等影响,导致心肌收缩力逐渐减弱,无法有效维持心排血量,进而出现衰竭[1]。病发时的表现为呼吸困难、身体乏力,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同时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该病症具有愈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2]。我院在治疗慢性心衰过程中,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64.25±2.03)岁;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13例,Ⅳ级7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心脏瓣膜病5例,其他4例。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23±5.12)岁;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心脏瓣膜病4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基础治疗方式,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强心剂、硝酸酯类等等,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病情及病程制定具体剂量及用法。观察组采取中药汤剂的治疗方法,药用熟附片、桂枝、黄芪、益母草、党参、丹参、郁金、葶苈子、泽泻、茯苓、干松为主方。血瘀明显加桃仁、红花;喘息痰多加苏子、陈皮、半夏;心悸明显加柏子仁、酸枣仁;腹胀纳差加莱菔子、砂仁、麦芽;大便秘

结加瓜蒌仁、枳实。两组均以15d为1疗程,通过在固定的时间内,将两组患者治疗情况予以呈现,以此判断治疗效果。

1.3观察项目

记录患者心功能分级、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死亡率。

1.4疗效判定[3]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②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达不到2级;③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的患者;④恶化:指的是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疗效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疗效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6-20d,平均(13.12±3.28)d,对照组住院时间7-25d,平均(16.07±3.85)d,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死亡3例,存活22例,死亡率为12%;对照组死亡8例,存活17例,死亡率为3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一种进展性疾病,患者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在心脏没有受任何新损害的影响下,也会随着各种病理、生理等变化,导致心功能恶化[4]。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痰饮、水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病日久以及其他疾病引发的心病都会导致心主血脉受损,进而引起其他脏器亏虚的现象。中医临床医学观察发现,心力衰竭主要是心气,以心阳虚为主,心气、心阳虚会造成血运无力的现象,导致身体内淤血产生,以上为早期心力衰竭的表现;中期表现为脾阳受损,脾严重受损会失去有效的运行效果,导致身体内痰浊气不断上升,出现呼吸紧促、气短的现象;而后期的表现为肾功能衰竭,膀胱受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以达到有效的缓解。所以,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学领域中也可以总结为虚、瘀、水等圈[5]。

本次观察采取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对5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予以观察,观察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2%,显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6-20d,对照组住院时间7-25d,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3例,死亡率为12%,对照组死亡8例,死亡率为3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方法行之有效,疗效可靠,并明显高于西药治疗方式。在中医处方中,运用到黄芪、党参、附子等,具有一定的益气温阳的功效,可以实现固本的目的,而泽泻、茯苓等具有利水的作用,可以实现治标的目的,二者合用,能够有效减轻心脏负荷,同时避免电解质紊乱现象的发生。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可知,黄芪、党参、附子等还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心肌收缩的能力,进而增加心血的输出量;丹参能够有效扩张血管,从而减少红细胞与血小板聚集的现象,对改善微循环具有一定的帮助;干松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可以有效缓解心律失常,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消除由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慌、气躁、失眠等症状。由此可知,中医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以益气温阳为主,其活血利水的方法与西医治疗中的强心、利尿等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中西医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采取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的缓解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对患者延长生命具有一定的帮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临床无不良反应,治疗中使用方便,临床疗效可靠,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尹璐.康晓新.曲妍.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心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02(23):307-309.

[2]周建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4(08):146-147.

[3]刘翼.丁宁.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衰合并哮喘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08(08):64-66.

[4]李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06(04):84-86.

[5]赵坚.黎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7.02(07):42-43.

论文作者:黄珍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黄珍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