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发展”范畴边界理论的质疑_本质与现象论文

对当前“发展”范畴边界理论的质疑_本质与现象论文

现行“发展”范畴界说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界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各层面的重要范畴。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邓小平认为,和平和发展,乃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整个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范畴。经济学研究发展,探索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形式和速度;社会学研究发展,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揭示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后果;自然科学、综合科学也研究发展,目的不仅在于推动这些学科自身的发展,还在于进一步揭示发展一般本质。例如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世界发展的条件、图式、前景。

就哲学层次看,“发展”也是一个核心概念,是唯物解证法的中心范畴。在辩证法体系中,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都与发展相关联,或者围绕发展而展开,或者是发展范畴的具体化。特别是作为辩证法主干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系统,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况,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据此恩格斯指出:“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发展的科学。”那么,哲学上怎样界说“发展”的呢?

唯物辩证法通常用运动、变化、发展等概念一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它把运动理解为一般的变化,把变化理解为某种新东西的生成过程,即理解为发展。所谓发展,就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154页)

事物的单纯的位置移动、倒退就不是发展。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而是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事物运动的变化,是事物的新陈代谢,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对上述两个关于发展的定义稍作分析就不难看出,哲学上现行发展范畴存在着明显缺陷和误区。

现行哲学发展范畴的缺陷之一,内涵上似有循环定义的嫌疑。

从上述两个定义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结论,发展就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因此,人们是用新事物来界说发展的。那么,什么是新生事物呢?

所谓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154—155页)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66页)

这就是说,发展就是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过程。新生事物又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事物,新生事物的本质就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都是由这一本质决定和派生的。因而,发展是那些符合发展趋势、本质、规律、必然性的事物取代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必然性的事物的过程。换言之,发展就是事物发展的各个环节中的事物的合乎规律的前后继起关系,是事物矛盾的展开,必然性的实现过程,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轨迹、发展过程重复性、稳定性的表现。这样,把发展归结为新生事物,把新生事物归结为规律性和必然性,而规律性和必然性则是发展的重复性和方向。因而,发展的定义又回到了发展自身,发展就发展。发展的定义始终摆脱不了这种循环定义错误的纠缠。虽然在有的发展定义中也提到发展的“进步性”内涵。但何谓进步性?在发展范畴内涵中,进步性与必然性和规律性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还是相互独立的关系等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当发展范畴的规定进行具体化对象化时,发展的进步性属性和规定就被规律性和必然性所淹没而排除到发展规定和视野之外,发展范畴的内涵中剩下的仅仅为规律性和必然性。本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发展观念中,还是哲学理论的发展概念中,发展的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不能将发展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规律性和必然性。现行发展范畴仅仅强调发展的客观性本质(规律性和必然性),而忽略发展的其它本质内涵,不仅使发展范畴陷入逻辑错误之中,也是导致该范畴其它问题的主要症结。

哲学现行发展范畴缺陷之二,是范畴外延的设定极不严格。

其一,外延设定过宽。现行定义中,既然发展是与规律和必然相等的范畴,那么只要事物处于正常变化过程中,只要事物的相互过渡符合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后起的事物相对于前在事物,都能被合理地当作发展。这样来定义发展,形式上强调了辩证法发展的特征和原则,与形而上学区别开来。但实际上则是把必然性和规律性提高到发展的高度,亦即把发展与变化等同起来,结果不仅将本不属于发展的东西纳入发展的范畴,将发展泛化,而且将发展降低到变化的层次上,丢弃了发展的本质,从而与世界发展事实不符。

例如,就一个生物个体(比如人)来说,他(她)的诞生及成长过程,无论是其生命的内容、形式、力量,还是其精神、主体,都有可能走出一条上升的路线:体魄的强壮、本质力量的充实壮大、精神的丰满。处处显示着生命的意义和辉煌,这一切无疑都处于发展之中。然而,这种发展总是有极限的。古代有则寓言形象地把人的生命旅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黄昏三条腿走路。对一个人来说,从稚童时代爬行到直立起来行走,闪烁着生命的异彩。但当需要借助于拐杖支持才能行走时,就不能说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更何况死亡对人乃至于一切生命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就是说,当一事物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时,它可能处于发展之中;而当该事物作为较高运动形式的结束,比如人的生命的终极,从而使该事物转化为下一级的运动形式,虽然其间的转化、变化非常符合规律性,具有必然性,但这种合乎事物运动变化趋势的转化,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一种下降的运动,而非发展。

如果我们再将个体放大,把思维的对象推至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太阳系的话。以上的过程会再次向我们呈现。天体演化理论证明,太阳系始于弥漫的尘埃物质即无序的混沌体。由于运动,形成现在的恒星系统,而由于其规律,眼前的恒星系统终将要改变,最后又复归于无序的星云物质。太阳系的演化过程可以简单地显示如下:星云物质——有序天体——星云物质。在第一次转化中,我们看出发展的特征,在第二次转化中,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理解为发展,虽然它也符合该事物变化的规律性。

由此可见,按照现行发展定义,许多本不属于发展的事物及其过程,都有可能被列入发展范畴之中。

其二,外延过窄。现行发展范畴将发展理解为新陈代谢,发展只是新旧事物的交替,只存在于事物的质变中,只有事物质的飞跃,才能被称作发展。而量变过程,量的积累,甚至包括事物结构性变化,也都不能算作发展。这样定义发展,把那些本属于发展的事物排斥于发展范畴之外。

把发展理解为仅含质变,不含量变,不仅与我们的经验和认识不符,而且也与事实不符。实际上,世界上存在着的发展,有大小之分,深刻与表层之分,有质的飞跃与量的增减之分,但无论其变化是大是小,是弱是强,是质的还是量的,只要它按照一定的前进和上升的路线变化和转化,都有可能被划为发展范畴。历史地看,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事实中,质的飞跃是非常稀少的,存在着的大多数则是量变中的发展。比如:某个生物种群数量上的增加,体型上的改良;社会中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总量的增加,生产关系的结构调整、改革;精神领域中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改进,道德的进步等等,都是发展范畴应包含的内容。如果只承认质变中才有发展,那么,怎样理解我们正进行的体制改革给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发展事实呢?

哲学现行发展范畴缺陷之三,是由此而描绘的发展模式问题。

按照用新生事物、必然性、规律性来定义发展的理论思路,去整理和概括世界事物、现象变动和转化的实际过程,必定会形成一个无差别的、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世界发展图式和发展模型。一方面,按照这种理论思路,人们就会认为,世界上一切领域、一切事物和现象,事物的一切层次、方面,都处于发展之中,都有发展的属性、特征和本质,都是发展内涵的体现,都必定受发展本质的决定,都是前进发展的。这是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生生不已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事物变动、变化的绝对必然性,具体事物被否定的必然性,具体事物在时空中存在的有限性,是任何哲学家都承认的事实。这就是说,发展是世界万事万物普遍的、共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按照这种理论思路,人们就会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层面,都处于无止境的发展之中,发展无穷无尽,没有边界和尽头,世界是一发展的洪流,事物是一发展洪流,事物的交替也是一发展的洪流,滔滔不绝,永远潮湃向前。这就是由现行发展定义而描绘出来的无限永恒的发展图景和模型。

为证明这个无差别的普遍永恒的发展模型普遍适应性,现行哲学教科书给出了大篇幅的证明:从天体演化的历史看,世界是发展的。我们这个世界起于混沌(星云物质),发展到有序天体(星系、恒星系统,比如太阳系);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历史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形成时期并没有生命物质,只是无机物质,只有低级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而后才产生了生命物质,出现了高级的生物运动;从人类起源的历史看,世界也是发展的,人的出现是世界发展过程的巨大飞跃。有了人,就有了社会,社会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有了人,就有人的意识和思维,人的思维也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这就是由现行发展定义给我们提供的一幅壮丽的普遍发展图景。而且,这种发展过程在各个领域将会不断持续下去:星云物质——有序天体——星云物质,无穷尽也。

那么,发展是否具有普适性?就是说,世界上任何领域的任何事物的前途都是光明的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是现行发展观把事物的某种转化形式夸大为所有的转化形式的结果。在事物转化过程中,可能性是众多的,在理论上不能将变化、转化的可能性归结在一种。在天体、生命、人类、社会、民族、个体乃到思维的演化中,虽有走向辉煌的历史,但并非事事如此。例如,就人来说,虽然不同个体的前途、生命历程、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个体物质和精神的发展程度,以及个体本质力量的实现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但是有一点则无疑都是必然的而且的无差别的,这就是有生必有死。如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人们可以给予许多美好的祝愿和寄于无限的希望,愿他(她)将来能长寿、发财、为官等等,这或许都是可能的。但相反的可能也同样存在,他(她)保不准会为盗、为娼、为丐。我们可暂且将他(她)命运的差异存而不论,单就这个人的生命走完全部历程、走向最后一个环节而言,其结果决不能谓之为前途光明。这就是对发展普适性模型的最简单而有力的否证。

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吗?回答同样是否定的。这是现行发展观把事物的某种转化方向泛化的结果。事物的永恒发展,就是事物始终保持着这个方向不变,绵延不断。永恒表征着不断的、无止境的延续,任何对某事物、系统延续性的否定和限制,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意味着对发展永恒性的否证。这种永恒性发展的否证随处可见。在我们生存的星球上,从星云物质走向有序天体,从无生命运动进发到生物运动,生物进化到人类出现,人类社会的变革,人的思维不断提高,知识不断增长,无不意味着发展,包含了发展的本质,表现出发展的情景。但这种发展终是有极限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系终究要复归于星云物质、或者其它什么样的无机状态。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甚或对于整个太阳系来说,灭绝我们人类的种族的变化绝不能被称作发展。

在论证发展永恒性时,人们对于思维和精神世界发展的无限性情有独钟,在这里人们似乎发现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真正曙光。哲学界论证思维发展无限性的理论根据,就是恩格斯关于思维至上性的论述。恩格斯指出:

在这里,我们又遇到在上面已经遇到过的矛盾: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作为一个可知论者,恩格斯当然不能给思维、认识设定一个不可超越的界限。承认思维具有至上的性质,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合乎逻辑的。但是,思维的至上性和发展的绝对性是在非至上性和具体的思维中实现的,抽象掉具体思维,至上性只是一种趋势和可能。我们不能把这种可能性当成现实性来理解,把这种可能性推延到超时空、超主体的范围中去。思维的存在和发展以思维着的人、主体、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一旦作为思维的主体的消失,思维也就终止了。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总是在改变的,一旦这种空间改变到人类无法生存的时候,思维的极点也就到来了。因此,恩格斯在谈论思维的至上性时还是有保留的。他认为,所谓思维的至上性,实际上是“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对我们现代人类来说,谈论几十亿年以后人类的存在与否意义确实不大,尤其重要的是,人们更不能用几十亿年以后人类思维的终止的前景和结局来限制现代人的思维发展。怀疑我们思维的能力和本性,这是消极的态度。但反过来理解,这句话本身不也隐含着如下的意思吗?对未来的人们来说,人类的世代更迭的永恒就成了问题。思维是以有思维的人类个体乃至人类为前提的,因此,在其现实性,人类的思维总是具体的、有限的。人类只能思考和解决该时代提出的并且有条件完成的任务,抽象地谈论人们无法企及的虚无缥渺可能性,除了给人们增加一些幻想之外,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益处。由此看出。恩格斯这里强调的人类认识和思维的过程性,是认识和思维发展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和转化关系,而非抽象的至上性特点。笔者认为,恩格斯这段名言,并不能作为思维和认识发展无限性的证明,恰恰相反,这段名言仅在于揭明思维发展过程性和具体性。思维的发展也是有限度的。

现行哲学发展范畴的缺陷之四,该范畴对人类实践的误导。

辩证法认为,范畴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的一些小的发展阶段和环节,每一个范畴都是人们以往认识的结晶,是对人们已有认识的概括性表达。因而,范畴的正确性取决于这种概括和表达是否与所要概括和表达的对象的一致性。同时,范畴又是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的起点和生长点,范畴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范畴形成之后,它成为人们整理和规范对象世界的重要的工具、标准。范畴的指导功能和规范作用的发挥由其概括和反映的准确性来决定。发展范畴也是如此。哲学中现行发展范畴尚没有达到真理性阶段,还没有正确、准确、全面地反映和概括世界发展的本质。因而,用这样的发展范畴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必然会给实践造成种种误导。

哲学发展范畴对人们实践的误导,最直接地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按哲学现行的发展范畴,人类本质力量的增强就是人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无止境的占有。因此,生产力的每一次提高,生产效率的每一次提高,不论其对自然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都可以理解为发展,而且,生产力可以无限制地膨胀下去。这就是自近代以来由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带普遍性的世界观和发展观。这种无止境提高生产力的世界观和发展观,在生产力不很发达的时代或者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对推进生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曾经起过和正在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它的弊端就逐渐地暴露出来。人类加大力度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以丰富的物质资料报答人类,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自然界又以生态问题,甚至是生态灾害反抗人类。所谓三废污染、热污染、臭氧层空洞问题、淡水资源日益短缺、沙漠化趋势加剧,酸雨现象等等,已构成危及人类子孙后代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警钟,警示着人类必须改变旧有的发展模式,重新思考和调整人们的发展观。现在,我们可喜地看到,正是由于人们已逐渐意识到现行发展范畴和由此而形成的发展观对人类实践误导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开始对发展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提出了适合于现时代的发展模型和发展观。

例如,世界上关注人类未来发展问题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人类、自然、资源、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学术团体提出的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警告人类自己,地球也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它的资源、特别是它的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更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如果要想永远生活在这个球体上,就必须使自己的生产(经济)发展保持在一定的数量级之中,保持一个有限的发展速度,甚至最好是零增长。旧的发展观给社会带的消极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最近几年,国际政坛上到处都在大谈特谈所谓“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继《增长的极限》以后人们对发展思考而提出的反映时代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发展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硬道理”,是当今压倒一切的任务,是解决中国目前各种社会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我国政府却坚决地选择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现在所推行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好注脚。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既然时代发展已向哲学发展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既然我们或多或少地揭示出哲学现行发展范畴本身的理论缺陷,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哲学思考,从哲学的高度给发展进行全面、准确的界说,就成为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  ;  ;  ;  ;  

对当前“发展”范畴边界理论的质疑_本质与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