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技术创新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技术创新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入了新的活力。本版今天刊发的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文科同志关于《技术创新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文,从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推进技术创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理据充分的论述,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如何实现由粗放式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笔者认为,关键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之所以讲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主要理由有二:

1、技术进步是内涵式或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

完整意义的经济增长,从内容上讲,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服务)数量的增加、种类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从形式上讲,包含着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两种方式。外延式增长或粗放型增长,指主要通过生产场所的扩大和设备、人力、材料等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来增加产量,即主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向广度发展。当然,在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总带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即技术进步的因素常常包含在生产规模的扩大之中,特别是在新型产业和新产品的开发中,规模的扩大与技术更新是同步和同等重要的。内涵式增长或集约型增长,主要是指以现有企业为基础,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提高活劳动和生产资料的效率,以实现产品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内涵式或集约型经济增长中,技术改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改造是将科学技术应用经济活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推动改进生产工艺,更新技术装备,把最新最成熟科学技术应用生产过程,实现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从世界各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过程来看,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从本世纪中期开始就已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而体现这种转变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提高。如美国,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改造原有企业的比重,1944—1950年为55%,1971—1978年上升为77%。对于老企业,他们采取多种形式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用先进设备代替陈旧设备,逐步实现了设备更新,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些中等发达国家也是这样。如原南斯拉夫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就把经济发展的重点移向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到80年代中期,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达70%。

我国从建国至今,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外延式的经济增长道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工业生产规模,完成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已进入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是继续采取以外延增长为主的方式还是转到以内涵增长为主的方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最终实现。根据国际经验,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应由以外延式增长为主逐步向以内涵式增长为主转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1980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了把技术改造作为发展经济的新路子。从1981年开始,我国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由挖潜、革新、改造逐步转入了推进技术进步的新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技术改造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下功夫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把扩大再生产的重点放在技术改造上,而不是靠铺新摊子。”李鹏同志也指出:“加快技术改造,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基础。”技术改造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2、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还缺乏新的思路。

如果从企业主体看,更是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内)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虽然有了技术改造的一般要求,但缺乏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的新思路。不论是一个区域发展某个支柱产业及其领域的主导产品,还是一个企业发展主导产品、优势产品,从技术创新途径和方式看,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引进新产品或新技术入手,即从创新的扩散入手。引进的产业或技术可以是国外已上市国内尚未上市的,也可以是国内虽有产品上市但市场远未饱和和发展前景比较大的产品和技术。一般说来,这种产品起点较高,技术比较成熟,因而风险比较小,但受制于知识产权,自己主动性较小。但由于任何产品和技术均有生命周期,引入新产品新工艺,成败关键在于是否下大功夫进行消化、吸收和改造、创新。二是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即选择水平较高、质量可靠、配套条件较好、经济合理的技术成果进行后续的开发工作,包括工程化、商业化生产能力和市场的开发。能否实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除了技术成果水平、质量确属优良外,还要着重解决市场和产业化两个难题。也就是说,利用这种技术成果开发的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企业具体利用成果能较快地实现高质量和产业化。三是以市场需求为主,综合利用市场和技术发展提供的机会来进行项目选择,即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实行技术经济一体化开发的方式。这种方式摆脱了单纯或主要依靠技术推动的局限性,也摆脱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开发——生产力开发——市场开发”那种经验的开发方式,而是采用了市场和技术综合决策、技术和经济一体化、战略集成、并行工程、网络化和开发方式。对以上三种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途径和方式,我省大多数企业主要是采取了第一种方式,即引进技术入手的方式,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而采取第二种方式,即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式较少,成功率也不高。至于采取第三种方式,即按产业化的要求来进行技术经济一体化开发的方式就更少。但不论是采取何种途径和方式的技术创新,都应有新的思路。如果广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满足于第一种形式的也就是较低层次的技术创新,而不能大力推进第二、三种形式,特别是第三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我国推进产品开发和培育新产业就不可能上一个新台阶。

二、目前推进技术创新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要把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形成技术创新机制与思想观念创新的关系。

能否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既是企业技术上的创新,又是企业制度上的创新,这种巨大创新无疑要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基础。思想观念的创新或转变,最本质的东西是牢固确定效益观念,要从长期以来相当根深蒂固的单一速度观念转变为以效益为中心,速度、效益和质量、结构相结合的观念。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只有真正确立了效益观念,才会依靠科技进步,才会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才会追求在适当控制投资规模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效益,才会追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充足的后动,才会追求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品种的开发,也就是企业具有了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内在要求。从我国一些地方和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实际看,目前思想观念转变,特别要转变那种加快发展等于新上项目,等于外延增长等的观念,树立发展必须是有效益增长的观念,像武钢那样,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第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不能不以企业产权改革(包括产权管理制度改革、产权组织制度改革和建立产权转让制度和破产制度等)为前提。一般来说,只有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条件下企业才能自主地推进技术创新。抑或是产权组织制度改革,即或是建立产权转让制度和破产制度,如果顺利推进,有利于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和政企分开,就会对企业技术创新起推动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当然,企业技术创新迫切要求企业产权改革,特别是理顺政企关系,要求真正独立自主,摆脱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从而也反促了制度创新。不论老企业或新企业,以产权改革为中心的制度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企求一次改革即可以完成。当前,尤其要注意研究那些面临市场困境,扭亏无望而有一定技术设备实力的国有大中型老企业,如何通过产权改革(如股份改造、产权转让、租赁及至破产等)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获得新生,这对于振兴湖北老工业基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除了制度创新这个前提外,管理创新也是重要条件之一。强化管理同产权改革一样,对于企业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不能设想,一个企业缺乏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甚至内部管理混乱(即令产权关系基本明晰),能够集中精力,有条不紊地推进技术创新的。从以管理创新促技术创新角度看,目前国有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大多数国有大中型老企业而言,在进行明晰产权改革的同时,应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改变管理滑坡、经营不佳的状况,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当前重点是要学习推广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全面加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不能否认国有企业经营不佳与产权关系不顺、政企不分有直接联系,但同样也不能否认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同是国有企业却有着不同的经营效果。尽管其中不免有一些不可比因素,但凡是活力强,效益好,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有着较好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而亏损企业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内部管理不完善相联系。所以,加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不仅是企业自主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大多数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另一种是对80年代以来建立的新型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从技术设备到体制都是新的,可借鉴参考宝钢管理主导型改革模式,把深化产权改革与加强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内部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又加强资本、资产的管理。可以说,这种管理主导型改革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管理创新,其结果必然促进更高层次上的技术创新,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第四,“改造现有产业”创新与“发展新产业”创新的关系。

从建立、形成支柱产业角度看,企业技术创新大体有改造现有产业和发展新产业两个类型,二者必须兼顾,重点应是改造现有产业。从改造现有产业看,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进行比较单一的技术改造。即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消耗;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二是实行技术改造与企业重组相结合。这主要是针对传统工业部门而言的。对具有市场需求,只是因为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而不景气的传统部门,可通过技术改造,如注入高新技术及工艺,即可起死回生;但对没有市场需求,单靠注入新技术仍回天无力的传统部门,就必须走技术改造与企业重组相结合的道路。目前要突破只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框框,重视企业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作用。企业重组在于盘活存量,技术改造则通过注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技术,在新的市场中发展企业。再从发展新产业看,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一种具有较高要求的高层次技术创新。它不仅需要企业本身的技术条件,同时需要企业所在地区具备智力资源密集、开发性技术条件、良好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和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这些条件不是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所能满足的。为此,在那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宜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市场需求,先发展当地具有一定优势的新产业,然后在条件具备时,再发展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对高新技术选择更应慎重,若是选择成熟的高新技术,发展新产业要面临市场风险,若是选择开发高新技术,还要面临一定技术风险。显然,比较以上两种类型技术创新,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的实际出发,“改造现有产业”创新的可行性更大一些,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五,技术创新中的企业主体与中观决策层的关系。

企业是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目前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由于政府职能转变迟缓,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其中,作为中观决策层的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否真正转变职能,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对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关系极大。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中观决策层出于地方近期利益考虑,大多习惯于粗放式速度型增长,而忽视集约式效益型增长,加之它们又不必像企业决策在那样承担经济上盈亏责任,对企业技术创新成败与否缺乏切肤之痛,对技术创新要么不很积极支持,要么支持却又不全力投入。要改变这种非企业主体充当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主宰的不正常现象,除了促使地方政府要全面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外,还应转变其职能,加快实行国家经贸委提出的以下两个转变:一是投资主体从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使企业对项目的规模、筹资、建设实施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贷款和债券本息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二是管理方式要从政府审批项目为主向政策引导为主转变,政府对技术进步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制定产业政策、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装备政策,培育和发展有关的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市场。只有实行以上转变,才能既促使地方政府成为集约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坚定执行者,而不是粗放式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执行者,又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成果转化、质量管理等工作中真正做到“自主决策、自筹资金、自担风险、自求发展”。

标签:;  ;  ;  ;  ;  

技术创新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