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_会计准则论文

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_会计准则论文

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准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制度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快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使得它们能够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准则的提高是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的前提

□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会计方面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个人也非常赞赏财政部以及我们会计业界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卓越努力。但是我想提醒一点,就是会计准则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特殊领域需要覆盖,还有许多特殊问题需要做出规定

□中国将来的会计准则应该既参照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考虑中国国情和特色。但是我想区分一下,我们在会计准则中所看到的有些特色,并不是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所设计出的,而是过去传统计划经济的特色。这些特色恰恰是需要我们改掉的

去年中国民生银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我想以此为例,谈谈资本市场对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需求。

有一段时间,由于银行改革进展不快,基本不让银行到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来在1999年,浦东发展银行在上交所公开发行上市。去年5月份,我们专门开了一个会,决定对各个行业都取消歧视,都可以上市。同时,我们认为,上市公司行列中应有各种各样的企业,包括金融企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对上市公司整体结构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强调上市必须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其他国家证监会的首要宗旨。保护投资者利益,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使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做不到这点,投资者就会被蒙蔽。这样的话,资本市场很难发展。而且,以后投资者会有越来越多的疑问。中国资本市场建立总共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从居民到领导都要求资本市场要规范化。规范化必须强调投资者根据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前景进行投资决策,而不要有过多的投机色彩。这就必然要建立在一个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说,根据你这个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让我看不清楚企业的真实盈利水平和能力,怎么要求我进行理性投资呢?据我们观察,这些年,中国在企业会计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胆略很大,进度也非常快,但是终究比较集中在典型的工商业企业,覆盖面还不全,特别是涉及到金融类企业,当前的会计准则尚不能真实反映它们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金融企业改革上市是中国改革的一个大局,因为金融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多的不良资产,他们的资本充足率不够,亟需利用资本市场。这件事若做好,不仅是一两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事,而且对整个中国经济也是件重大的事情,也是促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国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改革中的成本之“筐”,改革过程中的很多成本和代价最后都扔到银行业这个“筐”里了。所以消化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消化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代价。中国证监会本着这种看法,觉得推进银行和其他金融类企业改制、上市具有重大的意义。当我们将新的政策精神通知到金融界,并就此开会研讨以后,就有一些银行申请上市。去年11月份,中国民生银行,一家中小型、完全民营化的银行成功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融资40多亿元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多的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方面的问题。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提高披露准则。披露准则显得要比会计准则高。同时我们也感到,会计准则如果能尽快地进行下一步改革,能跟上来的话,对这项工作是有利的。

其中所反映出的首先是银行不良资产累积和准备金提取的会计制度方面的问题。我国的银行在转轨过程中积累了比较多的不良资产,按规定,只能按年末贷款总额的1%计提准备金。对于多数银行来说,按这个标准提取的准备金严重不足,也很难消化不良资产,还会高估盈利数字。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应收未收利息如何计入财务报表,这一方面,当时的规定还是180天以内的应收未收利息要进帐,同时还要照章纳税。最近这一规定做了新的改变,从180天降到90天。再向前一两年,这个数字是360天。所以这些会计准则不利于反映真实的利润水平,也容易造成虚假纳税的现象。

第三个方面,金融企业比一般工商企业复杂,应该对常规贷款以外的风险及风险准备予以反映,目前的会计准则偏低,不能正确反映。比如信用证方面的风险、表外担保业务的风险、抵押品价格方面的风险、银行金融机构相互拆借的风险,以及承兑汇票之类支付工具的风险。这些风险按中国目前的会计制度难以充分反映,对这一方面的风险所计提的准备也很不充分。这种风险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呢?以进出口信用证为例,据我了解,一家比较大的银行,仅进口信用证垫款已经造成的损失实际上就达十亿美元之多。这类事情,如果按照当前的会计准则,有可能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再下面的一个问题和会计制度有联系,也有区分,那就是贷款的分类问题,或者,更广泛地说,就是对银行资产的分类问题。当前我们的分类采用的是期限法。因为贷款时间都比较长,国际普遍采用的办法是按照风险概率进行分类,即不管贷款是否到期,都要进行评估,都要按其概率分为不同的类别,同时要按照这个损失概率提取准备金。我们现在的制度则不是这样。这既涉及到中央银行对贷款分类的要求,又涉及会计制度对各类贷款计提准备金的要求。

上述方面,总的来说都容易导致高估银行的利润,同时也容易多交税,减少了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投资者如果不弄清楚这些事实的话,很容易在投资中造成失误。因此,我们觉得在这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与此同时,中国现行的制度中也有一些低估银行实际盈利的因素,这些因素最主要的表现是营业税。中国对商业银行征收营业税,营业税的税基是商业银行的一切利息毛收入和手续费收入。银行收到的利息,不管它付出多少利息,首先已经交了8%的营业税,今年税率会改为7%。不管怎么改,都是非常之高,而且作为税基来讲是不尽合理的。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也会影响投资者对银行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的判断。因此,尽管我国在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特殊类型的企业,特别是金融类企业方面,应该说,我们通过去年民生银行的上市,感觉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动力和压力。

在现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我们是如何提高披露标准的呢?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对于金融企业都有特别规定,于是,我们就要求金融类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进行披露。另外在会计服务上,因为中国的会计师不熟悉金融类企业,也不熟悉国际会计通行的准则,因此我们认为,在一段时间内,应该允许有经验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类企业进行审计。所谓有经验,实际上指的是国际上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它们在国内的合资所。这样的话,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尽管这样做对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会有一定的冲击,但我们想,不能因小失大,这么大的投资者队伍及国家,都需要把这些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用模糊性来换得少部分人的就业,恐怕是很不妥当的。

在披露标准上这样做了以后,所取得的整体效果是比较好的,加快了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同时也使投资者获得比较真实的信息。

下面我再讲一下这样做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关于我们要求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以及聘请有经验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做的备考审计报告的问题。该报告在披露时是作为附录出现的。附录中披露的财务评价和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做出的会计评价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带来诸多问题,投资者也会提出很多问题。但这类问题也有其好处,就是大家可以弄明白,这中间为什么会有差异。有时候这种差异也会造成一些混乱,大家说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特别是在涉及利益的情况下。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银行如果有比较高的、历史上累积的不良资产,同时又不能通过正常提取准备金来消化的问题。没有提取准备金的部分,在历史上形成的超额盈利可能已经通过分红分掉了,所造成的历史问题会一次性地出现在现年的盈利和净资产数字上。当期两个会计准则得出的盈利等财务数据不一样,往往反映了以前积累下来的问题。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在处理上是比较棘手的。在民生银行上市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办法,是将以前积累的、按照当时的会计制度没有提取准备或者核销的不良资产,相对隔离起来,如果出现了问题,由老股东承担。这样,新股东就没有把他们投入的钱用于消化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或者核销这些不良资产。这种办法能够把新老股东之间的利益划分得比较清楚,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总之,会计制度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快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使得它们能够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样的话,我们今后遇到的这类问题会越来越少,直到全部消失,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当前所采取的只是一种临时办法,即所谓披露准则高于会计准则。

最后我想讲一点个人的结论性意见。第一,我想强调的是,会计准则的提高是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的前提。前一段时间,对中国资本市场讨论得比较多,其中,议论比较多的是规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有人说要以规范为前提进行发展,有人说只有发展才能提供更规范的空间,但我想说的是基础建设与规范的关系。基础建设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发展,是从无到有,它应该包括法治、规治、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对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些都是基础性建设。只有基础性建设搞好,才能够有规范。大家可以想象,中国在几年以前,《证券法》还没有出台,再往前数几年,连《公司法》也没有,说实在的,当时的许多条例也不尽合理。这种情况下,能讲什么规范呢?当然是很困难的。会计准则作为对证券市场如此重要的一个基础性东西,如果说质量不够高,规范化很难取得进展。

第二,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会计方面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个人也非常赞赏财政部以及我们会计业界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卓越努力。有业界人士反映,中国会计制度已经有很大进步了,距离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很近了。但是我想提醒一点,就是会计准则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特殊领域需要覆盖,还有许多特殊问题需要做出规定。中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经历的年头还很少,经验也很少。因此在许多旁门别类方面的差距应该说还相当之大,所以参考国际经验是必要的。

最后一个观点是,中国将来的会计准则应该既参照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考虑中国国情和特色。但是我想区分一下,我们在会计准则中所看到的有些特色,并不是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所设计出的,而是过去传统计划经济的特色。这些特色恰恰是需要我们改掉的。不能说我们强调会计准则要适应中国特色,就把一些需要改革的、实际上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东西继续保留下去。因此,我认为应更多地参考国际经验,在这方面更多地向国际标准靠拢,这至少是我们资本市场监管者搞好资本市场的迫切需要。

根据周小川同志2001年4月11日在“政府预算管理与会计改革”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

标签:;  ;  ;  ;  ;  ;  

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_会计准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