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贷险短期前景黯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黯淡论文,前景论文,车贷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汽车消费贷款的不断增多,车贷险曾一度成为保险公司争夺的热点。但是最近各大保险公司的车贷险纷纷黯然淡出,汽车信贷保险的前途显得一片迷惘。
保险公司在这场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博弈当中充当了冤大头,最终“陪了夫人又折兵”是车贷险退出市场的直接原因。2000年,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车贷险,联手银行、车行共同做大中国车贷市场。银行要求消费者申请消费贷款之前必须向保险公司投保履约保险,如此一来,银行便把主要风险推给了保险公司,然后在零风险的前提下把业务做大了;这对车行来说也可谓是天赐良机,有了购车贷款的刺激,汽车销售得以大幅提升。
保险公司在接受投保履约险时,按贷款额约2%收取保费,但需承担应付车商、中介人等的层层费用,因此实际保费收入很低。同时车险市场却陷入恶性竞争,为争市场多数保险公司在承保时把关不严,缺乏对借款人的个人信用调查,车贷门槛越降越低,零首付、免担保等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以致留下了大量隐患。
目前车贷业务中,有大约30%的借贷人没有按时还贷。违约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恶意骗保;借款人贷款买车后,由于经济等问题丧失了偿还能力,没有经济能力偿还银行贷款;借款人有经济偿还能力,但不愿意偿还贷款。
无论属于那种情况,消费者若没有按时向银行还款,银行则要有关保险公司履行担保义务,最终都是有关保险公司独自吞下苦果。在这场博弈中,保险公司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风险,拿到的保费却少之又少,权利和义务的严重不对等导致保险公司入不敷出,不堪重负的保险公司无奈只能选择退场。
车贷险违约率如此之高,有保险公司风险控制不严的因素,更主要则在于汽车消费贷款本身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短期内,汽车消费贷款的这种高风险性还难以消除,因为汽车价格预期持续下跌的局面难以规避。
一方面中国汽车厂家的毛利率远高于国外的汽车生产商,WTO保护期过后中国汽车业将面临国际汽车商的强大竞争力;另一方面新车型的不断推出也导致旧车型价格下跌。
中国汽车消费贷款是在2000年左右开办的,有相当一部分购车者将在2005年前归还贷款,此时恰逢入世后国内汽车市场结构调整时期,关税税率将由现在的80%下降到25%,这意味着届时进口车价至少会降低30%,国产车也将可能大幅降价。由于车贷险通常都以汽车本身作抵押,到时会有相当一部分购车者在新车型、低价位的诱导下,个人信用发生位移,出现以车抵贷现象。而且相对于房产而言,汽车容易藏匿和移动,价值磨损很快,其抵押功能实际上很难实现。
此外,中国的信用体系的建设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公司不仅要承担正常的经营风险,还要承担较大的道德风险。有些骗保者到某家产险公司骗保之后,换一家产险公司可以再骗。
为了防止这种骗保行为,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曾提出建立信息共享制度,为骗保者建一个黑名单让各保险公司信息共享,让骗保者无缝可钻。但是,由于各保险公司掌握的客户资料都属于各公司的商业机密,因此,保险行业目前不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另外,如果将骗保者的资料在保险公司共有的网络平台公布,这还存在泄露客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为此这一信息平台建设的提议最终不了了之。
因此,如何在不触犯法律,不泄露各家产险公司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做到信息共享,杜绝长期骗保者的生路,仍是一个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然而,就在各保险公司纷纷停止、严控车贷险业务时,用“用明天的钱走今天的路”这一市场的需求仍是巨大的。一些有远见的企业等正在介入汽车贷款业务,银行也正尝试着另辟蹊径。因为从长远来看,这部分业务不会萎缩,只会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保险公司完全放弃这块蛋糕似乎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