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_恩格尔系数论文

中国农村居民省际间消费结构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村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恩格尔系数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 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乘 100%

自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57.5%下降到2004年3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67.7%下降到2004年47.2%,分别下降 19.8%和20.5%,下降速度之快令人瞩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富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但仔细观察不同省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发现,恩格尔系数在省际间差异十分显著,且存在许多令人困惑之处。以表1中 2004年的数据为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的省份有浙江、黑龙江、宁夏、河北,这些省份中除浙江外经济发展在全国并非名列前列。与此相对,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的恩格尔系数却分别为50.01%和47.11%,其中广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从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看,1994年到2004年间下降最快的省份是黑龙江,其次是宁夏,最慢的是四川、广东。广东仅下降了5.63个百分点,而黑龙江则下降了25.29个百分点,两省相差19.67个百分点。若以恩格尔系数为标准判断各省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出结论:黑龙江农村居民生活已经进入富裕阶段,广东农村居民生活刚刚从温饱跨入小康,显然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也说明影响我国各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因素复杂,绝不仅仅是收入。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恩格尔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隐藏在我国各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此,本文利用1994- 2004年全国24个省、自治区的农村居民家庭调查资料建立Panel Data模型,分析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省际间的差异及动态变化,试图寻找导致恩格尔系数扭曲的原因。

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食物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其影响因素应该是影响食物消费和消费总支出的因素,包括居民收入水平、食品价格、消费支出中的其它消费。毋庸置疑,居民收入增长是恩格尔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99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为1221元,2004年上升到2936.4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8.9%下降到47.2%,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随收入增长而逐步提高。从图1来看,1994-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价格变化非常小,农村居民食品价格指数曲线平缓,1998-2003年略低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价格的普降使得家庭食物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降。但考虑到我国农村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村居民食用粮的绝大部分是自给自足,因此食品价格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影响不大。分析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构成发现,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二项支出逐年增长,其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中的教育支出增长速度最快,同时教育费用的价格指数也明显高于其它消费支出价格指数。以1994年为基期(1994=1), 2004年农村学杂托幼费价格指数为3.881,是同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2.868倍(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1.353),是同期农村居民食品价格指数的2.823倍(2004年农村居民食品价格指数是1.375)。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教育支出价格弹性小的条件下,教育价格人幅上涨,必然挤占其它消费,而农村居民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食品支出成为挤占的首要对象。正是这种挤占效应(杭斌,2005年)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迅速下降。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以及就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居民已经充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生活水平较低的广大农村居民,更是将读书看作“跳出农门”的最佳途径。而近年来,教育收费逐年攀升,各种各样的补课费、择校费、借读费,给居民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国家每年的教育经费大部分投向城镇,农村基础教育资金匮乏,九年义务教育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掏腰包。教育费用中上涨最迅速的是高等教育费用。一名大学生全年学杂费在1989年约200元,而2004年大学教育平均学费4000元,住宿1000元,生活费5000元,年平均费用至少1万元,上涨幅度达到50倍。而 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名义人均纯收入仅为1989年的4.88倍。如此巨额的教育支出,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难以承受的。因而,人们不得不从占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食品消费中挤占资金,为未来家庭成员的教育进行预防性储蓄。同时,因为农村居民的食品多为自产自销,只要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其它外购食品能免则免。

表1 中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单位:%

资料来源:1995-2005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教育收费不断上涨的压力面前,不同收入者的承受能力有显著差异。以2004年为例,大学四年的花费是4万元,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44.06元,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21.55元,如果都是四口之家,浙江农村家庭不吃不喝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 1.68年,贵州农村家庭需要5.81年。在教育消费的刚性和不可延迟性约束下,教育费用价格上涨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居民食品支出的挤占效应,远大于对经济发达地区。因而贫困地区居民需省吃俭用,以积攒资金满足家庭成员的教育消费支出,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则相对轻松得多,即各省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的压力差异明显。这很可能就是部分东部地区恩格尔系数高于西部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将引入经济计量模型加以验证。

图1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价格指数、学杂托幼费价格指数比较

注:资料来自1995-2005年《中国物价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为基期计算的定基指数。

1 模型设定及估计

本文为了测度引起各省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的原因,选择了Panel Data模型,合成数据 (Panel Data)是指对不同时刻的截面个体作连续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本文采用Panel Data模型,一方面可以克服我国时间序列样本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

1.1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采用1994-2004年间全国 24个省、自治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海南、西藏和新疆的资料不完整,故模型数据不包括这七个地区的数据。从上述分析可知,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有收入水平、教育、医疗、住房、交通支出。引人这些变量建立以各省恩格尔系数为因变量的模型进行试估计,发现医疗、住房和交通的影响不显著,在现实中相比较而言,教育支出是中国农村家庭的最重支出,它具有不可延迟性,住房、交通和医疗在当前中国农村消费中如果与教育消费发生冲突,农村居民均会放弃前者而保证后者的消费需求。对农村居民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小病一般不看,大病看不起,药品和医疗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其越来越看不起病,故大多数农村居民的选择是有病不看,所以,医疗价格对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影响不显著。至于交通和住房影响更小,故最终决定以收入、教育作为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恩格尔系数是一个比值,本文没有直接使用收入和教育的绝对数值,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基于上述分析,模型设定如下:

表2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注:( )中数据为各参数的t检验值.

1.2 数据整理

模型中的变量数据来自 1995-2005年《中国物价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时间序列数据均以各省1994年不变价为基础,分别利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食品价格指数剔除了价格因素后计算变量的实际值,以体现变量间的实际联系。

恩格尔系数:先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剔除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得到实际消费支出总额;再用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剔除农村食品价格指数,得到实际食品支出;最后用实际食品支出和实际消费支出总额相除计算各省不同年份的恩格尔系数。

收入发展指数: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剔除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后,以1994年为基期计算定基发展指数。

教育价格指数:以1994年为基期计算的农村居民定基学杂托幼费价格指数。

1.3 模型估计结果

利用1994-2004年中国农村居民数据,用EViews3.1软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并使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2 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对各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有很大差异,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对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产生显著影响的省份有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宁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广东、浙江、山东和江苏等几个经济发达地区。贵州和甘肃人均纯收入发展指数的参数不显著,但却是正数,其符号为正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恩格尔系数上升。恩格尔定律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其前提是居民生活满足温饱以后。贵州和甘肃的参数虽不显著,但符号为止说明贵州和甘肃两地农村居民生活可能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其收入还不足以解决温饱问题,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满足人的第一需求,即生存需求上,吃饱饭对贵州和甘肃农村居民来说仍是其家庭的第一要务,事实上,连续多年来贵州和甘肃两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倒数第一和第二位,2004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21.6元和1852.2元,是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58.6%利63%,离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差距更大。

第二,教育对食品支出存在挤占效应。挤占效应较大的省份有黑龙江-0.065791、河北-0.062992、陕西-0.055162、甘肃-0.051437、辽宁-0.150930,结合表1分析,黑龙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最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对食品支出的挤占作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教育价格指数的参数不显著,表明教育价格上涨不影响这些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不能印证存在挤占效应。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对食品支出的挤占效应大。

经济发达地区的挤占效应小甚至不产生挤占。这正好解释了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东部地区要低的奇怪现象。再将各省人均纯收入发展指数和教育价格指数两者的参数估计结果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教育对食品支出的挤占效应尤为明显。越是贫困地区恩格尔系数下降受收入增长的影响越小,甚至不显著,而食品支出受教育的挤占效应越大。更为典型的是贵州和甘肃两省收入对恩格尔系数影响的参数虽不显著但同方向变动,同时教育价格指数的参数显著,表明农村居民生活贫困,在未满足温饱的情况下仍然为教育而压缩食品支出,因为教育具有不可延迟性和刚性,而且是一个贫困家庭脱贫的希望所在。这充分反映了近年来的教育费用膨胀给农村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人们在庞大的教育支出面前,只能被动地任其摆布,无奈地削减基本生活支出。

在我国影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因素较复杂,教育价格变化是各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产生较大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在实际应用中要慎用恩格尔系数。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利富裕程度时,必须剔除教育等因素的干扰,求得修正的恩格尔系数。另外,政府应设法消除教育对居民消费支出的挤占效应。首先,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特别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尤为重要。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尽早实行农村居民适龄儿童免费义务教育,以解决教育费用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挤占。第三,设置高等教育基金,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下,子女上大学是一个农村家庭脱贫的希望所在,可当前高昂的高等教育收费使众多农村家庭借遍亲戚朋友也难以筹集到一个大学生的求学费用。为此有必要在现有国家助学贷款的基础上同时设立高等教育基金,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解决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困难,不再使他们从基本生活费中去积攒高额的教育费用,确保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教育支出而降低。

标签:;  ;  ;  ;  ;  ;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_恩格尔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