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键词: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变幻的学情的驾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我以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量、衡。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一、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教师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质量和数量。
三、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衡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堂进行及时地消化、认真地复习。提问的效果则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是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通常教师要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其次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当“对事不对人”。有些教师在评议时往往会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表扬为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也许这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回答,这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循善诱,而不能“喜怒于色”。
2.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要给学生有个交代。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会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作答,或者可以改变提问的方式,或者添加辅助性的问题来导学生回答。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先请学生坐下,让他听其他同学怎么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必须科学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量、衡,这样才能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因此,课堂提问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篇篇使用一种固定模式,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下面介绍几种课堂提问方式:1.投石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起学生的疑问,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2.逆向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造成矛盾,促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的交锋,去伪存真,这样可以引起激烈争论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选择式。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其自己比较分析,选择优劣,找出最佳答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准确性。有位教师在讲授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教师提问道:“这七句是作者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帝王的评价,作者持的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还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指出其不足,为下文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歌颂作了有力的铺垫。
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叶圣陶曾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兴味,而且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古有:“引而不发,跃如也”,今天,我们更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
论文作者:郭丽玲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评价论文; 思维论文; 一遍论文; 艺术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