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影响论文

·教育与心理学研究·

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影响

王财玉,王春枝,余秋婷,刘子琳

(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青少年的亲环境倾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采用自然联结量表、感恩量表、竞争性自恋量表、亲环境倾向量表对996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自然联结与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关系,以及感恩与竞争性自恋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然联结与感恩、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与竞争性自恋则显著负相关;感恩与竞争性自恋显著负相关,与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竞争性自恋与亲环境倾向显著负相关。自然联结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环境倾向,感恩和竞争性自恋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加强与自然的联结是提升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自然联结;感恩;竞争性自恋;亲环境倾向

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推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的绿色生活观念还不够,绿色生活方式还未养成。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性动力。青少年生活方式和成年人相比,具有易变性和群体性的特征。在生理上,青少年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在心理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定型,易受外界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另外青少年的生活较为依赖他人、与同伴的日常交往也主要以群体形式进行,生活方式易受他人影响,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因此,在青少年时期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对其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观念,对公民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拟探讨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影响以及感恩、竞争性自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从而为提升青少年亲环境行为提供干预方案。

一、研究假设

(一)自然联结与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关系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自然联结(Connectedness to Nature, CTN)是指人们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统一感,个体对个人归属于自然关系的认可,以及把自我纳入自我认知表征中的程度[1]61-78。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关系链中的一个环节,是与自然相融的一个客体。生态学家Fisher.A曾说:“因为把自然资源看作是商品,所以我们才会滥用土地。但如果当我们把这片土地看作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时,可能就会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与敬意。”[2]当把自然纳入到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中,那么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就好像是对自我进行毁灭一样[3]。对自然认同的生态自我潜意识随人类繁衍而遗传下来,这种与自然的归属感很有可能是促进人们亲环境行为的先行因素。另外,Perrin和Benassi的进一步研究也表明,自然联结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环境态度,当个人持有积极的环境态度时,他会认为环境是值得注意和关心的,最后倾向于做出保护环境的行为[4]。因此我们做出以下假设: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H1)。

(二)感恩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与幸福、希望、满意等积极情绪是相关的,积极的主观经验能够诱发感恩情绪;感恩是因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使自己获得积极结果的知觉[5]。一方面,感恩对亲社会行为存在影响。个体在被激发出感恩情绪之后会更愿意帮助他人[6],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7-8]56-57。在被支持和帮助以后产生感恩情绪的个体或者在得到支持和帮助后产生感恩情绪的个体,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9]。牛庆艳对初高中学生的研究也发现感恩特质较高的个体产生的感恩情绪也更加积极,也会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10]。亲环境行为是个体亲社会的重要形式,与之相应地,感恩也会增强个体的亲环境倾向。另一方面,自然联结会提升个体的感恩水平。我们不仅要感恩身边的人,而且要对整个自然界报以感恩之心。在人类的整个生活之中,人类所有的生存需要都由自然界来满足,自然孕育万物,并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因此,自然对人类的养育就如同母亲养育子女一般无私,我们倾向于把自然拟人化为“母亲”。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将会对自然产生一种感恩之情,并希望予以回报。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画一幅地球的图画来提升环保意识,结果表明,图画中有拟人化内容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环保意识,而且更愿意购买绿色产品,也更愿意付出努力保护整个自然[11]。对澳大利亚农民研究发现自然联结高者倾向于保护植被免受破坏[12]。环境保护行为就是个体感恩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假设:感恩在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H2)。

间断发热时要4小时测量体温1次,有发热时体温未超过38.5℃不予处理,高于38.5℃者给予物理降温,体温39℃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并辅以药物降温,并每小时测量体温1次。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喂温开水,避免退热出汗多,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现象。

(三)竞争性自恋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钦佩—竞争自恋模型(The Narcissistic Admiration and Rivalry Concept,NARC)更注重动态的情境和行为过程,将自恋分作两类:钦佩性自恋者会通过自我提升策略积极评价自己,以维持高自尊[13],而竞争性自恋者会通过攻击和批判打击他人的策略进行自我防御[14]。一方面,竞争性自恋会降低个体的亲社会性。竞争性自恋则包含攻击性、贬低他人、优越感三个层面,竞争性自恋者会通过攻击他人和批判打击的策略进行自我防御[14],具有最高的攻击性和愤怒,并且对威胁也更加敏感[15]。因此,竞争性维度的自恋者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亲环境行为是个体亲社会的重要形式,与之相应地,竞争性自恋也会降低个体的亲环境倾向。另一方面,自然联结则可以降低自我中心性。无论何种形式的自恋都存在共同的自我中心趋势,即傲慢、自大、过分追求成功[16]。如今的青少年群体,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更自我,也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中心性。当处于自然环境中时,个体会表现得更加关心他人和慷慨无私[17],也就意味着较低的自我中心性。如果青少年个体将自我置于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中(一个涵盖社会、环境以及整个生命体系的世界)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将自己当作这个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员,意识到自身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投身于自然中,可能会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己与大自然的共存关系,进而会降低竞争性自恋。因此,我们假设:竞争性自恋在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H3)。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与自然积极关系的建构将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增加感恩、降低竞争自恋),而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又会反过来促进个体通过环保行为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对此,本文以自然联结为自变量,以亲环境倾向为因变量,以竞争性自恋和感恩作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整体模型如图1所示。

表2结果表明:以自然联结为自变量,以竞争性自恋为中介变量1时,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 =42.01,p <0.001),自然联结显著负向预测竞争性自恋(β=-0.37,p<0.001);以感恩为中介变量2时,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 =105.73,p<0.001),自然联结显著正向预测感恩(β=0.69,p<0.001);当自然联结、竞争性自恋、感恩同时预测亲环境倾向时,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 =39.72,p<0.001),自然联结正向预测亲环境倾向(β=0.30,p<0.001),竞争性自恋负向预测亲环境倾向(β=-0.11,p<0.001),感恩正向预测亲环境倾向(β=0.16,p<0.001)。

图 1本文研究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数据运用SPSS18.0进行处理。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运用层级回归方法探讨自然联结与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关系,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一步检验中介效应。

(二)研究工具

1.自然联结量表

双辊筒开放式炼胶机电力拖动系统改造前后能耗对比如下表1、表2所示:其中有效工作日指除节假休息日、机床维修等停机时间后的有效工作天数。

3.竞争性自恋量表

采用McCullough等[15]编制的单因素感恩量表,测量个体在感恩情绪状态上密度、频度、强度以及广度上的差异。该量表包含6个项目,如“我对生活充满感激”,其中第3和第6题为反向计分题。该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法,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得分越高代表特质感恩倾向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

2.单因素感恩量表

本研究选取了由Mayer和Frantz(2004)[14]所编制,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自然联结量表。量表共含有14道题项/题目,每题由一个陈述句构成,描述了个人对自然的某种感觉,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自然联结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系数为0.73。

本文采用的竞争性自恋量表由邓嘉欣的钦佩—竞争量表中节选而来。邓嘉欣、杨忍等人发现,钦佩—竞争自恋量表中文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合理的信度和效度效标,可用于青少年的自恋研究[16]。该量表共18个题项,其中1-9题用来测量钦佩性自恋,10-18用来测量竞争性自恋,该量表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钦佩性或竞争性自恋越高。本研究只使用了竞争性自恋量表的第10-18的9个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2。

再次,美国认为缅甸仍在基于实用主义奉行中立,没有完全倒向西方,对其不够信任。缅甸既想同英美发展密切的关系,但又对后者心存疑虑,这向美国释放了不确定的政治信号。缅甸既有与美方接触、讨论与西方全面结盟的一面,又表现出反帝、不信任西方的一面,不愿意承担美方要求的义务以换取更多的军事援助。[38]对于缅甸的军援要求,美国国务院菲律宾和东南亚事务办公室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缅甸政府还没有准备在冷战中完全改变其中立政策,成为积极反苏的盟友。[39]

自我报告法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研究采用匿名调查,部分条目通过反向陈述来克服共同方法偏差。运用单因素因子分析检验发现,共7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变异解释量为11.45%,小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严重。

本文采用Krettenauer在研究青少年亲环境行为与道德发展时所用的量表来测量青少年的亲环境倾向[17]。项目选择的主要标准是青少年能够实际参与的行为才会被包括在内,不包括诸如“购买省油车”或“改善房屋隔热”等项目。题项涉及下列主题之一即可包括在内:节能,减少废物,回收和处置危险家庭废物等。该量表共6个题项,如“我会重复使用塑料袋”“我洗漱、沐浴的时候会尽量节约水源”等,要求中学生被试指出他们去年参与这些行为的频率,1代表“从不这样做”,5代表“完全这样做”,分数越高代表亲环境倾向越高。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6。

(三)数据处理

被试样本来自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的某普通中学和某普通高级中学,在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这5个年级中各抽取3个班级进行调查。被试共计996人,其中男生527人,占比52.7%,女生471人,占比47.3%。其中初一175人,占比17.6%,初二171人,占比17.2%,初三175人,占比17.6%,高一287人,占比28.8%,高二188人,占比18.8%。被试平均年龄14.98±1.58岁。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亲环境倾向量表

电化学直接氧化法是通过反应过程中的污染物直接与电极电子传递,通过阳极的高电势进行氧化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在氧化过程中,污染物不同导致被氧化的程度也不相同[19]。国外一些研究学者用电化学方法处理高盐废水,用石墨作为实验电极材料,研讨了电氧化方法的相关参数(盐浓度、电流密度、时间、pH等)对去除有机物的作用及影响等[20],把处理过后的废水应用于制革工艺,事实表明电化学氧化工艺可以用于处理高盐废水。

(二)相关分析

表 1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

为了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由表1可看出,自然联结(r =0.12,p <0.01)、感恩(r =0.12,p <0.01)以及竞争性自恋在性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r =-0.19,p <0.01);年龄与自然联结(r =-0.11,p <0.01)和感恩(r =-0.21,p <0.01)以及亲环境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与竞争性自恋呈正相关(r =0.22,p <0.01);自然联结与感恩(r =0.51,p <0.01)和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r =0.36,p <0.01),与竞争性自恋显著负相关(r =-0.27,p <0.01);感恩与竞争性自恋显著负相关(r =-0.35,p <0.01),与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r =0.36,p <0.01);竞争性自恋与亲环境倾向显著负相关(r =-0.27,p <0.01)。

(三)回归分析

为了探讨自然联结与青少年亲环境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以自然联结为自变量,以竞争性自恋为中介变量1,感恩作为中介变量2,以青少年亲环境倾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将年龄、性别作为协变量进行控制。

表 2回归分析表

从南通地名演进可以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南通先民正是根据海水东进规律、土地淤涨规律而不断被迫迁移,再支炉灶,另辟新地,进行艰辛的生存奋斗。为适应地理环境的变化,一些地域不得不转灶为垦,由制盐业向农业转化,其地上所居住的人口不得不由灶丁向农民转化。

(四)中介效应分析

表 3中介效应分析

注:Boot标准误、Boot CI 下限和Boot CI上限分别指通过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估计的间接效应的标准误差、95%置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

根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模型,采用Hayes(2013年)编制的SPSS宏中的Model4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抽取5 000个Bootstrap样本分别估计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表3显示了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影响的间接效应。竞争性自恋和感恩所产生的总间接效应(0.15,占总效应0.45的33.3%)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含0值,说明两个中介变量在自然联结和青少年亲环境倾向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这一中介效应由两个间接效应和一个直接效应组成:第一,间接效应1,它是由自然联结→竞争性自恋→亲环境倾向的途径产生(0.04占总效应0.45的8.9%),其置信区间不含0值,说明竞争性自恋在自然联结和亲环境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第二,间接效应2,它是由自然联结→感恩→亲环境倾向的途径产生(0.11占总效应0.45的24.4%),其置信区间不含0值,说明感恩在自然联结和亲环境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第三,直接效应,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直接效应显著(0.30占总效应0.45的66.7%)。如图2所示。

四、讨论

研究发现,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感恩和竞争性自恋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就意味着,与自然积极关系的建构会驱动青少年通过亲环境行为保护自然,其中,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论证了自然联结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

图 2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影响的路径图

关系,但对其发生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要求,使研究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影响变得十分必要。当前,有关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从道德认同的视角来论述,如Malti和Krettenauer的研究从道德情感期待来考察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18],吴波等人也探讨环保自我担当在道德认同与绿色消费之间的中介作用[19]。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自然联结这一概念为基础,探讨了自然联结与亲环境倾向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促进亲环境倾向新的心理变量,引入感恩和自恋作为中间机制,使心理过程的研究更加直接明了。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影响的路径主要包括两条。

②泥浆护壁检测。根据现场条件,HDPE膜完整性检查装置做到自主升降,待HDPE膜垂直铺设过程(3~4个铺设单元)结束后,利用自行设计支架固定,通过机械装置将检测设备下放至开挖好的沟槽内,对已经铺设好HDPE防渗膜的连接锁连接效果以及HDPE膜完整性进行检测。

第一,降低消极心理品质:竞争性自恋的中介作用。在自然联结的积极效应中,自然联结能够提高自我控制水平,控制冲动行为[20]。当处于自然环境中,人们会降低自己的攻击性,获得与他人更多的合作机会[21]。同时,在身处大自然时,个体能够有效地减少负向的消极情绪,增加正向的积极情绪[22]。这都有利于降低竞争性自恋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个体表现出更强的亲环境倾向。

CT诊断:所有患者均采用我院的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扫描前将参数设为:扫描间距1mm,倾斜正负30°,层厚3mm。然后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对患者腰椎间隙部位进行扫描,为提高诊断检测的准确性,对间隙部位扫描3次。

第二,增强积极心理品质:感恩的中介作用。自然孕育万物,并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我们不仅要感恩身边的人,而且应对整个自然界报以感恩之心。感恩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特质,本身具有积极情绪的特点,能给人带来正向的情绪体验,而亲社会行为和亲环境倾向本身也具有利他和助人的含义。自然联结是个体对人与自然的归属关系的认同,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重要性的认知,能增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23],如意义感。二者关系越亲密,越倾向于将保护自然看作是一个道德问题[24],而感恩是连接二者的重要机制。

本研究结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揭示了自然联结在青少年亲环境倾向中的重要作用,这意味着有必要提升青少年与自然的联结感。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如在语文课堂中,增加描写自然美的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感受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与神奇魅力;在美术课堂中,通过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和个人体验的户外写生,使学生感受生态活力带给人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漫画、涂鸦等方式,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全民宣传;在音乐课堂中,通过聆听大自然纯粹的声音,欣赏自然之声,使学生感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第二,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校园美景,增加校园绿化面积,让学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强化绿色观念。校园设施可使用生态环保产品,如在校园中放置废弃车轮改装后的公共座椅、塑料瓶改装的花盆等,使学生在日常细节中体验资源循环带来的乐趣,使环境保护的观念更加深入学生之心。此外,学校应制定生态文明制度,积极开展绿色教室、环保宿舍等有关绿色主题的评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学生的绿色生态行为。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仅采用问卷调查法,缺少其他研究方法的辅助,不能准确地厘清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可以尝试采用追踪方法进一步探讨自然联结与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医学模式也逐渐发展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从医疗思维模式上进行转变,不仅要治病救命,而且还要强调功能恢复。康复医学的理念也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SCHULTZ P W. Inclusion with Nature: The psychology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M]. Springer US, 2002.

[2] FISHER A, ABRAM D. Radical ecopsychology: psychology in the service of life[J]. Ecopsychology,2002, 5(2): 152-157.

[3] MAYER F S, FRANTZ M P. The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 A measure of individuals' feeling in community with natur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 24(4): 503-515.

[4] CORRALIZA J A, BERENGUER J. Environmental values, beliefs, and actions: A situational approach[J]. Environment & Behavior,2000, 32(6): 832-848

[5] EMMONS R A, MCCULLOUGH M E.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3, 84(2): 377-389.

[6] PETERSON B E, STEWART A J. Antecedents and contexts of generativity motivation at midlife[J]. Psychology & Aging,1996, 11(1): 21-33.

[7] TSANG J. BRIEF REPORT Gratitude and prosocial behaviour: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gratitude[J]. Cognition & Emotion,2006, 20(1): 138-148.

[8] BARTLETT M Y, DESTENO D. Gratitud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helping when it costs you[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 17(4): 319-325.

[9] GRAHAM S. Children'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ivational role of affect: An attributional analysis[J].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88, 3(1): 71-88.

[10] 牛庆艳. 情绪和认知启动条件下特质感恩对高中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15.

[11] TAM K P, LEE S L, CHAO M M. Saving Mr. Nature: Anthropomorphism enhances connectedness to and protectiveness toward natur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3, 49(3): 514-521.

[12] GOSLING E, WILLIAMS K J H.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place attachment and conservation behaviour: Testing connectedness theory among farme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 30(3): 298-304.

[13] MORF C C, RHODEWALT F. Unraveling the paradoxes of narcissism: A dynamic self-regulatory processing model[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1, 12(4): 177-196.

[14] MAYER F S, FRANTZ M P. The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 A measure of individuals' feeling in community with natur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4, 24(4): 503-515.

[15] MCCULLOUGH M E, EMMONS R A, TSANG J 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1): 112.

[16] 邓嘉欣,杨忍,王孟成,等. 钦佩—竞争自恋量表在中学生群体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25(3): 445-447.

[17] KRETTENAUER T.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Adolescent Mor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17,27(3):1-13.

[18] MALTI T, KRETTENAUER T. The relation of moral emotion attributions to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child development, 2013, 84(2): 397-412.

[19] 吴波,李东进,王财玉. 基于道德认同理论的绿色消费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12): 1829-1843.

[20] TAYLOR A F, KUO F E, SULLIVAN W C. Views of nature and self-discipline: evidence from inner city childre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2, 22(2): 49-63.

[21] ZELENSKI J M, DOPKO R L, CAPALDI C A. Cooperation is in our nature: Nature exposure may promote coopera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behavio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5, 42: 24-31.

[22] HARTIG T, EVANS G W, JAMNER L D, et al. Tracking restoration in natural and urban field setting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3, 23(2): 109-123.

[23] 陈霞, 肖之进, 王财玉. 自然联结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生命意义感与无聊感的中介作用[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5): 45-49.

[24] KAHN P H. Children, Nature and Moral Development [J]. Self & Society, 2007, 34(6): 27-38.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Connection on Teenagers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WANG Caiyu, YU Qiuting, WANG Chunzhi, LIU Zil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 Teenagers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cultivate their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996 adolescent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natural connection scale, gratitude scale, competitive narcissism scale and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scal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connection and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an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gratitude and competitive narcissis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tural connec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titude and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Competitive narcissism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gratitud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mpetitive narcissism,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competitive narcissism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Natural connec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of adolescents, and gratitude and competitive narcissism played a part of the mediating role.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with natur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the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of teenagers.

Key words : natural connection; gratitude; competitive narcissism; pro environment tendency

DOI: 10.3969/ j.issn.1003- 0964.2019.06.011

OSID: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2019)06-0059-06

收稿日期: 2019-06-16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9-JSJYYB-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02157)

作者简介: 王财玉(1980—),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与消费行为。

(责任编辑: 金云波)

标签:;  ;  ;  ;  ;  

自然联结对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