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论文_周珊因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论文_周珊因

(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陕西省 西安市 710128)

摘要: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翻译实践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文化差异成为翻译研究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是为了实现功能对等,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要实现正确的文化过滤,需要译者能把握好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异同,拥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功能对等;文化过滤;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翻译的文化本质

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深远。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由一种文字到另一种文字的转换,更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文化成为了翻译实践中重要的因素。由于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文化思维的转换,翻译过程中对于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处理尤为关键。

由于文化因素的存在,这翻译过程中,既要实现语言的转换,也要实现文化的移植过程。作为译者,首先要理解基于一定情景的原语文本并进行阐释,然后用目标语归纳出新的文本,使新的文本在一定情境下具有与原语文本相同的功能。要实现这种等值,最关键的是对文化信息的正确处理。交际过程必然遇到的文化障碍,使得本来就复杂的翻译过程更加复杂。因此,要实现翻译的目的,必须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考虑如何使双方的交际能够跨越文化障碍而获得成功。作为译者,既需要有非常丰富的原语文化知识,又需要对译语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翻译的文化本质使得翻译成为跨文化的混合体,翻译活动必然涉及文化透视与解读,最终实现语际与文化交流的双重目的。那么,如何在跨文化翻译中尽可 能地消除隔阂以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就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跨 文化翻译的关键所在。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它对更好地理解并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对等问题有很大的启示,对跨文化翻译的实践也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要研究怎样有效处理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文化差异。关于“对等”,奈达描述和区分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种翻译原则。“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把翻译的重点从信息形式转移到信息内容与读者反应上来,强调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应。动态对等是指“与原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

动态对等翻译与以往的翻译方式不同,它不要求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而着重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原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某些行为模式等都被转换成了译文读者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的形式。这种转换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过滤,其目的就是使对原文文化背景不太了解的读者轻松自如地读懂译文,利用读者对本民族知识结构的了解去理解原文,产生原文读者阅读原著时的同样感受,从而实现功能对等。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语和原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越大,翻译过程中调整改变的幅度就越大。奈达认为,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各种语言表达信息的形式各异,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任意性和可变性。译者应该对语言、文化和翻译艺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也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时,译者应考虑和分析文本的文化信息含量,注意区分原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和思维偏好,从而进行正确的文化过滤。

三、翻译中的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现象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所处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及审美观的不同等,导致外来文化的接受者对于文化交流信息进行的有效性选择。主要的文化过滤方法表现为:变形、改造、增译、加注等方式,从而实现文化信息交流的本地化特征,使翻译后的文化内容更加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

要进行正确的文化过滤,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任何的文化过滤都是依据不同的语言表达偏好,例如中文的表达更为含蓄,会使用一些客气委婉的套话,而德语的表达更直接,注重内容的传达。因此,在中国人与德国人交流的情境下,作为译者,应该了解两国人不同的表达偏好,在翻译时进行文化过滤。在汉译德时,要理解汉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而不能只是字面翻译,否则容易造成误解。例如人们常用的寒暄用语“吃了吗?”,在翻译成德语时需要考虑到中德文化差异。如果直译成“Habst du gegessen?”则不能传达出原本的意思,从而产生误解。如果译者了解德国日常文化,就知道此处应该翻译成“Wie geht’s?”,表达出寒暄的意思。在德译汉时,需要考虑到德语与汉语之间表达习惯以及文化的差异,适当做出调整。例如德语中的常用结束语 “Vielen Dank für Ihre Aufmerksamkeiten.”,在翻译时就不能直译成“谢谢您的注意力。”,而是基于中国文化和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翻译成“谢谢。”即可表达出原文的含义。由此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文化过滤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避免产生误解。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过滤的过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植入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内涵,使翻译出来的文字意思更加具有本土化的语言文学风格,就像是用目的语创作出来的原著,更加容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化过滤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译文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过滤,或表达方式上,或内容上。因此,文化过滤对于跨文化翻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四、总结

文化过滤是翻译的内在属性,它伴随翻译的全过程。在文化对话的过程中,没有经过文化过滤的译文会由于文化适应度的缺乏或不足,无法完全进入目的语文化。因此,文化过滤是译文真正进入目的语文化的必要前提,它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都需要克服文化差异才能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作为译者,需要了解本国与异国的文化差异及其成因,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争取达到交际效果和交流上的对等,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等值。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编译.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8

[2]曹青.奈达理论与跨文化翻译[J].浙江大学学报第9卷第3期,1995.9

[3]张庆云.翻译的文化本质与功能对等理论[J]. 岱宗学刊第10卷第2期,2006.6

[4]祖婉慧.从评价视角看跨文化翻译的文化过滤现象[J].前沿,2013

作者简介:周珊因(1994.11-),女,湖南省常德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2016级德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德语笔译。

论文作者:周珊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论文_周珊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