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审计准则将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将成论文,里程碑论文,发展史上论文,准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召开一个隆重的发布会,向中外来宾宣告中国新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完成,并于2007年起实行。
新准则有许多创新之处,内容也十分丰富。那么,它与旧准则有何区别、变化?为什么变化?新增什么内容?对企业的财务利润有哪些影响?如何理解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这些都是全体会计人员要面临的新问题,所以,在新准则发布伊始,笔者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谈一点对新准则的认识。
(一)新准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
旧会计准则自1993年发布迄今已有十多年了,其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领域、日益变化的经济活动方式和会计事项,同时还发生了不少会计造假丑闻事件,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从银广厦事件,到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陷入科龙电器丑闻,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现行会计准则的不足与缺陷。再从国际范围看,世界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贸易上的“走出去,请进来”,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已不再受国别、地区限制,跨行业、跨地区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如我国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TCL、海尔等集团进军海外市场,表明我国经济贸易已与世界经济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并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通用商业语言,面临着应该如何吸纳国际投资者和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等问题。中国会计准则亟需与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趋同,新准则如今已获得国际会计准则组织的认可,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也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因遵循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标准而造成的成本支出。
(二)新准则的3个层次,纲举目张
新准则的一大特点是一个基本准则与38个具体准则同时出台。从结构上看,它们同时出台具有整体性与统一性,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从内容上看,新准则涵盖了工业、商业、农业、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上下呼应、左右关联。从层次上看,新准则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准则,具有基础性、原则性,起到统驭38个具体准则的指导作用,是纲,是准则的准则;第二个层次是38个具体会计准则,是目,是对38个具体业务或会计报告作出针对性的具体规定,是规范会计运行功能的;第三个层次是准则的应用指南,是对38个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南,对新旧会计准则差异作了对比分析,极具操作性。
3个层次体现了有机的统一,这比以前遇到一个问题就出台一个准则来说,更体现了新准则制定者的成熟、具有远见。
(三)会计目标突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突出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是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新准则明确提出:会计报告的提供者——企业,必须为报告的使用者,即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由过去以满足政府宏观控制需要为主;转向以满足各类投资者需要为主,从不太透明地强调以本企业使用为主,转为向社会公开披露为主,体现了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公正性、平等性。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必需的规范,尤其是在目前上市公司造假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误频传的状况下,新准则突出了对决策信息的有用性,无疑对注册会计师的执行要求和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而增强了投资者的知情权和信心。
(四)新增“会计计量”,推出“公允价值”
新准则较旧准则新增加“会计计量”一章,对确认计量原则作了严格、明确的规定,并推出“公允价值”的使用。会计计量有5种计量层次: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理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这表明我们在坚持历史成本为主的基础上,同时引进了国际公认的“公允价值”,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准则规定,在债务重组方面,以及同一母公司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均应用“公允价值”为会计计量处理基础。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资本市场、评估体系还不健全,缺乏基本标准,在今天使用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交易双方人为来控制,虽然还不能广泛使用,但毕竟是比旧准则进步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从长远发展看,将加速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提高资本交易的透明度。
新会计准则内容极为丰富,从会计理念到具体操作都有很大的变化与升华。它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对每一个会计人员来说有极强的操作性,是规范企业财务业务运作的工具。企业是实施新准则的主体,而我们会计人员是准则的具体执行者。所以,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仔细研读,领会准则的精神实质,掌握使用的技术,为迎接新准则的实施做好思想、组织、专业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