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领域,优势互补,把东西部科技合作引向深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优势互补论文,领域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找出差距 加快发展
地处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全省辖贵阳(贵州省会)、六盘水、遵义三个省辖市,安顺、铜仁、毕节3个地区,黔南、黔东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下设10个县级市,76个县(区)。全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年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雨、热同季,适宜万物生长繁衍。全省总人口3605.81万人,有49个民族成份。 一方面贵州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占全省总面积73%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构成了融奇山、秀水、峡谷、溶洞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喀斯特山区面积比重大,人均耕地仅0.83亩,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资金投入不足,贫困人口比重大、程度深,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程度低,使得贵州人一方面必须弘扬“劈开千年顽石,造出千亩良田”的当代愚公移山之“大关”精神,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必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依靠科技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1996年10月江总书记在视察贵州省扶贫工作时说:“对贵州这样贫困面大的省份,国家要重点扶持。中央各有关部门要采取一点倾斜政策,特别是帮助贵州改善交通、通讯状况,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抓住机遇,积极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黔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敞开大门,拓宽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发展对外贸易。
贵州正面临扩大对外开放的良好机遇:一是国家已决定并在贷款等政策上鼓励外商将投资项目更多地进入中西部地区;二是南昆铁路全线通车、贵阳机场通航、贵遵高等级公路开通,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新建,加上《贵州省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和原有各项优惠政策的继续实施,为扩大对外联合与协作、加强经济技术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贵州能源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劳动力、地价等相对便宜,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初、精加工型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中也占有优势;四是随着贵州省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交往进一步增多,贵州独特的资源优势等逐步为外界所认识,扩大了对外合作,加强经济联系的机会不断增多。
在扩大对外开发中,贵州确定走以知识、智力和投入对自然资源进行集约化配置的综合发展的路子。按照《贵州省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若干规定》让投资者获更多的利润,达到“你帮贵州发展,贵州帮你发财”的目的;各有关部门在为外来投资的服务中将公开办事程序,规定办事时限,尽力为投资者提供方便。
在项目准备方面,贵州将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外商投资的意向,推出一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利用国外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项目;根据国家鼓励沿海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推出一批地区限制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可适当放宽的对接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部委和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四市对口帮扶的渠道,推出一批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与四城市合资合作的帮扶或开发项目。在具体实施中将转让一批效益好的项目经营权。
在对外融资方面,一是在旅游业发展上,采取以风景名胜区为龙头,把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组织起来,进行整体出让和成片开发,走围绕名牌组建集团公司进行包装上市融资的办法;二是在黄金、煤层气等资源的开发上,采取鼓励外商进行风险勘探,并依法享有优先开发权的方法;三是对大型交通、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BOT方式, 引进外资进行建设、管理和经营,同时出让已建成的交通等设施经营权,欢迎外商进行合资、合作或包装上市;四是积极发展产权融资方式,吸引外资到贵州参股、收购和兼并现有企业,出售一批效益好的企业,或利用国内外优强企业的品牌优势,对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五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借、贷、还机制,把利用优惠贷款的范围扩大到更宽的领域。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地区发展与地区差距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以及新闻媒介等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论者认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如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不采取超常规发展的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差距的话,将会带来一些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差距的扩大并不是由于某些省区的停滞不前造成的,各地区经济都得到了大于改革前的发展。80年代,中西部相当一部分省区的发展速度并不都是低于全国水平,但在90年代初期,由于种种原因,确实有大多数的中西部省区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大多高于或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大多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因此可以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将有所扩大。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今后在地区政策上应当对于地区差距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以及从国民经济总体效率的角度出发,我们更应当把着眼点放在缩小地区间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地区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加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持等手段。通过科技的联姻,切实解决一些省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其成为地区发展战略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和任务。
二、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取得的初步成效
1997年“5·28活动”前后,贵州省铜仁、安顺、 六盘水三地市分别与青岛、大连、江苏等省市以及中国科学院共签订协议22项,落实援助资金、设备、项目等折合人民币约1.83亿元,这些无私的援助和开发项目,支援了贵州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地市科技工作的活力和动力。通过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对贵州省与东、中部的科技合作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从正在实施的22个合作项目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立项较准,效果明显。
80%以上合作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正常,一些项目预计年内将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青岛援助项目“农乐一号”浸种剂在铜仁、安顺两地共推广26万亩。目前长势明显优于对照,规模和效益并存。重大开发项目如“蓝宝石开发”、“碳酸钡系列产品开发”等。
2.种、养、加的项目多,推广成果、引进技术项目多。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会对促进农村大面积的科技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的亦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东西部科技项目对接的工作已从东部扩展到部分中部发达省区,科技成果的区域性和转化率不高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通过科技项目的对接,促进了双边“人、财、物、信息”的有效交换和流动,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市场资源的配置,发挥其资源要素的作用。
三、科技合作与对接的难点与问题
东西部科技对接工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不少合作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但是,随着东西部科技对接工作的深入,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东西部科技合作目前主要还是科技系统的部门行为,未能有效进入整个对外开放交流的大环境中去。这样,不论是招商引资还是经贸洽谈或技术贸易,其活动范围、空间都显得极为有限。因此,如何将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从而转变为市场行为,则显得十分急迫,这也是解决东、中、西部科技合作显示度不高,实效性不强的“瓶颈”问题。
2.项目供需双方还缺乏更多的搭桥牵线、服务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对接,以至于合作与对接项目的成功率较低。1997年“5·28 活动”期间,贵州推荐项目的立项较少,省外推荐和贵州省外出考察,达成共识并组织实施的项目较多;开发贵州优势资源的项目立项不多,而省外提供的示范推广项目较多。许多源于资源、人力、技术等优势而选择的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亦不能引起关注和青睐,这说明合作双方在选择对象和切入点上了解还不够多,资源开发与市场销售不对路,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的程度仍较严重,企业界介入对接的力度明显不够等等。
3.建议把“技术难题”招标作为今后东、中、西部科技项目合作与对接的重点,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或其他方式,使对接双方更快地洽谈合作,切实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产品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4.坚持互惠互利原则,是推动东、中、西部科技合作持之以恒的根本动力。自开展东西部科技合作以来,青岛、大连、宁波、深圳等省市在资金、技术、设备,乃至人才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无私援助,感激之余我们也意识到:这种无偿援助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贵州省科技界和企业界要立足长远,把目光放在如何充分利用贵州的能源、生物、矿产、旅游、人力等优势方面,积极与东、中部科技界、企业界的先进技术、资金、优秀人才、科学管理的优势相融合,真正结成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只有与合作对接的项目为载体,以双方利益为基础,合作与对接才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因此,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决贯彻互惠互利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