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军民[1]2003年在《蒜氨酸与蒜酶的制备、鉴定及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inn.)的鳞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数千年来大蒜作为草药在民间广泛应用。大蒜制剂的多种治疗与保健用途,1998年以来在北美与欧洲植物药市场占据销售额领先的地位。医药学界对大蒜研究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近20年来发表有关大蒜的研究论文已超过5000篇。迄今,大蒜的医药产品多达30余种,但仍然属于粗制剂的范畴。美国布朗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及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希望研发更为有效的大蒜新制剂。 1 蒜氨酸、蒜酶的制备与鉴定 研究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是新药开发的基础,实验证明大蒜的主要功效成分是蒜氨酸-蒜酶系统产生的系列含硫化合物。 本课题从大蒜中分离纯化得到作为对照品的蒜氨酸单体化合物,首次采用二维核磁共振谱图对其结构中的碳、氢进行了归属。所得蒜氨酸与美国Indofine Chemical Company, Inc.蒜氨酸参比,含量达99.7%。分离制备药用蒜酶,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HPLC法测定蒜酶的活力。 2 大蒜中蒜氨酸的含量测定 由于蒜酶催化裂解蒜氨酸的反应,鲜蒜及蒜制剂中蒜氨酸的含量测定成为长期以来的难题。本课题创新建立了一种简化和实用的HPLC新方法,采用Zorbax ODS柱,以甲醇:水(3: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分离度大于1.5。与现行国家药品标准测定大蒜辣素后推算蒜氨酸含量的方法相比有更高的准确性。与USP2002版直接测定蒜氨酸的衍生化方法相比,可节省进口化学试剂及简化操作。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对不同产地大新班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蒜进行测定,蒜氨酸含量:山东为0.74%,河南为1 .12%,新疆吉木萨尔大蒜为1.5%。3蒜氨酸实验动物的药动学研究 以蒜氨酸为前体的系列含硫化合物在清除自由基、抗糖尿病、抗肿瘤、抗血栓、降血脂等方面有显着的药理活性。本课题建立以5一氟脉啥陡为内标的HPLC一UV和以咖啡因为内标的HPLC一MS两种方法测定蒜氨酸在小鼠及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蒜氨酸以400mgkg一,小鼠灌胃,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药动学参数为:^(一19.658),g·ml一l,。(1.001)min”,B(151.501);g·m一l,p(0 .025)min‘’,eL(0.077)mg·min-’·kg’l,K12(0.148)min一’,K2,(0 .845)min一l,K一。(0.032)min一l,Ka(0.427)min一l,tl反。(0.665)min,tl几,(27.246)min,tl龙K。(1.621)min,V(2.375)L·kg‘,,Aue(5162.48)。g·min一,·ml一,,场ax(9.19)而n,emaxlzs.59 09·ml一,。大鼠蒜氨酸30omgkg一,灌胃,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药动学参数为:A(54.45)。g·ml一l,。(0.0255)min一,,B(18.46),g·ml一I,。(0 .0053)min.,,eL(0.0482)mg·min一l·kg一,,K12(0.00714)min一,,K21(0.00933)min一,,K一。(0.01461)而n’l,Ka(o一915)min一’,tl瓜。(26.55)min,tl几,(131.15)min,tl投Ka(3 .62)min,V(3.29)L·kg一l,Aue(6228.45)。g·min.’·ml一l,tmax(14.50)m加,emax(69.09),g·ml.l。4蒜氨酸十蒜酶的药代动力学初探 采用HPLC一MS确证蒜氨酸+蒜酶反应产物为大蒜辣素、丙酮酸。实验考察了蒜氨酸+蒜酶反应液中大蒜辣素的稳定性,显示在反应液中13小时不发生变化,从而建立了体外测定小鼠血浆中大蒜辣素的方法。但对小鼠采用多种给药途径(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尾静脉注射)后,在不同时间均没有检测到大蒜辣素。可能的原因是大蒜辣素在体内极不稳定所致。关键词:大蒜,蒜氨酸,蒜酶,大蒜辣素,药物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一2一
张海波[2]2014年在《蒜氨酸/蒜酶二元释药体系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按照国家标准委的要求建立了蒜氨酸标准物质定值方法。国际上公认的大蒜的主要功效成分是蒜酶(EC4.1.1.4)催化蒜氨酸产生的大蒜辣素及其他大蒜所特有的含硫化合物。为了提高蒜酶的反应效率,本研究采用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技术研究蒜氨酸/蒜酶催化动力学。基于蒜氨酸/蒜酶催化动力学原理及二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研制了蒜氨酸/蒜酶肠溶片,为了有效控制其质量,本研究建立了蒜氨酸/蒜酶肠溶片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为阐明其作用过程和机理,本研究于体外对蒜氨酸在大鼠血液中的分布进行研究。方法:1.应用高效液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蒜氨酸标准物质的纯度。对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及长期稳定性检验,以此为基础采取9个实验室协作定值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定值。2.采用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技术研究蒜氨酸/蒜酶催化动力学,根据朗伯—比北尔定律,建立了两种数学模型,一种是测定反应中各物质的吸光系数,另一种是将产物看作整体。根据紫外光谱,确定检测波长及探头规格,进一步测定各参数值。将参数录入工作站,系列浓度蒜氨酸与固定浓度蒜酶以体积比1:1进行混合反应,动态监测蒜氨酸浓度变化。导出数据,经Origin7.5软件及双倒数法处理最终求得催化动力学参数Km及Vmax。所测结果同HPLC方法求得的值进行比较。3.采用TLC法对蒜氨酸/蒜酶肠溶片中的蒜氨酸、潜在大蒜辣素进行定性鉴别;参照中国药典2010版,采用篮法检查制剂的体外释放度;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的蒜氨酸、潜在大蒜辣素进行含量测定。4.采用邻苯二甲醛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建立血浆样品中蒜氨酸含量测定方法。分别用超滤法及微透析法测定蒜氨酸与大鼠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评价体内微透析取样的可行性。蒜氨酸加入大鼠血液中,经孵育后,分别测定全血、血浆及血细胞中蒜氨酸的含量,考察蒜氨酸在血液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均匀性检验数据经F检验,样品均匀性良好。长期稳定性检验数据经t检验,表明在4℃C条件下蒜氨酸至少稳定43个月。最终定值结果由标准值和不确定度表示为(99.5±0.95)%。2.检测波长为230nm,探头规格为5mm。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获取蒜氨酸/蒜酶催化反应过程曲线。3种方法Km值无显着性差异,HPLC方法测得的Vmax同数学模型测定结果有显着性差异。3.薄层色谱中蒜氨酸、潜在大蒜辣素特征斑点清晰;制剂在pH1.0盐酸溶液中2h未检出大蒜辣素,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开始释放,2h的累计释放度达70%以上;二批样品含蒜氨酸分别为51.58mg/片、55.24mg片,含大蒜辣素分别为13.73mg片、21.08mg片。辅料在整个研究中不干扰测定。4.经系统的方法学考察,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超滤法与微透析方法测定的蛋白结合率无显着性差异,且与浓度呈依赖关系。血浆及血细胞中均有蒜氨酸分布,且血浆中的浓度较高;全血中浓度较加入量有所降低。结论:1.研制的蒜氨酸标准物质通过了国家标准委的审评并获得蒜氨酸国家标准样品证书,填补了国内空白。2.蒜氨酸/蒜酶系统催化反应很快,采用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催化反应过程,较传统取样分析操作简便,引入人为误差较小,提供了催化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3.按照制剂规范建立了蒜氨酸/蒜酶肠溶片质量标准草案,可用于制剂研发及质量控制。4.体内微透析采样是可行的。蒜氨酸入血后可能存在代谢的情况,其代谢与血细胞的关联性及代谢产物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明强, 胡铭, 韩志俊, 李恒梅, 宋姗姗[3]2018年在《蒜氨酸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蒜氨酸在家兔体内的代谢、分布与排泄情况。方法通过静脉注射蒜氨酸后,不同时间采集家兔血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蒜氨酸和代谢产物大蒜素;并在血药浓度较高时,处死家兔,收集内脏器官,检测蒜氨酸和大蒜素。结果蒜氨酸血药浓度-时间变化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16 964.0(mg·min)/L,半衰期[t_(1/2(12))]为237.3 min、t_(1/2(21))为192.5 min,表观分布容积(Vd)为4.912 L,清除率(Cl)为0.017 7 mg/(L?min)。大蒜素AUC为12 583.1(mg·min)/L,t_(1/2(12))为227.2 min,t_(1/2(21))为260.53 min,Vd为4.51 L,Cl为0.012 mg/(L?min)。结论蒜氨酸、大蒜素药代动力学均符合二房室一级动力学过程,体液分布以大蒜素通过呼吸道排泄。
任丽君[4]2004年在《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的制备、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防治家畜寄生虫病的长效、缓释制剂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数年前即开始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借鉴本课题组研究取得的经验,以伊维菌素(Ivermectins,IVM)为原料,研制生产工艺可行、给药方便、一次给药可防治寄生虫3~4个月的新型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方法:1)以伊维菌素为原料,制备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2)采用HPLC法测定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中IVM含量。3)六只健康绵羊,颈部皮下注射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定时从绵羊颈静脉取血,HPLC内标法检测IVM血药浓度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评价该制剂的缓释性能。结果:1)制备得到黄色、澄明油状的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2)筛选出内标物苏丹Ⅲ,建立了测定绵羊体内IVM血药浓度的HPLC内标法.最低检测浓度为1.8ng/ml;该法最显着的特点是预处理成本低,操作较简单。3)皮下注射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参数计算:Tmax=8.0d:Cmax=82.3ng/ml;AUC=3642ng/ml×d:MRT=45.9d.实验结果证明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可以达到缓释近4个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蒜氨酸与蒜酶的制备、鉴定及药物动力学研究[D]. 常军民. 新疆医科大学. 2003
[2]. 蒜氨酸/蒜酶二元释药体系相关研究[D]. 张海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14
[3]. 蒜氨酸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 李明强, 胡铭, 韩志俊, 李恒梅, 宋姗姗. 现代医药卫生. 2018
[4]. 伊维菌素缓释注射液的制备、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任丽君. 新疆医科大学. 2004
标签:中药学论文; 大蒜论文; 伊维菌素论文; 药物动力学论文; 大蒜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反应动力学论文; 药代动力学论文; 缓释制剂论文; 动力学论文; 药物代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