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琴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扬琴论文,教学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扬琴教学也从原来的作坊式教学,逐渐发展成一对一教学为主、高科技手段为辅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的被动教学法已经衍变成主动和多样模式,扬琴教学在学科建设中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一、扬琴教学的背景 扬琴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一种,更是直接反映了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特点。中国民族乐器,五声韵律,刚柔并济,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即一件乐器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如在广东音乐、江南丝竹音乐中,一首乐曲必须要通过多件乐器来完成,才能很好地体现作品的风格。本文无意在此方面作过多的探讨,只是想说明:扬琴这件乐器正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下,保留了西方乐器中精华的部分,又融进了民族地域精髓的一件乐器。项祖华教授总结出它具有“左右全能、点线有致、曲直兼济、纵横交织”的特点。更是在广东音乐、山东琴书、四川琴书、潮州音乐、徐州琴书、恩施扬琴、贵州文场、广西文场、江南丝竹、内蒙古二人台、北京琴书、天津时调、云南扬琴、安徽扬琴、东北皮彩戏、新疆十二木卡姆、西藏弦子舞①等等中都有所运用。因此,扬琴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与了解扬琴的历史、扬琴音乐的地域特点、扬琴的发展现状是牢不可分的。 二、扬琴教学改革研究 扬琴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针对扬琴演奏方法和学生学习扬琴实践方法进行改革和研究。 (一)扬琴演奏方法 扬琴演奏方法分为扬琴演奏姿势、扬琴的持键方法和扬琴的击弦方法三大研究。 1.扬琴演奏姿势 在扬琴教学实践中,扬琴演奏姿势对于扬琴演奏来说是重中之重,但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以往扬琴教学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教学中还常常出现错误的演奏姿势,因此在实践中我提出了八个方面来要求学生。扬琴演奏姿势包括以下内容,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 (1)前后距离的示范说明; (2)坐姿及上下高度的示范说明; (3)左右位置的示范说明; (4)双腿位置的示范说明; (5)扬琴独特的演奏姿势——跑步状的示范说明; (6)开度的示范说明; (7)手和小臂的弧度示范说明; (8)虎口的示范说明。 以上演奏姿势在演奏时从始至终的保持,可以随音乐演奏自然调节,调节之后也必然可以自然恢复到原有位置,保持原有姿势,在训练中要求学生自然而然地做到。 2.扬琴的持键方法 在传统扬琴实际教学中,琴键的拿捏对于演奏来说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操作非常不明确,演奏时感到困难重重。随着扬琴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明确和严格扬琴的持键方法、名称,在学习中才不会混淆和困惑。扬琴的持键方法为三指持键法。 (1)三指持键法是扬琴演奏术语,即在扬琴演奏中,运用的持键方法总称为三指持键法。三指持键法就是以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这三指为基础,控制整个琴键。 (2)持键的过程总结为一捏、二贴、三搂。 (3)持键柄的位置需握到整体琴键的四分之一处。 3.扬琴的击弦方法 扬琴演奏方法传统是扬琴教学争论的焦点,演奏方法探讨主要集中在何处为科学发力点的探讨。其中有以下几种观点较为普遍:①臂腕结合法;②腕指结合法;③手腕转动法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验证了第一种臂腕结合法较为科学,主要源于物理原理中的借助地球引力发力,弹奏熟练后再加爆发力发力的理论。在实践中,应调整在演奏中的基本弹奏方法问题:①加强基本训练,解决慢弹流畅快弹错音多,手臂、手腕和手指紧不放松的问题;②解决放松弹奏中力度与速度的调节;③解决音色强而不躁,弱而不虚,强调音色的控制;④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学会准确地读谱。 掌握扬琴的击弦方法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掉、抬小臂的示范说明;②掉、抬小臂的注意事项;③手腕操的示范说明;④腕指结合法的示范说明。 (二)学生学习扬琴实践方法 学生学习扬琴实践方法分为示范教学法和一对一训练法研究。 1.示范教学法 (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运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扬琴教学。第一种方式——语言的表述。语言的运用在扬琴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通过语言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如何提高,这带来的是一种启发式教学。那么文学的表现手段是语言,语言本身又具有高度的具体性和概括性。单纯以声音(乐音)作为表现手段的器乐,情况与文学有很大不同。它不像文字那样具有语义性,既不是概念的符号,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概念,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复杂的思想、观念。因此,仅仅用语言来讲述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用第二种方式——示范演奏来完成。传统对这种方式的理解,就是把示范动作和演奏相结合,老师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弹奏出乐曲,可以是片断或完整的音乐,学生以听者的方式来感受,然后再来模仿或深入理解弹奏,以达到要求,这是一种直观式教学。 (2)现代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创新教学模式以示范演奏教学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教学广度和深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亲自做示范演奏,边演奏边讲解,尽量做到更加容易理解和细致。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借助多媒体应用技术手段来替代教师的演奏。例如播放一些教学光盘,教学音响等资料,边播放边进行讲解;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不受一对一式教学条件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以最快的方式接触到最新最全面的音乐。③可以尝试寻找同类水平中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演奏,让他们亲自谈谈演奏中的体会和感想,其他学生旁听,教师再对此进行分析和讲解。也就是说,学生本身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做出示范,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音乐当中,既当老师又当学生,降低学生理解音乐的陌生感,使学生能够感觉是在设身处地的学习。④采取小课与大课相结合的模式,即一位学生演奏,其他学生旁听老师的教授,之后再让旁听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地,并让演奏的学生提出想法,采取互动交流式。总之,教师用广义的示范演奏来取代理论性抽象性的音乐,真正改变教师去教,学生去学的传统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创新示范演奏的重要意义 从学习音乐的角度讲,听与看,模仿,再巩固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而对于学习器乐的同学来说,器乐主要是用来表达心理性的情绪、感情内容。它不得不离开抽象的概念和可见的具体视觉形象的表述和描绘,从而最大限度地转向人的心理世界的挖掘,倾注全力于内在感情的表现。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有一些音符、节奏节拍、乐句、乐段等空泛的素材时,便能激发学生最大的想象力,这便是器乐这种音乐体裁能获得不同于其他艺术、其他音乐体裁的那种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受器乐本身的局限性影响,器乐的这种内容并不直接诉诸听者的概念世界,而是直接诉诸听者的感性的情绪、感情世界,这正是器乐反映现实时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学器乐教学中,不能运用死记硬背、强制接受等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那样做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大相径庭、适得其反;即便当时学生能够接受,从长远看也会显露出缺乏创造力的弊端。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用更广泛更开阔的思路方式去教学。 创新示范演奏这种教学模式,已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新的思路。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很多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我们应该充分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用创新示范演奏教学这种方法,可真正发挥器乐教学的最大优势。 2.一对一训练法 在扬琴教学中,即便是最常见的一对一训练法在对于音乐表现和音乐处理上的教学也存在以下特点,即扬琴演奏中内在因素和内心情感的运用,其中包括: (1)理解及领会乐曲的情感内涵。 (2)技术与技巧的运用,即基本功的掌握。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4)心理学研究,情感和理智的控制。 (5)情从何来。 运用一对一训练法主要须掌握以下两点: 第一,加强对乐曲的音乐理解,更好地表现作品风格。注重音乐的律动性,强调旋律化、歌唱性地弹奏。 演奏者必须先要理解乐曲中的情感内涵,深刻的把握乐曲的情感基调,仔细体会乐曲情感的发展及变化过程;其次要充分领会乐曲的情感内涵是音乐表演中投入情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最后演奏者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到音乐表演中去,这样才能真实,生动地传达和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并使听众也受到同样的感动。如果演奏者不能在表演过程中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那就不能做到真正的投入情感。演奏者在表演时,若无动于衷,毫无激情,仅仅依靠表演技巧是不能真实而生动地传达出音乐中的音乐情感内涵,因此也无法打动听众的心灵。音乐表演中内心情感的投入,应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做到变化有序。 第二,掌握乐曲的分句、奏法、语气、音乐性质与特点等等。加强对乐曲的作曲家、背景、风格的了解,更好地表现和处理音乐。 在扬琴演奏过程中,技术与技巧的运用,即基本功的掌握,也是乐曲在演奏时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的因素之一。在演奏时,如果没有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是很难用琴键把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出来的,而这些也正是我们需要多加练习,努力的。音乐表演技巧的真正意义是,把学到的基本技术灵活地运用到艺术表现能力上,对于乐曲的分句、奏法、语气、音乐性质与特点等等,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再用出色的演奏技巧来表现真正的音乐。而这种高度表演技术的掌握,也是在大量表演实践中获得的,而演奏者的演奏技能与艺术表现力的提高也是在不断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只有丰富的情感,才能激发音乐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外在因素包括时代背景,表情术语,音乐风格流派等。我们在演奏任何一首乐曲时,均要从主题内容,乐曲结构,旋律特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创作意图及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对乐曲的演奏和情感的运用都有很大的帮助,还要处理好乐谱上的各种表情,力度符号。 通过扬琴教学改革实践,能够在教学中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全国扬琴专业的佼佼者,需要更多实践和总结,这也是最终教学目标之体现。总之,发展和丰富新的教学手段,研究和开拓新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推动扬琴教学改革,成了当今艺术类学科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①黄河:《从扬琴的创作来看扬琴的发展》,《民族器乐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10月第一版,P263。标签:扬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