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价值论文,青少年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在我国,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发展特点的研究十分罕见。林崇德曾描述过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一种倾向:他们不仅自己尊重自己,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但他们的社会价值感易走极端,当社会评价与其自尊需要相一致,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会得意忘形;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其自尊需要或相矛盾时,他们就可能妄自菲薄,情绪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不负责任的自暴自弃[1]。 至今未见到有实证研究报告发表。然而自我价值感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揭示青少年人格形成的机制,本研究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自编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2] 对大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进行了调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重庆的七所中学和四所大学随机选取2340名被试,尽可能考虑性别、年级、学科等变项的平衡,以保证本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及施测
用自编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其中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可区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特殊自我价值感包括道德、人际、心理、生理和家庭自我价值感)利用上课时间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并使用谈话法作为辅助研究方法,主要考察性别、年级、学校类型(重点和非重点)等变量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共收回有效问卷2187份。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的总体结果
测试的总体结果见表1。将2187 名青少年学生对三个量表的评定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在总体价值感、 一般价值感(个人取向及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方面,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均不显著(见表2)。
表1 2187名被试测试的总体结果(平均值与标准差)
TOTALGIGS T1 T2 T3 T4 T5
M
24.77 20.13 18.45 12.61 15.62 14.34 11.95 15.20
S5.06
3.01
3.64
2.56
3.02
3.82
2.08
2.99
T6 T7 T8 T9T10
M
12.17 15.25 11.60 13.42
1652
S3.30
2.66
3.30
2.58
3.02
注:TOTAL——总体自我价值感;GI——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 GS——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T1、T2、T3、T4、T5分别为个人取向的道德、生理、家庭、人际、心理价值感;T6、T7、T8、T9、T10 分别为社会取向的人际、道德、生理、心理、家庭价值感,以下同。
表2 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
主要作用
SECL
SC
SE×CL
TOTAL 0.30333.626***6.595***
1.925
GI5.292*10.233***2.956* 1.155
GS9.876**1.320
5.595* 1.007
交互作用
SE×SC
SC×CL
SE×SC×CL
TOTAL
1.5070.4820.311
GI 0.9312.1400.376
GS 1.1731.4360.490
注:SE——性别,CL——年级,SC——学校类型;*P<0.05,** P<0.01,***P<0.001,以下同。
3.2 自我价值感的发展特点
将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共有十个年级)被试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年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一般价值感方面差异极显著(P<0.001);在个人取向的一般价值感方面差异极显著(P<0.001);在个人取向的特殊价值感(道德、家庭和人际价值感)方面差异显著(P<0.05); 在个人取向的特殊价值感(心理、生理价值感)方面无显著差异。测试结果还表明:(1 )大学四年级学生的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都处于最低水平;(2 )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从初一到大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3.3 自我价值感的性别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和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中学生在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方面,则是女生高于男生,差异十分显著(P<0.001);男、女大学生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上差异并不显著;中学男生在个人取向的道德价值感上显著高于中学生生(P<0.05),而在个人取向的人际、家庭、 心理和生理价值感方面,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中学女生在社会取向的家庭价值感上显著高于中学男生(P<0.05),而在社会取向的人际、 家庭、心理和生理价值感方面,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大学生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3.4 不同学校类型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差异比较
经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重点中学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都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P<0.001);重点中学的学生在个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方面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 P<0.01),在个人取向的人际、生理、道德和心理价值感方面,学校类型的差异不显著;重点中学的学生在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和心理自我价值感方面都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P<0.001),在社会取向的人际、生理、道德价值感方面,学校类型的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为什么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会出现随年级增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在于: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是个体社会化程度由低到高、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韩进之等,1990)[3],因此, 个人感受到社会对自身的要求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个人要想获得社会及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异性朋友等)的承认和赞赏,要想提升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性,要想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此外,随着年级的升高,竞争也越来越大,多数学生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张进辅等,1994)[4], 他们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可能会受到更大程度的冲击,因此,越到高年级,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的水平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由于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更具独立性(王重鸣,1997)[5],他们可能更多地从个人爱好、个性特点、 个人发展上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因而社会取向的自我表现价值感会有所下降。特殊自我价值感的年级差异非常显著,说明生理价值感、人际价值感、道德价值感、家庭价值感和心理价值感都是不断变化、有所起伏的,这符合我们将特殊价值感看作是一种状态性、情境性自我价值感的理论构想。要了解特殊自我价值感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于教育实践则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青年男、女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差异不显著,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不大一致。Feingold(1994)[6]曾对68 个有关人格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了分析,得出男性的自我价值感略高于女性的结论。我国青年男、女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1 )中国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思想对青年学生的性别观念有相当深刻的影响;(2)由于所有调查对象都是学生, 大多数学生还是把“学习”当成最主要的任务,没有直接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如女性在就业等方面较难)的影响;(3 )总体自我价值感是比较笼统和模糊的,难以体现具体层面上的性别差异。Eagly和Johnson(1990)[7] 对有关领导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所作的元分析得出了男性有任务取向及专制的领导风格及女性有人际关系取向及民主的领导风格的结论。从本研究的结果看,中学男、女学生在一般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在男生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高于女生,而女生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高于男生,对此可解释为男学生更注重个人潜能的发挥,更倾向于独立和支配他人,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较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而女生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并会因此目标的实现而体验到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期望以及社会化过程中各种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教育、传媒等)对个人性别定型的影响[8][9]。进一步分析中学男、女学生在特殊价值感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男生的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高于女生,女生的社会取向道德价值感则高于男生。对于男女在道德思虑上的差异,有研究(Bloom,1974)[10] 表明:男性道德(特别是政治道德)思虑的自主性高于女性,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养方式强调男性在政治判断上应该独立自主。因此,对于男、女在道德价值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可以作如下解释:由于受“男人应以事业为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更注重事业的成功,有时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要降低自己的道德焦虑,采取道德评价自主化(即倾向于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做事的好坏)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手段,因此,与女生相比,男性在个人取向的道德价值感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女生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他人的评价,因而更倾向于以社会道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评价,并且力求其道德行为得到社会及他人的肯定,所以,女生的社会取向道德价值感相对而言要比男生高一些。为什么大学男、女生在总体、一般以及特殊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对此可能有两种解释:(1)无论是男性还是女生,能成为一名大学生, 往往是令人羡慕和自豪的,因而,“男女平等”的观念在这一层面上更能体现( 2)在大学阶段,性别角色基本定型,男女学生能从不同的性别角色给自己的成功作出权衡和期望。
研究发现,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都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此结果表明:重点中学的学生更倾向于肯定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同时也更多地体验到自身潜能的发挥。研究结果表明,重点中学的学生在个人取向的家庭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心理价值感以及家庭价值感方面都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而两者在个人取向的道德、生理、心理和人际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道德、生理、人际价值感上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生理、人际和道德价值感不是造成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方面较低的直接原因,但家庭自我价值感则可能与此有关。家庭(包括父母的状况及教养方式等)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着方面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如人格心理学家Horney;Rogers等),也有不少的实证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是: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如粗暴管制、溺爱放纵、目标“超高”等)会摧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Joubert&Charles,1991)[11]; 自我价值感不高的父母常常培养不出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Coopersmith,1967;Baumind,1975)[12];能得到父母足够关爱的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往往比那些受父母冷落和轻视的孩子要高(Zervas,1994)[13]。因此,要理解不同学校类型(重点和非重点)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可以从学生的家庭入手,因为非重点中学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前途(如升大学、就业等)一般不抱太高的期望,所以对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支持,在教养方式上也可能更加专断,不尊重他们的看法和见解,这些不民主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非重点中学学生的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感到自己不能去支配、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他人,自己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自己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由于重点中学的学生能实现父母“望子成龙”的意愿,使得父母对他们更加关爱和器重,同时,学生本人也为自己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能给父母争脸,能给家庭的幸福和谐出力而感到自豪,因此,重点中学的学生在社会取向的家庭价值感上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除了家庭自我价值感,重点中学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并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更多地得到他人的赞扬和好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启发:要帮助非重点中学的学生(特别是班级中的差生),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其目的在于使学校和家庭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重新树立自我价值感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对我国2187名(从初一到大学四年级)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到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以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的结果也反映出社会文化因素对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深刻影响,说明了“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