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交通规划与组织模式研究论文_王云霞

历史文化名镇交通规划与组织模式研究论文_王云霞

内蒙古蒙文盛文物保护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20

摘要:历史文化名镇是由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特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当前国内许多历史文化名镇都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在总体规划、名镇保护规划中均提出了相关的保护要求。而如何落实这些具体要求须在交通规划层面进一步予以明确。

关键词:交通规划;组织模式;历史文化民镇

一、交通政策研究

文化名镇以小尺度街道空间居多,交通方式以慢行为主,很多古镇只允许步行,车行截流在外围交通集散中心。以古镇具备的交通特征作为基础,有三种不同的交通战略形式:第一,以小汽车出行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第二,以公交出行为主的交通体系;第三,慢行交通系统。构建以小汽车出行为主的交通形式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要求不符合。引进一些小汽车,不只是无法促进古镇的维护管理,并且会导致当地交通体系面临较大的压力,无法最大化确保古镇的交通秩序与安全通行。其次,历史文化名镇规模通常不大,所以,出行总量没有那么大,使用大容量交通体系视作主导出行方法是不具备经济实用性的。同样地,公交的可达性、灵活性、便捷性也无法达到人们的出行需求。所以,在当地构建以公交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存在不实用与不科学的问题。除此之外,慢行交通通常涉及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电动车方式等。小规模的地区使用慢行交通模式是最佳的,不只是能够达到日常出行需要,还有助于历史风貌的维护。所以,必须以构建慢性交通作为主导,别的交通模式作为辅助,进而创造完善的交通体系。

(一)车辆政策

第一,对小汽车的使用进行相应的制约。从古镇维护的方面作为切入点,综合路网容量计量,不提倡古镇住民购买小汽车,在其使用上进行了相应的制约。第二,就是对摩托车的发展进行相应制约。由于其速度因素,加之当地道路自身条件,会使当地居民面对一系列的隐患问题,并且大量使用摩托车会导致出现污染问题,不利于对当地的维护管理。提出对这些摩托车使用“制约发展,严禁上牌”的策略。第三,自然淘汰营运三轮车。这是促进古镇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构成,营运三轮车在交通体系中有着促进作用。不过。太多的三轮车会占据较多的道路资源,提出对其通车数量进行一定制约,并且对从业者的年龄予以制约,通常使用自然淘汰的方法,使其逐渐消失。第四,激励采用自行车出行方式。由于其不会对环境形成污染,必须对其采用主动引导的方法,使用“鼓励拥有,鼓励使用”的对策。

(二)收费政策

收费政策主要指停车收费,目的是调节机动车交通流,保证古镇内部动态、静态交通的有序、畅通。制定收费政策时应着重考虑两个原则:一是古镇路侧停车费要绝对高于路外停车费,必要时将路外停车场免费供本地居民使用;二是古镇外围换乘停车场包括旅游集散中心、P+R 停车场、自行车换乘公交停车场等一律实行免费停放。

二、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静态交通系统是古镇交通网络设施体系的主要构成,主要是为了缓解古镇内停车供需问题和外来车辆的停放问题,对古镇的维护与开发活动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针对提高古镇影响度具备重要作用。当地的停车体系能够划分成六个不同层次。

一是旅游集散中心。通常是为外来旅游大巴提供相应的服务,还有这供外来车辆进行停放的作用。其在交通体系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必须综合古镇重要对外出入口布局情况。

二是旅游私家车 P+R 停车场。主要服务于外来旅游小汽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几年旅游出行中,选择小汽车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将小汽车与旅游大巴在停放空间上进行分离,设置小汽车专用停放场地,无论是对提高停车作业效率,还是提升古镇地区交通系统的秩序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对外交通出行 P+R 停车场。古镇居民对外交通出行主要采用小汽车、公交等方式,由于古镇内部道路交通承载力有限,大规模、大面积建设停车场是不现实的,同时与古镇的保护规划也不协调。因此应在古镇主要出入口处布置免费的 P+R 停车场,将古镇居民拥有的车辆截流在古镇外围,再通过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接驳换乘。

四是古镇内部公共停车场。通常是为该地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为了不断缓解因为配备车位不够导致的停车压力。其对古镇内部静态交通体系的健全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必须提出的是,古镇内部停车的提供无法使用“喂给式”的规划形式,把一些车辆停放在外围区域,这是为了不断缓解古镇的交通负担。

五是古镇内部路边停车系统。在路边停放车辆因便捷、周转率高、管理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在该古镇停车体系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般古镇内建筑物所配备的车位不够,所以,在对动态交通不产生影响的基础下,必须提倡在支路上设置相应的停车位。

六是对外交通出行 P+B 停车场。主要停放自行车、电瓶车及摩托车等,为常规公共交通及未来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对外公共交通提供接运方式的换乘空间,为公交系统提供充足的客流,在古镇对外交通客运出行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交通组织模式研究

交通组织模式对古镇网络交通流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有四种交通组织模式。

(一)旅游交通与对外交通均截流于古镇外围

该交通形式能够促进古镇内慢性交通体系的构成,针对打造古镇的交通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旅游交通借助枢纽结合部到达古镇不同景区,古镇对外交通也利用 P+R 停车场到达出行 D 点。外来车辆严禁进入古镇中,进而构成优良的交通体系,不过这是不断降低古镇人们的交通可达性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其便捷性受到了不利影响。

(二)旅游交通截流于古镇外围,

对外交通可伸入古镇内部该模式将外来旅游车辆停放于旅游集散中心或是 P+R 停车场,然后换乘旅游公交系统到达古镇各景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古镇内部交通网络的压力。然而针对当地人们的对外交通出行 O 点或者是 D 点,能够设置在古镇中,使得人们的出行逐渐变得便捷。当然,当古镇外来车辆急剧增加,造成超过路网负荷的时候,管理机构需要采用相关的对策进行相应的约束。

(三)旅游交通伸入古镇内部,对外交通截流于古镇外围

该模式将旅游交通引入古镇内部,而将古镇居民对外交通截流于外围,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在旅游旺季,当地所面对的交通量远远高于对外交通量,将古镇对外交通截流于外围针对解决古镇内交通负荷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所以,该模式不管对古镇人们或者是对外交通量均是不适合的。

(四)旅游交通与对外交通均伸入古镇内部

对旅游交通、古镇居民对外交通不采取任何截流管制,会造成内部交通与旅游交通的混杂,尤其是旅游大巴车的驶入,将给古镇内部道路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采取该方案显然不能满足未来古镇对其交通组织的要求。综上所述,交通组织模式三、模式四均不能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交通组织方案。模式一比较符合古镇内部没有生活功能区、要求整体保护历史风貌的古镇。对于存在大量生活居住区的古镇,则不适用。因为不让当地居民车辆进入古镇内部,在现阶段实施的压力与难度都会很大。只有当古镇机动车保有量随着人口迁移而下降时,该方案实施的难度才会减小。而这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只有当古镇机动车远期保有量较小时,才可以采用该方案;保有量较大时,采用伸入与截流两种措施。因此,交通模式应根据古镇类型、功能定位、文物保护级别与要求、当地居民发展愿望等进行选择,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关宏志.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慈城古镇交通规划报告[R].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2009.

论文作者:王云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  ;  ;  ;  ;  ;  ;  ;  

历史文化名镇交通规划与组织模式研究论文_王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