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从意境到意象的理念谈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的审美引导论文_詹清华

基于从意境到意象的理念谈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的审美引导论文_詹清华

詹清华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十二小学 江西 抚州 3441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实现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所能够选择的重要途径。对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重点阐述,以案例的方式对涵泳文字、从抓住语感到反复推敲、从对诗眼的解读到拓展异想空间来详细加以论述。

【关键词】审美引导 小学古诗词教学;意境;意象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2-085-01

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古诗词一直作为一种精髓存在,其文学意蕴丰沛、意境含蓄蕴藉、意境唯美丰富,对国人的心灵和精神带来的是滋养和洗礼[1],最为重要的是良好的文化熏陶。

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收录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且在编选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这些古诗词分布在了各个年级的教材中,完美融合了古诗词与教育宗旨,积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透过语文角度来看,古诗词教学正是为学生审美感受提供了丰富的经典素材,也是最佳的审美教育途径。但时空的维度在实际教学中给教师的课题引导增加了困难,学生无法直观对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加以感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文章的意象,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更好的抓住诗歌的灵魂、语感,对意境稳步升华非常重要。

一、精读文字,找准感觉

因古诗词的字数有限,多经过精雕细琢而选定,所以在用词上都较为确切精当,这也就使得古诗词中的文字显得格外含蓄隽永,饱含丰富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对其善加引导,让学生能够对文字进行细细品读,在拼读的过程中自我探寻文字中所呈现的情感,抓住诗文中的内涵[2]。如王安石笔下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和“照”的巧妙运用,使得这两句成为传唱千年的名句,字句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最大的功劳来自于“绿”字,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这个字加以理解?它的意义又是什么?都是课堂中所要探寻的重点。通过讲解、讨论让学生究其原因,再通过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绿意盎然带来的体验,学生能够明确表示对“绿”字的理解和解读,在整个的立体教学中,学生既能体会到诗歌的唯美,也能从作者用字的讲究中体会到作者内心最为真挚的情感。

二、意境深入,涵泳推敲

古诗词的美主要表现在画面、音韵和意境上,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的营造非常重要,是一个宏大的范畴,在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也是一种重要原则。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意境?袁行霈学者曾经提出,客观物镜交融和作者的主要情丝融合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对患者而言是一种有吸引力的能够让人深陷其中的艺术世界。在古诗词中对意境的营造主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大类[3],多以动静皆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为宜,将灵性之美予以传达。例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将水流的动态美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这种意境之美和营造之妙极其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学生对词作品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加以感知,慢慢走进去,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将自己的家乡的美景通过手中的笔写出来,将意境和想想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通过对已经的探寻吸收后进行二次创造,完成对阅读的审美的收获。

对语文教师而言,激发学生对意境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加以创造,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完成获取再创造。

三、意境深入,涵泳推敲

诗眼是古诗词情感流泻的源头,也是有着丰沛的情感的古诗词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让学生融入是个的灵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是教学的关键。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意向美的感知从而加深对情感美的理解,从而将学生的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提高。如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究竟在诗中抒发的是何种情感?在诗中学生找到一个“独”字,一个独自坐在敬亭山前的人,一定是有纷乱的思绪引得诗人写出这首诗,那当时的他看到了什么?又有了什么感悟?一个人独自在敬山亭旁静坐,人与山想看两不厌,表明了他内心的孤独。那么作者又是为何孤独?如何分析出来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后加以感悟,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李白长期漂泊,看透了世态炎凉,怀才不遇,文中的表达出鸟儿和孤云都离他而去,留下的只有敬亭山,与他作伴倾听他的内心。

在教学中找到诗眼,通过诗眼对诗歌的灵魂加以解读[4],让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丰富意象对作者的内心世界加以领悟,对学生古诗词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空间拓展,思维提升

简单的解读诗词并非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品味和解读中了解诗歌的已经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将学生的语文思维加以提升,积累更加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语文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当然,在教育教学中这是一大难点,要求教师要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对古诗文的拓展让学生增强对作者的了解,从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在对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诗人身心两分离的痛苦心境加以感受,让学生以朋友、亲人、爱人的身份看待纳兰性德,从更深的维度对诗歌的意境加以了解。通过拓展,学生更加加深了对纳兰性德的了解和理解,让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显得更加真实。

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古诗词教育的审美引导依旧是个新鲜的议题,由于其意义重大,所以也亟待解决。所有的古诗词中都包含着作者对诗词意象的积累,饱含诗意,是一幅幅意境唯美有多姿多彩的画卷,也是一首首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的颂歌,在对话的基础上建立意象和情感[5],在拓展中交流,情感中对话,将学生的诗词审美能力有效提升,让精神、语言、诗意、情感在课堂中自由生长,是作为语文教师的目标,也是对学生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坚毅.从意境到意象: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天地,2019(9).

[2]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6):68-70.

[3]季丽娟.从意境到意象——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研究[J].好家长,2017(74).

[4]王宝双.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策略[J].文理导航,2015(30):71-71.

[5]于晓华.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华少年,2016(16).

论文作者:詹清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0

标签:;  ;  ;  ;  ;  ;  ;  ;  

基于从意境到意象的理念谈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的审美引导论文_詹清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