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笔者捕捉到文本中的精彩细节,有效地抓住这些细节,巧妙地预设细节,让学生融入文本,着眼于文本中的细微,适时链接,巧设问题,锁定词句……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加以巧妙解读,从而培养理解课文的思维力、言语表达力。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空,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文本;解读;细节;精彩
目前,小学语文老师关于文本解读,主要存在四大缺失:
(一)轻视对教材的研读。(二)语文味不够浓、课堂评价偏离了方向。评价一堂课不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只关注课堂活跃度?(三)对课文的重点部分抓不准。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脑子里留下的微乎其微?(四)教师缺位倾向。教师的引领、指点不到位。
出现这样现状,我觉得是因为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挖得不够深,没有把握到文本主旨。怎样在老师的有效引领下,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引领,本质上使学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在细微处看到文本背后的深邃和独特。是何等重要?
作为教师只有静心聚焦文本解读,学会从正确解读文本入手,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才能真正实现减负提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不要着急于想“怎么教”,而是要先确定“教什么”。更不应跟名师“鹦鹉学舌”,来个“依葫芦画瓣”,因为教者自己没有真正读懂文本,读懂文本背后藏着的东西,是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引领学生的。教师课前的功夫做得扎实,课堂上才能做到收放自如,以学定教,才能避免课堂教学时“脚踩西瓜皮,学到哪儿算哪儿”的随意性,目标性更明确,更能很好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使语文课堂更有效。我们如何去解读文本呢?
一、融入文本,多向解读
(一)以一般读者的视角浏览文本。作为一名普通的阅读者,我们的心态是平和的,无所求的,不带一丝一毫的功利色彩。放松地、全身心地投入作者描绘的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碰撞作者的灵魂,欣赏文学的意境。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为文本喜而喜,为文本忧而忧。如《生命 生命》一文,在一个普通读者的眼里,可以多向解读,可以解读对生命的敬畏,也可解读是对生命力的震撼,也可解读是心中油然而生的些许感慨、感动。
(二)以课程执行者视角去阅读文本。老师是课程执行者,教学时要有目标意识“教什么”才能融入文本,把文本放进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去感触文本语言的魅力,去驾驭文本的价值偏差,去分析文本的表达方式等,这样了解文本的内涵更加全面、精确。如:学习《梅花魂》一课时,课前,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魂是什么意思?单单是指梅花精神?作者借梅花表达谁的精神?开始孩子们还不会答,后来学完课文,小组进行讨论,由组长结合外祖父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汇报:如在第13自然段:“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从“她指的是什么?他们又是指谁?梅花的秉性是指什么?外祖父是借梅花赞美谁?有气节的人是有什么精神?这样层层解读理解也水到渠成!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多种方法、多重角色,多向地去解读文本的能力。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度,走进文本,揣摩、领悟、体会到的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是不一样的。只需全面地、多角度去解读文本,才不会使自己“一叶障目”,切实有效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硕果。
二、适时链接,正确解读
拓展写作时代背景促进文本解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语文的文本或节选自名著,或选自成人读物,或来自国外故事,这些材料在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时,还要思考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要素,编者会作出一定程度的删减,因此呈现给我们的文本的内容是短小而精练的,这种删减也恰好是我们在解读文本时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障碍。没有原文铺设的具体情境,我们在解读时往往难以感同身受,容易浅尝辄止,陷入“一叶障目”之境地。另外,作者在写作时,一行行文字表达的是作者内心此时此刻的心声,这些文字里隐含着作者的思想和志趣,想要在这些文字之间行走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体会作者蕴含的丰富情感,来正确解读这些文字背后的信息。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讲述是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凭着自己聪明勇敢同敌人作斗争和高超游泳水平脱险的故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时时代背景,那是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像雨来这样的智斗敌人故事很多,通过资料补充,深切领会作者写文本时的真实情感,尽可能做到正确解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解读得透彻,预设问题时就会比较准确,课文的重难点也容易突破,引领学生时才会有“引水无痕,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做到适时链接,正确把握文本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引领学生去悟情、习法。
三、立足文本,巧设问题
立足文本,在文本中寻觅一切答案。假如老师可以精确驾驭语言的意思、感情、语气和动向这些要素,就能够更好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第三句诗很多老师把它解释成“一叶小舟越走越远,隐没在天际。”滚滚长江的江面上难道就只有这一叶小舟吗?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为什么在作者李白的眼中,只有“孤帆”呢?立足文本,理解了这“孤帆”二字,是一个特写的镜头,这说明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深厚。我在教学时向学生提问:其实江面上的小舟是很多的,可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一叶轻舟?这样巧设问题,搭建品味语言的平台,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经验和文本进行一次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
四、立足文本,锁定词句
对于解读教材中的文本关键词句是很重要,关键词句就是指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句。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准确把握教学中的关键词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尝言语精彩,不只使学生能积聚丰厚的语言,培育语感,并且能培养教师树立文本意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第17段来细读文本关键字:倭瓜、鸟、玉米、蝴蝶等动植物来领会,这些动植物经过拟人化描写自由自在的生长,寄托了作者也自由自在的快乐的心情。
总之,老师在教学时立足文本,精确挖掘文本中的精彩细节,有效地抓住这些细节,巧妙地预设细节,让学生着眼于文本中的细微处,巧设问题,锁定词句等进行探究解读,学生了解课文的思维才能、语言表达才能也得到了培养,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空,彰显课堂张力,使教学更有效精彩,真正落实了减负提质。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 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何更生.图式与阅读教学[M].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
5.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育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7-8
?
论文作者:王凤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作者论文; 词句论文; 教师论文; 梅花论文; 细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