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人民医院产科,四川 崇州 61123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9例,均为我院妇产科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加强整体、系统护理干预,回顾预后。结果:本次选取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经积极护理后,知识知晓率为94.7%,中重度疼痛率为10.5%。相较干预前,干预后心理状况明显改善(P<0.05)。结论:加强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整体、系统护理,可提高知识知晓率,防范疼痛事件发生,改善心理状况,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关键词】剖宫产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cesarean section
He Chunxu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hongzhou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611230, China )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cesarean section.Methods:19 cases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cesarean section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After the selection of cesarean 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cases, after the active care,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was 94.7%, moderate to severe pain rate was 10.5%. 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fter 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0.05).Conclusion:To strengthen the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cesarean section can improve the awareness rate of knowledge,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ain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cesarean secti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nursing care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早期以疼痛、肿胀为表现,若血栓脱落,可诱导肺栓塞,增加产妇死亡风险[1]。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问题已引起关注,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规避不良事件意义显著。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护理内容及成效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9例,年龄19-43岁,平均(27.4±4.5)岁。首次剖宫产14例,二次3例,三次2例。急诊手术13例,择期6例。以程度不等的左下肢肿胀、行走受限、站立为主要表现,低热,患肢皮温升高。行走或站立时疼痛加重。患者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嘱病例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取抗生素应用,积极应用抗凝疗法和溶栓疗法。同时重视整体、系统的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具体操作如下。
1.2.1 孕期保健 做好高危孕妇筛查,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使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知识、临床表现、注射事项了解,提高主动配合医护热情,增强主观能动性,做好危险因素规避,降低静脉血栓危害。
1.2.2 心理干预 与产妇主动沟通,使其对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可能出现的不适了解,尤其是高龄年妇,担忧、恐惧、紧张心理突出,需加大关爱,防范诱发因素,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害,提高遵医依从。
1.2.3 健康宣教 增强孕产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增强其对血栓形成的识别能力和临床表现知晓率,在病发时,可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制定有效措施处理。
1.2.4 术后干预 术中避免将刺激性液体及高渗液体输入下肢静脉,减少穿刺次数,对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执行。协助产妇被动活动双下肢,指导产妇在麻醉期后做主动运动,如下肢蜷伸等,鼓励深呼吸及咳嗽,加快肺血液循环。
1.2.5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低脂清淡、高热量、高蛋白饮食。禁烟酒,确保水分摄入充足,以增加血流速度,使血液黏滞度降低。防范便秘,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加,对下肢静脉回流产生影响。
1.3 指标观察 记录患者知识知晓率,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知识知晓率采用自制问卷,>80分及格。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分值越低,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在SPSS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选取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经积极护理后,知识知晓率为94.7%,中重度疼痛率为10.5%。相较干预前,干预后心理状况明显改善(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有多种因素导致剖宫产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如因剖宫产切开盆腔子宫,促使盆腔静脉程度不等狭窄、损伤;术后刺激性药物输入、下肢穿刺治疗,造成下肢静脉损伤,均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2]。另外,手术易使血管壁出现应激性损伤;产妇在产后取高能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可增加血液黏滞度;实施硬膜外麻醉,可减慢下肢血流,也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同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高龄产妇,均为高危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4]。近年来,饮食结构改变,高龄孕产妇增多,妊娠期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呈上升表现,且剖宫产后发生率较阴道分娩后更为突出,若医护不及时,可引发患肢部分或完全丧失,严重者,甚至因诱导肺栓塞而发生死亡[5]。故防治工作中,需重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增强护理人员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争取为患者提供整体、系统的护理服务。
本次研究中,通过加强孕期保健,使孕产妇及家属认识到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提高识别能力,能规避风险,降低发生几率。重视心理护理的实施,可消除负性情绪对产妇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调整至最佳的状态,增强遵医依从,可在围产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范,保持愉悦心境,可为临床安全提供保障[6]。加强术中护理,指导有效的主动运动,为肺血液循环提供了良好条件,利于血液流通顺畅,从根本上降低了血栓形成风险。重视饮食干预,提高水分充足摄入重视力度,可避免便秘,降低血液黏稠度,以防腹压增高,对下肢静脉血流产生影响[7]。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本次选取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经积极护理后,知识知晓率为94.7%,中重度疼痛率为10.5%。相较干预前,干预后心理状况明显改善(P<0.05)。
综上,加强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整体、系统护理,可提高知识知晓率,防范疼痛事件发生,改善心理状况,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吴一峰,王志红,李延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3):271-271.
[2]于秀珍.早期膳食干预在剖宫产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0,23(4):529-530.
[3]刘淑艳,辛德梅,王敏.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34(1):193-193.
[4]孙翠玲.产科静脉血栓性疾病12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3):501-502.
[5]张龙月,杨小杰.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4):577-578.
[6]张小勤,文飞.产科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管理中的危险因素与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2):40-42.
[7]李洁.护理干预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60例[J].中国药业,2015,24(23):172-174.
论文作者:贺春雪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7
标签: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术后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患者论文; 产妇论文; 心理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