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开发中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开发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88X(2000)04—0083—05
一、西部地区开发必须重视参与国际分工
(一)西部开发与对外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趋势日益加强,因而一国和一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进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开放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着力于东部和沿海地区,推动了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1992年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加快了对边境城市的开放,推行纵深开发战略,将东部地区的某些优惠政策扩散到西部地区,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扩大了西部地区的开放度。云南、西藏、新疆等省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双向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获得了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和对外开放由东向西的全方位的推进,西部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作了战略上的指导,指明了西部地区的发展方向,加快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是西部开发中必需关注的问题。
(二)参与国际分工对西部地区开发意义重大
1.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是形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需要。由于中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地理等状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对外开放的条件也相差很大。据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分层次、有秩序地逐步推行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从创建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江城市,到逐步推行对沿边和内陆地区的开放,形成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格局。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滞后,与东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东部地区的开放主要是向东开放,没有顾及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开放则主要是向西开放,使原来的区位劣势变为区位优势,从而能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同时,随着西部地区开放所需条件的逐渐成熟,东部地区的向西开放也将大为便利。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将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我国的东部开放与西部开放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从而形成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2.西部地区利用东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在合作的基础上联合参与国际分工,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整体水平。西部地区的开发需要东部地区的支持和合作。东部地区可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到中亚和西亚;西部地区也可将国内需要的产品吸收进来,转移到东部地区。此外,西部地区还可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完整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借鉴和利用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确立的开放战略和政策措施,为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指导和帮助。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之下形成东西合作、联合参与国际分工的局势,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整体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西部地区利用优势条件、抓住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是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条件。西部地区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就必须把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国际、国内大环境,抓住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机遇,把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科技含量高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或其中的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本地区来,从而使本地区优势资源在与国外先进技术、资金结合的基础上从潜在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与现实优势,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需要优化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信息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西部地区在彻底打破封闭格局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巨大发展。
二、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分析
西部地区要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必须对其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具体分析,指明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依此制定相对应的策略。
(一)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条件
1.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中形成的涉外法规和战略、政策对西部地区具有借鉴意义。在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我国加强了涉外经济立法,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将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东部地区在成熟的对外开放条件下,已形成了较为健全、完备的开放战略和政策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具有借鉴意义。
2.西部地区的边境线较长。我国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印度等十四个国家接壤,陆上边境线长达1万公里。此外, 我国西部地区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跨界居住,与比邻国家形成了密切联系。这就为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西部地区与接壤国家通过边境贸易进行相应的分工与协作。西部边境是西部地区及东部地区与中亚和西亚进行联系的纽带,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
3.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我国的连云港、日照市,经西部地区和独联体,西至荷兰的鹿特丹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全长共1.09万公里,其中我国境内长度为4331公里,有80%的部分经过西部地区。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极大方便了西部地区及东部地区通过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和欧洲间的物资运输,节省了运输费用和时间,从而有利于西部地区在贸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
4.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是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大潜在优势。西部地区之所以成为“富饶的贫困区”,就在于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潜在优势。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根据已有资料,西部地区的煤矿探明储量为3757吨,占全国总量的38.6%,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达2.74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72.3%,石油与天然气的储量也较大;西部地区的土地面积约为54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6%,人口约为2.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8%;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虽然比较薄弱,却是风景名胜聚集之地,莫高窟、九寨沟、秦始皇陵、兵马俑、黄果树瀑布等风景名胜与旅游景点皆闻名于世。西部地区如能将上述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则其将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取得有利地位,资源优势将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5.中亚五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处于东亚与中亚的结合部,是中亚五国通向亚太地区的关键部位。中亚五国自独立后,加快了经济调整和对外开放步伐,实行“资源出口导向战略”,以此带动经济的起飞。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产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中国成为中亚五国扩大对外经贸往来、建立经济合作关系,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优先选择。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与中亚五国的对外经贸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与中亚区国之间以我为主、垂直型的国际分工。
(二)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制约因素
1.激烈的外部竞争。西部地区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将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正成为中国商品的竞争对手。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将促使国内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从而提高所生产商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之下,西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较低的产业和行业将退出竞争,在竞争中被淘汰。为了避免在国际竞争中遭到淘汰,西部地区必须审慎地选择参与国际分工和对外开放的领域。
2.西部地区环境建设落后。由于地理状况和历史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的环境建设一直比较落后。一方面,西部地区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不能实现国际间资源与商品的快速流动。据统计,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综合密度为58.5里/平方公里,这与东部地区3194里/平方公里和中部地区的1361里/平方公里相差甚远;西部地区的铁路密度是全国最小的,仅为全国水平的38.2%和东部地区的17%;西部地区的航空设施也较少,许多城市至今尚未通航。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要参与国际分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西部地区的通讯设施和手段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落后的环境建设不利于西部地区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与人才,反而可能使资源外流。
3.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决定了其出口商品的状况。西部地区出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工业制成品比重小;以原料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小。同时,西部地区进口贸易商品结构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大、而先进技术和设备所占比重小。可见,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决定了其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较低。西部地区要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必须对产业结构作出大的调整。
4.政府对外贸易服务职能滞后,近年来,政府通过投资开辟贸易口岸、改善交通通讯设施条件等措施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政府在发展外贸中的作用仍以管理为主,而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以服务为主的模式。政府对外贸企业提供的信息不足通常使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受损。政府对外贸易中服务职能的滞后,是西部地区发展外贸、参与国际分工的一大制约因素。
三、西部地区开发中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
(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参与国际分工
西部地区要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必须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具有的优势资源,重点建设沿边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开放经济带,进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进程。
1.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就要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竞争的压力必然促使西部地区注重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的改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而言,必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实施绿化工程;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而言,必须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保证可持续性的开发与利用;对生物资源而言,在开发过程中应与国内外的高新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推进生物工程;对旅游资源而言,应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力引进外资投入到西部地区的旅游业,解决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在对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在国际竞争中优势地位的需要。
2.大力开展边境贸易。相对于跟东部地区进行经济交往和联系而言,西部临近边境的地区与境外国家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要更为快捷。与我国西部边境接壤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轻工业技术落后,而西部地区有较好的轻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则较境外相对落后,因而境内外的产业结构存在互补性,在进行西部开发过程中加强对轻工业的扶持力度,对促进西部地区与境外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3.进行沿桥地区的开发。西部地区特别是沿新亚欧大陆桥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如高效、集约式农牧产业,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成为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重要举措。新亚欧大陆桥贯通中西、连接亚欧,成为交通大动脉,极大的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在此基础上,西部地区应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重新构建新的交通运输路线。此外,西部地区还应迅速改变在信息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上的落后状况,从而为外资的引进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
2.事实证明,对特定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和支持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政府相继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上海浦东地区实行了政策倾斜,为这些地区的资本流入特别是外资流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外资引进,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国家为了支持外资流向西部地区,应适当放宽外商在西部地区的投资范围限制,允许外资进入一些特定的领域,如允许外资投向旅游业;其次,中国在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贷款项目时,应优先考虑在西部地区安排;再次,要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必须在西部地区逐步建立起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法规,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为外资的流入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第四,为了拓宽外资投入的流向选择,必须对西部地区的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部门;第五,国家对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中长期贷款应努力争取,还可对外发行股票和债券,对所筹措的资金应优先考虑在西部地区安排。
3.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吸收和引导。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西部地区开发对外国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西部地区应大力利用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与跨国公司合作,以此推动相关企业与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势产业的开发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8年,中国加大了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旅游、法律咨询、工程设计等领域利用外资试点工作相继展开,使第三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旅游业和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旅游业为例,西部地区应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热点,克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交通、人才等方面的不利条件,提高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沟通与国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还能吸引外资流入,增加外汇收入,为西部地区开发提供所需资金,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西部地区在引进外国投资项目上应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投资重点,将外商投资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对外商投资应确立产业导向策略,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起来。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以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主导,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和发挥高等院校、高科技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集中的优势,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将增强西部地区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