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情字井地区井壁稳定技术研究

吉林大情字井地区井壁稳定技术研究

周保中[1]2003年在《吉林大情字井地区井壁稳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井壁不稳定是指钻井或完井过程的井壁坍塌,缩径或地层压裂。井壁不稳定是钻井过程中遇到的井下复杂情况之一,严重影响了钻井工作。 井壁不稳定的实质是力学不稳定。当井壁岩石所受的应力超过其强度时就会发生井壁失稳。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力学因素,化学因素和工程技术因素。但后两者都是影响井壁应力分布和岩石力学性能而造成井壁不稳定。 为了解决井壁不稳定问题,多年来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发展水平已于国外研究同步,并在一些方面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因针对性强等原因,井壁稳定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吉林油田大情字井地区是近年来吉林油田重点勘探的区块。钻井过程中井塌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勘探开发的速度和质量。 本文根据地层岩石性能参数,运用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井壁围岩力学模型,确定了在该地区钻井所需的合理的钻井液密度范围。同时研究了抑制性性强的有机硅钻井液,该钻井液是一种低固相、低密度体系,集聚合物钻井液的强抑制性和叁磺钻井液抗高温性于一身,防塌效果好。通过力学和化学两方面的研究,为吉林油田井壁稳定技术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孙永刚, 孙奉连, 高玉强[2]2002年在《大情字井地区钻井液技术》文中提出大情字井地区是吉林油田公司重点开发区块,该地区地层复杂,钻井施工中易发生缩径、井漏、井塌情况.并引起卡钻事故。选择了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并加入有机硅稳定剂、润滑防塌剂和油溶性暂堵剂对钻井液进行调整,然后作为该地区钻井使用的钻井液体系。室内试验表明,调整后的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的抑制性、泥饼质量等方面优于原来在该地区使用的钻井液体系。现场应用表明,复杂情况和事故时间明显减少,由原来的平均每口井152 h减少到72 h;平均钻井周期由原来的43 d缩短到35 d以内;漏失量由原来的平均150 m3减少到平均60 m3;油层段平均井径扩大率由原来的25%~30%减小到16%~20%.固井质量优质率达到100%。调整后的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满足了大情字井地区的钻井需要。

唐明明[3]2010年在《湖盆裂缝动力学模拟及其储层精细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在裂缝分类、成因、控制因素、分布特征等研究基础上利用FMI和STAR微电阻率测井资料进行了油气储层裂缝识别研究,建立了裂缝的智能识别技术;在储层裂缝预测研究方面,建立了基于地质统计学的离散裂缝网络模型预测方法和基于现代断裂力学的场控裂缝建模新方法,对储层裂缝进行了多参数的定量评价,并综合岩心描述、微电阻测井方法等对裂缝预测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具体认识和研究成果如下:通过取心井岩心的观察和描述,并充分利用岩心、成像测井资料,进行裂缝自动识别研究。首先对读取的微电阻率成像数据进行尺度标准化处理,获得等大小的一系列微电阻率图像序列,然后利用二值化算法对标准化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由人工交互方法,获得完整的裂缝类型库样本数据,然后后利用样本数据,基于有教师的BP神经网络图形识别技术,对标准化后的微电阻率图像序列进行裂缝识别,最后利用识别出的位图坐标,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最优裂缝倾角、倾向等属性数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识别不太好的数据,通过人工交互修正,再次送入网络学习,不断强化识别算法。基于储层精细建模技术,在该区构造、微构造、层位、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五个重点研究区块的精细地质模型,为裂缝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基于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技术,通过裂缝分组,将每个结构面归属与其相邻的优势组,得出每组结构面裂缝参数统计的样本数据。然后,按每组结构面所属的结构面几何参数分别进行统计,就可以得出相应参数的概率模型。在储层裂缝特征研究和储层精细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自适应方法,建立了黑47块的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运用现代断裂力学,建立了基于储层弹塑性应力场和应变场的裂缝分布预测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温度场和应变场的耦合效应,并且在小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格林应变张量,使应变计算不受位移大小的限制。因为储层岩石存在不同程度的各向异性,塑性模拟中主要采用机动硬化和混合硬化模型模拟结果较好。因为裂缝发育程度还受应力场大小、构造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补偿其他复杂的地质因素的迭合对裂缝分布规律的影响,提出自适应的智能场控裂缝动力学模拟技术。该技术在常规场控裂缝预测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前期获得的单井裂缝特征数据,通过对比断裂力学模型获得的裂缝特征数据与测井资料得到的数据,并且综合专家系统、DFN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模型获得的分布信息等,修正裂缝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使模型得到的数据与已有的测井资料获得数据达到最优匹配,实现智能模拟。利用岩石力学参数测井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完成了黑47块、黑59块、黑79块和黑89块的应力场和裂缝分布定量模拟,四个区裂缝密度高值分布于断层附近及应变较大区域。

陈明辉[4]2012年在《大情字井油田典型区块油藏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大情字井油田是吉林油田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以低孔、低渗油气层为代表的以岩性控制为主的复杂油藏。该油田具有超亿吨级储量规模,是吉林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战场”。大情字井油田位于吉林省乾安县境内,北距乾安县城约30km,南距长岭县城约70km。西北部为海坨子油田,东北与乾安油田相接,东南为大老爷府油田。区域构造位置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中部,西北为大安-红岗阶地,东部为华字井阶地。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复杂,开发动用难度大,给实物工作量的部署、油藏评价和油田开发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需要对大情字井油田油藏特征开展系统、综合研究分析。本文在区域地质规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技术,对大情字井地区的典型区块开展油藏特征研究。主要采用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开展对构造特征研究,编制各含油层系高精度的顶面构造图,有效地识别出一些小断层及微型构造。采用沉积微相技术,开展了大情字井油田泉四段—姚一段各砂组沉积微相完善工作,编制了相应的组沉积微相图,有效预测砂体展布趋势。采用储层预测技术并结合钻井资料,编制各砂组砂体分布图。采用5700测井识别砂岩和油水层,并利用流体识别技术精确划分油水层。最后对各区块内油藏特征如油层分布特征、油水分布规律、油藏类型加以分析,落实有利含油范围,深化油层认识,做到点面结合,为加快油田勘探开发步伐和储量研究提供依据。

张仁, 李小兵, 赵剑龙, 李万富[5]2002年在《浅议提高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的有效手段》文中研究说明大情字井油田是吉林油田近年来发现的具有亿吨级储量的大型整装油田 ,由于此地区地层的特殊性 ,在钻井过程中存在着缩径、井塌、井漏、卡钻及钻速低等问题 ,给钻井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严重制约了该区的勘探开发步伐和经济效益。如何保证钻井施工顺利进行、提高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是钻井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通过优快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保证了钻井施工的顺利进行和较大幅度的提高了钻井速度 ,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王刚[6]2009年在《微泡沫钻井液防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泡沫钻井液与常规钻井液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具有很好的储层保护能力,良好的防止页岩坍塌能力,用稳定水基泡沫钻井,有利于井壁稳定;钻进速度快,而且密度低,可在低压地区用于欠平衡钻井;钻井液滤失量低,可减少地层损害;携岩能力强,能有效地清除井底岩屑;提高钻速,延长钻头使用寿命;防止井下着火和爆炸。由于泡沫钻井液具有泥饼特性、低滤失特性和粘弹特性,所以能有效地降低滤失量,限制自由水的流动及其对泥皮的渗透作用,对冲洗液的压力激动有缓冲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塌的效果。因此,泡沫钻井液在不稳定地层具有护壁防塌作用,在渗透、裂隙地层有防漏和消除漏失功能。另外,泡沫钻井液的流动特性和密度持性,特别是在油藏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密度及流变性对实际钻井施工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室内确定的配置条件下,所配置出的叁种不同起始密度的微泡沫是稳定的,并结合显微观测分析看出,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气泡变小,数量增多,且分布趋于均匀,一般搅拌时间达2~3小时后,泡沫中的气泡分布基本稳定,气泡直径主要分布在0.003~0.016mm范围内,随着泡沫复合剂加量的增加,稳定性增强,且较小微泡沫所占比例增加。叁种不同起始密度的微泡沫钻井液在配置后8小时是稳定的,且随发泡剂加量的增加,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当静置时间超过12小时后,起始密度为0.7g/cm3的泡沫上部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微泡沫钻井液流变性受温度和压力影响很大,研究表明微泡沫钻井液呈层流时有利于岩屑携带,净化井眼,减轻对井壁的冲刷,有利于井壁稳定。同时,微泡沫钻井液具有低滤失、强抑制、抗污染、抗高温等特点。大型井壁稳定模拟实验证明,微泡沫钻井液可以明显阻缓压力传递,从而减缓泥页岩内部孔隙压力的增加;微泡沫在向地层渗透的过程中,在孔隙喉道处被捕集,由于贾敏效应的迭加作用而大大增加了微泡沫钻井液向地层流动的阻力;滤失量较低,可以减小钻井液滤液对井壁的浸泡作用,从而降低泥页岩的水化效应等等,说明微泡沫钻井液的防塌效果较好。

刘子良[7]2005年在《吉林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流体识别》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入手,选择典型的油藏进行了解剖,指出低渗透油藏的形成机理、形成的地质条件,采用地质、测井、试油及其它化验分析资料的综合分析方法,注重运用测井手段研究、刻画识别低渗透油气藏流体的方法和技术。通过研究认为低电阻率储层的形成机理有其共同原因:(1)均形成于叁角洲(或扇叁角洲)前缘的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中;(2)岩石颗粒细(粒度中值一般<0.07mm),泥质成分多(泥质含量普遍>15%),岩性组合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石孔隙结构较复杂;(3)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中高含伊/蒙混层、伊利石等矿物(相对含量一般>70%);(4)储层束缚水含量高(普遍>20%)。还存在特殊原因:(1)储层微孔隙、次生孔隙发育,具粒间孔—裂缝双重孔隙系统或裂缝系统;(2)油藏为低幅度构造,油藏高度小,油水过渡带宽,油层含水饱和度高;(3)地层水矿化度较高(或较低);(4)测井原因(如方 44、方 54);(5)岩石中局部含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矿物。通过覆压孔隙度、覆压渗透率、覆压声波时差、高温高压岩电、毛管压力、粘土附加导电性、多矿化度饱和地层水岩石电阻率、阳离子交换量、相对渗透率、核磁共振等岩石物理实验,首次建立了评价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低阻储层参数的定量解释模型;在充分分析低阻油层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了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机理,认为束缚水及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针对低阻油层粘土矿物含量高的特点,对深电阻率进行泥质校正,在松辽盆地南部首次建立了针对低阻油层识别的电性图版,提高了低阻油层的油水分辨率;对常规油藏来说,依靠阿尔奇公式识别背景值足以判别流体性质,但对低渗透油藏,仅靠背景值识别流体常常造成油水层识别有误,和试油资料相比,符合率较低。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低渗透油藏进行单井油水层识别时,须在背景值条件下结合以下几种识别方法:1.微差识图;2.无侵线法;3.SP(自然电位)“偏头”现象;4.探井流体识别方法;5.电阻率增大法;6.油藏综合评价法。

孙金声, 刘雨晴, 屈沅治, 杨贤友, 周保中[8]2006年在《正电胶阳离子聚合物低界面张力钻井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大情字井地区的地层特点和潜在损害问题,开展了防塌和保护储层的钻井液试验研究,通过单剂流动试验,确定了MMH阳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的基本配方,通过钻井液界面及表面张力的测试,探讨了减少水锁的方法及水锁机理,确定了适合大情字井地区低渗、特低渗储层的正电胶阳离子聚合物低界面张力钻井液的配方,并对其加重前后的抗温性能、抗污染性能及储层保护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评价。在黑108井的现场试验表明,该钻井液能有效防止井壁坍塌,保证井下安全,而且储层保护效果很好。

杨立国[9]2005年在《吉林油田储层损害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尽管人们对油气层损害的基本原因已有深刻的认识,但由于地质特点及地层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仍必须对一具体油田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按标准试验程序分析了吉林油田的粘土矿物含量及孔隙结构等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吉林油田几个主要区块储层敏感性做了系统的评价,其评价结果为:英台地区(以方54 井为代表)储层敏感性大小依次为:盐敏性(中等偏强),水敏性(中等),碱敏性(中等),速敏性(弱);伊通地区(以伊50 井为代表)储层敏感性大小依次为:水敏性(中等偏强),盐敏性(中等),碱敏性(中等),速敏性(弱);大情字井地区储层敏感性大小依次为:水敏性(中等),盐敏性(中等偏弱),碱敏性(中等弱),速敏性(弱)。在敏感性分析基础上,对储层损害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模拟损害实验了解到引起储层损害的主要原因是外来液体侵入储层。实践表明屏蔽暂堵技术是防止外来液体进入储层的有效方法,本文在传统“2/3”架桥规则的基础上,采用分形理论对暂堵剂进一步优化选择。同时对吉林油田现有钻井液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试验表明所研究的钻井液体系具有明显的保护油气层效果。

周鹏[10]2012年在《吉林油区低渗透油藏SEC储量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吉林油田拥有着相当巨大的低渗透储量,这就造成了相应的储量评估及对外披露工作必须满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要求,必须遵循美国证券机构规定的资源储量评估准则(简称SEC准则)。低渗透岩性油藏由于其复杂的层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在进行SEC储量评估过程中,不能套用中高渗透油田的储量评估方法,也不能直接套用储量规范的要求,在评估过程中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低渗透岩性油藏计算单元如何划分合理?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低渗透岩性油藏证实储量的井控程度和含油面积如何确定更加合理?采用递减曲线法时合理的递减率如何选取,递减率与油藏渗透率关系如何,有什么借鉴及指导意义?储量计算单元内各油藏的迭加在一起计算储量的合理性论证欠缺。这些问题,在吉林油区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因此,需要通过实际情况,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储量评估标准。通过本文的研究,首先在吉林油田所建立的SEC标准下的类比油藏序列中,选择可以具有代表性的区块,对吉林油田低渗透岩性油藏进行SEC标准下的储量评估,通过对静态资料以及动态开发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逐次对静态法参数确定(低渗透岩性油藏储量计算单元划分,含油面积合理确定、有效厚度划分与确定、含油饱和度确定、孔隙度确定、体积系数确定、原油密度的确定)、动态法(产量递减法)、采收率确定进行研究。从而得出适合吉林油田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量评估方法,为以后的储量评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吉林大情字井地区井壁稳定技术研究[D]. 周保中. 大庆石油学院. 2003

[2]. 大情字井地区钻井液技术[J]. 孙永刚, 孙奉连, 高玉强.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2

[3]. 湖盆裂缝动力学模拟及其储层精细建模方法研究[D]. 唐明明.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4]. 大情字井油田典型区块油藏特征分析[D]. 陈明辉. 东北石油大学. 2012

[5]. 浅议提高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的有效手段[J]. 张仁, 李小兵, 赵剑龙, 李万富. 西部探矿工程. 2002

[6]. 微泡沫钻井液防塌技术研究[D]. 王刚. 大庆石油学院. 2009

[7]. 吉林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流体识别[D]. 刘子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8]. 正电胶阳离子聚合物低界面张力钻井液技术研究[J]. 孙金声, 刘雨晴, 屈沅治, 杨贤友, 周保中. 石油钻探技术. 2006

[9]. 吉林油田储层损害机理研究[D]. 杨立国. 大庆石油学院. 2005

[10]. 吉林油区低渗透油藏SEC储量评估方法研究[D]. 周鹏. 东北石油大学. 2012

标签:;  ;  ;  ;  ;  

吉林大情字井地区井壁稳定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