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周县中医院 057250
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属于老年人多发疾病,骨质疏松症是导致此症的直接因素。本文分析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骨质疏松与骨折之间的关系,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以总结经验,丰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论研究,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的并发症,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一般而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比较高,而造成残疾和死亡的条件却比较低,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因为骨强度降低,轻微的损伤即可以造成骨折的发生,比如平地行走情况下跌倒所形成的轻微暴力,就足以使人发生骨折[1]。目前,临床中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多采用外科治疗和抗骨折疏松症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并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下面,笔者将近年来国内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做综述。
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所处地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1998年欧洲骨质疏松协会的报告中显示,女性群体在一生中相对男性群体具有更大的几率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时,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女性患者当中,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年发生率与乳腺癌、子宫膜癌、卵巢癌的发生率总和持平。而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则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一方面,男性的一生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为10%-15%,明显低于女性的30%-40%;另外,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骨折类型同为髋部骨折,而其发生率与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持平[2]。
根据WHO的预测,亚洲地区在2050年将成为全球女性髋部骨折的主要发生地,髋部骨折发生率将占全球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率的一半。而除了地域因素之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还与患者的年龄有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欧洲地区发生椎体变形的人群中,85岁及以上的高龄群体占据了约28%的骨折发生率,而50岁以下的女性群体占据了约3.5%的骨折发生率。
2.骨质疏松与骨折之间的关系
第一,骨质疏松是导致骨折、影响骨折愈合的主要原因。在吴玲、吴亚楠、沈芸等人的研究报道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明显低于非骨折患者,所以得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骨密度降低所致的结论。而郝永强、戴尅戎在其《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与骨量、骨结构及力学性能相关性的实验研究》中提出,骨量的异常改变、骨痂组织的有机成分、骨矿代谢的变化等,会导致骨骼的力学强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骨折愈合质量降低,为再次骨折埋下了隐患。另外,林华、朱秀芬以绝经后的女性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椎体骨折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而研究结果表明,椎体骨折患者的骨密度远远低于健康人群的骨密度。以上研究均证实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骨质疏松的病理特性有着紧密的关联。
第二,骨质疏松使骨折的发生环境发生了改变,轻微的暴力就能够造成骨折。在吴玲、吴亚楠、沈芸等人的调查中,平地跌倒、上台阶、床跌倒、从椅子上跌倒等是最常见的暴力发生源头,而这些跌倒事件所形成的伤害比较轻微,然而因为受伤人群多为年龄较大的、骨强度较低的人群,所以轻微的跌倒损伤也成为了骨折的诱因。
第三,骨质疏松影响到骨折的易发部位。在屈波、潘显明、权毅等人的研究中,成都地区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大多为髋部,所占比例约为37%,其次为腕部骨折、脊柱骨折。而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髋部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降低最大的部位,所以最容易发生骨折。
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抗骨质疏松的治疗,二是骨折部位的外科治疗。
第一,抗骨质疏松的治疗。首先,抑制骨吸收。抑制骨吸收是阻止骨密度下降的重要途径,临床中常用的抑制骨吸收的药物有钙剂、二膦酸盐、雌激素等,其中,雌激素对绝经后的女性具有针对性作用,能够有效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在绝经早期与钙剂配合使用效果最佳[3]。另外,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也是降低骨转换率、抑制骨吸收的有效治疗药物。其次,促进骨的形成。临床中常用的、有效的促进骨形成药物主要有生长激素、合成类固醇等。王经韬、韵向东、蔡成成以绝经后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做了专项研究,发现骨化三醇不仅能够加强肠道、骨骼、肾脏等部位的钙的吸收,而且还能够促进骨形成,防止骨丢失。
第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抗骨质疏松类药物无法在短时间内使骨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所以患者还需进行外科治疗。首先,在骨折早期使用人造骨或者骨水泥来填充骨缺损部位,能够增强局部骨强度,所以这一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应用较多[4]。桡骨远端骨折、转子间骨折、椎体压缩骨折等,均能够采用此方法,从而达到加强局部力学性能的治疗目的。其次,内固定器在设计与选材方面得到了改进,比如锁定型钢板设计使得松质骨的固定范围得以扩大,与以往的外固定方式相比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交锁髓内钉的设计方式增强了骨干骨折的固定性。另外,在选材方面,钛合金材料的使用降低了金属内固定的刚度,从而减少了内固定物对骨膜的损伤,有利于骨折愈合。
4.结语
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有关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通过本次综述可以看出,骨质疏松性骨折以髋部、腕部、四肢骨折为主,临床治疗以抗骨质疏松、骨折外科治疗为主要原则。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之后,患者应及早进行系统的治疗,以防止骨折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源城,李毅中.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7(12):1140-1141.
[2]周湘桂,李思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26(11):1064-1065.
[3]李泽佳,蒋宜伟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7(10):1099-1100.
[4]俞海燕,唐伟等.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9(03):374-375.
论文作者:温一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骨质疏松论文; 性骨折论文; 发生率论文; 发生论文; 患者论文; 研究进展论文; 髋部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