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_杨太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_杨太碧

(四川省大竹县第八小学 大竹 635100)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教学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之一。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学生理解课文就奠定了基础。

二、授人以渔教给阅读方法。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因此阅读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阅读方法,领悟阅读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将《江畔独步寻花》作为展示阅读方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1、初读,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正确读音。2)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3)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可以带有夸张的方式,以唤起学生的注意。4)学生试读,达到能读准字音,会停顿的程度。2、细读,理解字词。1)学生自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3、精读,体会诗意。1)指导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讲的是什么。2)学生逐句讲述诗句意思,要说得通顺、连贯、明白。4、赏读,想象意境。1)再读《江畔独步寻花》,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自由朗读,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3)反复朗读,欣赏诗的韵律,感受诗的情趣。5、诵读,背诵诗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美感,熟练地领略诗的意境。让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古诗阅读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归纳提炼,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三、放手探究与适时点拨相结合。阅读教学不能由老师“一言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指导学习方向,从而高效完成文章阅读。如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我这样点拨到: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同学们经过自主探索达成了共识:共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掘了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引导探究,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老师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学习关键处点拨,师生在互动中顺利达成阅读的效果。

四、整合比较扩展阅读效益。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五、读写结合以写作提升阅读层次。阅读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写作方式反过来可以促进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层次和能力。比如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而这正是我们写作所需要的。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设计了“难能可贵,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会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真是难能可贵,称赞桑娜做得对;有的说难能可贵的桑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然后提笔为文,无疑为文章的阅读理解提升了档次。

教学是有方法可循的。以上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点浅见。

论文作者:杨太碧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7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_杨太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