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成中年组和老年组,采用美林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进行24h连续监测,记录患者不同时段的缺血时间、心肌缺血的变化、心率变异和心律失常状况。结果:心电图监测显示: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范围大部分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老年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结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心发生率也逐渐增加,24h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可及时有效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尽早干预,有效控制或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190-02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于所有疾病之首。1957年由Holter发明了动态心电图,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进并应用于临床。动态心电图是指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在整个佩戴期间能够十分精确地记录心血管患者心脏电活动的全部过程。利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监测,探讨分析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3例,女性患者247例,年龄在40岁~88岁之间。按年龄差异将他们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其中,中年组(40~58岁)189例(男103例,女86例),老年组(60~88岁)311例(男150例,女161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与诊断标准:利用美国生产的美林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让所选取的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佩戴24h进行不间断动态监测,详细记录各种心律失常情况、持续时间等各种活动情况。计算机回放,利用Holter系统软件分析数据资料。心肌缺血诊断标准[1],重点观察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段的改变,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大于或等于1mm;ST段改变持续时间大于1min;前一次缺血时间与后一次缺血时间间隔需大于1min。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ASS19.0软件,检出率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0例心血管患者中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的患者有392例。33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其中11例(所占比例为33.3%)发生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303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其中261例(所占比例为86.1%)发生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老年组患者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的ST段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
对本组500例心血管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显示,老年组患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92.9%,患房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88.7%,说明这两种病症的发生率较高,而患窦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25.1%,此病症的发生率最低;患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及窦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都明显高于中年组(均P<0.0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年组患者和老年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比较(n%)
组名例数室性心律
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
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
失常
中年组18990(47.6%)37(19.6%)82(43.4%)26(13.6%)20(10.6%)
老年组311289(92.9%)*102(32.8%)*276(88.7%)*89(28.6%)*78(25.1%)*
注:*P<0.05,表示与中年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表现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高血压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最显著的特征[2]。此研究中笔者利用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患者进行24h连续监测,该记录仪能够高效地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准确地计算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而且监测过程具有安全性和无创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例如自动检测、自动分析、多画面展示等,在临床应用中可精确记录患者的全部心律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尤其是对一过性心肌缺血、阵发性及短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正确率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本组所选取的500例心血管患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多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这个时间范围内,且老年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并且老年组患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及窦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都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等临床病症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3]。
以上结果充分说明对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使临床医生掌握患者在各个时间段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律失常情况[4],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价提供详细完整的图文资料,从而能够有效控制心血管患者的病情的恶化,具有较好的临床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灵芝.24h动态心电图检测12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35-136.
[2] 李蓬.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杂志,2007,29(4):309-312.
[3] 杨钧国,李治安.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956-979.
[4] 孟睿. 24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13):1561-1562.
论文作者:王众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心电图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论文; 动态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老年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