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诗》学考论

汉代《诗》学考论

曹建国[1]2001年在《汉代《诗》学考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关于汉代《诗》学的研究,主要考述汉代《诗》的版本和汉代《诗》学合流的原因。因汉代《诗》学是汉代学术科目中较为冷僻的一科,资料短少,涉及学科多,故写作时难度颇大。在进行版本考述时,我主要利用清人的今文《诗》辑佚成果,从文字较比入手。重点考述《毛诗》与叁家《诗》的版本同异,得出二者不是来自同一版本系统的结论。论述汉代《诗》学合流,我从政治背景入手,结合汉代具有共性的《诗》学阐释特征,进行了综合论述。我认为汉代《诗》学合流是政治作用于学术的缘故,也是学术依附政治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说,汉代《诗》学较少具备学术特质,今文叁家《诗》以合流的形式让位于古文《毛诗》,不是它们学术生命的结束,而是它们政治生命结束所造成的结果。

萝建新[2]2015年在《东汉巴蜀《诗》学考论》文中提出东汉之际,巴蜀人士与《诗》之关系甚为密切:有多层次、多地域学《诗》者;有广设门庭教《诗》者;有将个体习《诗》心得体悟形诸文字以纂辑成书者;亦有将《诗》广泛运用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者。总体看来,东汉巴蜀人士所研习之《诗》多为今文《诗》;在传授渠道上,以师授为主,亦多家学渊源者;男性的习《诗》活动呈现出团体化趋势;而不少女性亦习《诗》。这种情况的出现,既表明《诗》对巴蜀社会文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东汉经学之内容,加快了巴蜀地区融入华夏文明主流的步伐。

周东娜[3]2014年在《孔门弟子与早期儒家文化传承》文中研究表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六经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孔子的全部思想在儒家文化传播的早期主要是由孔门弟子在传述六经的过程中积累、阐发出来的。但是从传世的文献资料来看,“七十子之徒”传授六经的谱系却隐晦难考,为探讨居于儒学发展史最上游的这段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因此本文转而从孔门弟子修习、解读、阐发六经的“文学”活动入手,勾稽孔门弟子在夫子的引领下,研读、阐释、效行六经要义的各种行为活动,加以整合排比,尽量从中抽绎出呈现规律性的条例并给予客观的评价。本文所用“文学”意即“文献学”,孔门的“文学”活动所涉及的对象限于六经文献,因经学的语境汉代以来才有,文献学的语境现代方始流行,因此,本文就是围绕孔门弟子学习《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活动展开论述。孔门六经之学都根源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子删理六经,授徒讲学,儒家文化得以发展。孔门“文学”寄托了孔子王道教化的理想,六经之学从个人的道德修身入手,把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结合起来,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孔子授徒讲学是为了培养践行礼乐的士人君子,希望他们出世干政,实现社会的德政礼治,恢复宗周礼乐文明。因此,孔门六经之学聚焦于修身立德、仁政教化、礼乐秩序、等级伦理等主题。从总体来看,孔门弟子的“文学”活动包括孔子向弟子阐释经义的活动,孔门弟子向孔子进问六经文句的活动,孔门弟子引用六经文献教导他人或阐发议论的活动。从文中所列内容看,孔门弟子围绕六经疑难积极进问、阐发,其中《诗经》、《尚书》与日常应用关系紧密,孔门弟子相关的“文学”活动内容繁多;孔子晚年传《易》作《春秋》,这两经内容深奥,非常人所能理解,相关的“文学”活动则较少。而礼乐无经,本文只分析了《礼记》中有关孔门弟子解释礼制、礼仪的内容。孔门弟子的“文学”活动与儒家文化传承也有密切的关系。史籍中对孔门弟子传播六经的记载极少,因此本文考察孔门弟子的“文学”活动,希望从源头上发现孔门弟子与六经的关联,以期对经学史所关注的六经的起源问题、传播问题提供参考。

萝建新[4]2015年在《东汉巴蜀《诗》学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汉之际,巴蜀人士与《诗》之关系甚为密切:有多层次、多地域学《诗》者;有广设门庭教《诗》者;有将个体习《诗》心得体悟形诸文字以纂辑成书者;亦有将《诗》广泛运用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者。总体看来,东汉巴蜀人士所研习之《诗》多为今文《诗》;在传授渠道上,以师授为主,亦多家学渊源者;男性的习《诗》活动呈现出团体化趋势;而不少女性亦习《诗》。这种情况的出现,既表明《诗》对巴蜀社会文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东汉经学之内容,加快了巴蜀地区融入华夏文明主流的步伐。

贾兵[5]2017年在《吕祖谦杜诗学考论》文中指出吕祖谦往往以"理学""道学"称誉于世。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虽然不及经史方面的成就卓着,但仍颇具特色。他深受吕氏家学,尤其是伯祖吕本中及其门人林之奇、汪应辰的影响;并在"江西诗派"重点活动的江南西路地区浓厚的崇杜风气之下,极力推崇杜诗、尊崇杜甫:在诗歌创作上以杜诗为典范,作文方面推崇杜甫"句不惊人死不休"的"警策"之句;在阐释、传播杜诗方面,则坚持注释杜诗,编选杜诗,以作教育子弟门人之用。

参考文献:

[1]. 汉代《诗》学考论[D]. 曹建国. 安徽大学. 2001

[2]. 东汉巴蜀《诗》学考论[C]. 萝建新. 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六辑). 2015

[3]. 孔门弟子与早期儒家文化传承[D]. 周东娜. 山东大学. 2014

[4]. 东汉巴蜀《诗》学考论[J]. 萝建新. 诗经研究丛刊. 2015

[5]. 吕祖谦杜诗学考论[J]. 贾兵. 杜甫研究学刊. 2017

标签:;  ;  ;  ;  ;  ;  ;  

汉代《诗》学考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