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_能力素质论文

关于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_能力素质论文

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在世纪之交,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深入人心的终身教育,这几大因素的交互作用正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日新月异的高新科学技术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起着基础性作用的则是教育。

为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基础教育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先导,进行系统的改革,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其中对学校功能、教师职责和学生发展的认识,是这种改革的起点。

一 学校功能的新变革

关于中小学校的功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回答好却很不容易。因为它关系着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思想和教学思想等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在中小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个问题集中在:学校工作的重心是放在培育人才上,还是放在选拔人才上?

中小学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促进年轻一代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中小学校的功能一般地说有两种,一是教化和培育的功能,即创设各种条件和环境,帮助未成年的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根据社会的需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能力,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使他们获得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这种功能称之为发展性功能,它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另外一种功能,是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一定的社会标准,在学生中鉴别和筛选出“尖子”送往高一级的学校去深造的选拔性功能。它是中小学校教育的附属性功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中小学忽略甚至是忽视了学校的发展性功能,片面地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鉴别与筛选的功能。这不是我国独有的社会现象,它具有相当广泛的普遍性。早在本世纪70年代初叶,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就曾对这种现象进行过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说:“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拔功能,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注:[美]B·S·布卢姆等著:《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我国教育工作者自80年代初也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育的目的要定位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后来将这样的教育命名为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长期被忽略、被忽视、被淹没的发展性功能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凸现出来。国家把举办教育的目的定位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上,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从教育实践角度说,强调学校教育的发展性功能所要做的工作,比完成选拔任务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因为要发展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和青少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注:[美]B·S·布卢姆等著:《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即学校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设所需要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更要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各方面素质)。

二 教师职责的新要求

学校功能的变革,对教师工作的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地适应这种新要求。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学问的化身,文明的使者,故有“师之所在,道之所存”的说法。所以“学高为师”、“学富五车”就成了我国传统的好教师的标准。在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下,教师的职责被定位在传授文化知识上。这种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缓慢的传统社会中成为主流,并一直影响到今天。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70年代初还提示全世界教育界注意,教师“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教师的这种“教育家”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判断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第二,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第三,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注:参阅《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177页)到了90年代中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137页)。这里提出的教师职责主要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教师职责从权威式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空前的高速发展时期,有人形象地比喻,当今世界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事物是以“爆炸”方式在激增。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中,为其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做好储备。因此,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自六、七十年代一提出,就迅速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各个国家也都在尽力去构建有自己国家特色的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体系。在这种形势下,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在中小学阶段多识100个字,或多做100道题,对其一生发展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真正对学生一生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仅就其自身的内在因素看,主要是: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虽然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强调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但其意义并不是着眼于知识本身,而是强调教师通过指引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和习惯,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使其保持终生。从传授知识转到指引学生发展是21世纪教师职责的新要求。教师的其它职责都是由此而派生出的。

依据上述教师职责的新要求,一位好教师应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第一,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校园生活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师爱,与学生实际感受到的师爱,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非常大的“剪刀差”,它已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好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充满激情的师爱。这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和吸引学生喜欢学习、喜欢校园生活。当今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权威,那么教师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并使他们喜欢学校生活呢?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教师要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以自己对事业一丝不苟的态度,培育学生思考的严谨性和探求新知的创新精神。

第三,善于因材施教,能为不同发展层次与水平的学生创设出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求知特点的学习方法、策略和习惯。善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层次和水平。

三 学生发展的新涵义

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什么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检测和判定学生发展的状态或水平,从理论认识到实际操作存在着极大差异。目前有相当多的校长和教师认为学校就是传递文化、教授知识,学生到学校学习就是求得在文化和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学生文化和知识发展或提高的优劣,就是靠文化课的学习成绩来评定,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能达到优等,学生的发展状况也就是优了;各门功课学习成绩都好,且不偏科,就是全面发展。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的发展局限在学科课程,甚至仅仅局限在几门升学统考的科目上,这是一种片面的、畸型的发展。这种所谓的发展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还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和教师认识到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对学生发展所造成的危害,也认识到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所讲的发展的涵义,但他们或迫于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升学指标的压力,或迫于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那已被扭曲的“望子成龙”舆论的压力,或迫于左邻右舍学校为争夺生源——计划外生源以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创收款而展开的恶性无序竞争的压力,不得不以增加学生负担、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代价,来提高统考学科分数。

发展是以学生的生物性遗传因素为物质基础,在教育、环境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交互作用下,使学生身心素质所获得的持续性变化。这种发展不是纯自然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社会因素作用下,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发展,其理想状态是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两种发展和谐统一的实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作为社会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具体来说,中小学教育应该使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规范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以及不断追求新知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文化科学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使学生通过学习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掌握适合个体特点的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和习惯,具有动手、动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技能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要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并具有一定的动脑和动手的劳动技能,使学生获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为驾驭和改造自然、驾驭和改造社会奠定基础。身体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这是承担和胜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物质基础,应使每个学生从小掌握并养成适合自己运动特点的体育锻炼技能和习惯,具有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和能力。心理方面的素质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指学生一般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健康发展,另一部分是指在一般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强烈个性特征和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信念、性格、气质等的健康发展。这种学生发展的理念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认识基础上的,同时上述几个方面的素质,也是个体作为社会人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人才的形成和发展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彼此不能相互取代,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实现学生从学科知识发展向素质发展的转变,就要求学校必须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全面、和谐、宽松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氛围。

学校功能由“选拔”到“发展”的转变,教师职责由“传授”到“指引”的转变,学生发展由掌握学科知识到发展素质的转变,将导引着21世纪素质教育的进程。

标签:;  ;  

关于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