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状况的理性思考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阅读状况的理性思考_中学生论文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理性论文,状况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生的阅读状况究竟如何,常常被人忽略,以至很少有人能准确地回答,当高考、中考指挥棒依然有效地指挥着一切时,中学生究竟在读什么?

我个人的调研表明,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非主流阅读”正在渐渐地取代“主流阅读”,且情况愈演愈烈。

主流阅读,是指读经典、读名家名篇、读官方教科书明确认定的种种书籍。遗憾的是,中学生的阅读实际与此相距甚远,在当代中学生中,读经典、读名著的人并不多,能把长篇名著读完读仔细的人更是少得出奇。

不信请随机调查一下,在中学生中,完整看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只占1/3左右,而喜爱并坚持阅读《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视野》《小小说选刊》一类杂志的人却很多很多。

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是,且不论阅读还远不够成熟的那一部分中学生读者,即便是中学生中最爱学习的、最上进的、最乖巧的、最让老师满意放心的一类读者,其阅读状态也常常如此,他们最爱读的刊物的确是《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儿童文学选刊》一类。

而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另一种阅读——非主流阅读。

不妨让我们思考一下“非主流阅读”之所以繁荣的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量极大且获取信息极方便的社会,这是上述阅读景观之所以生成的客观条件。换言之,正因为信息多得让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正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得让你数不胜数且十分便捷,正因为可供选择的领域空前宽广,人们的阅读习惯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面对“目不暇接”与“层出不穷”,人们的确很难再有心思“沉下心”来细细地把玩长篇,静静地细品名著了。

就好像看电视,正因为可供选择的频道数以百计,不再是只有三两个,甚至只有一个频道“迫使”你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这才使“阅读者”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和选择的充分自由,其表现就是,手握遥控器的“阅读者”总是频频换台,挑来挑去,结果心气浮躁,反而一个台也看不仔细,一个节目也看不完整了。

同理,现代了,发达了,信息爆炸了,正因为可供阅读的信息多而杂了,渠道多而广了,人们的阅读选择才变得更加苛刻更加挑剔,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决定:在层出不穷的各类信息中,只选短小精悍的,不选拖沓冗长的!只选新鲜有趣的,不选平庸乏味的!只选看起来省事、记起来方便的,不选耗时费力的,伤神费脑的!

这就是长篇被冷落、名篇被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中学生有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重任在肩,时间有限,他们“必须”甚至“只能”坚持“各取所需,学了就用”的原则,这是“非主流阅读”繁荣的主观原因。

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缩小一下目标,探讨一下中学生喜欢的这些文章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或者说,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中学生最欢迎的。

我个人认为,能满足中学生阅读需求的文章必须具有四个特点:新、短、趣、深,这才能让学业负担极重的中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既有趣又有用的信息。

新,是指包含其间的信息要新。

趣,是指要写得生动有趣。

短,是指篇幅要短。

深,是指道理讲得深,有哲学意义或曰有点哲学深度。

也只有如此,既有诗意,又有哲理,既有新鲜感,又有实用性,才能让人欣然接受。

且以深受中学生欢迎的“青春美文”“哲理美文”为例再做一番具体分析,中学生之所以喜爱此类文章,乃是因为:

文章事例精短,可以直接引用;

文章表述巧妙,可以直接参考;

文章读起来方便,记起来方便,用起来也方便;

既能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因此得到消遣与休憩,也能满足高层次的需求,能吸收借鉴,能学以致用,直接为考试服务。

惟其如此,才能让中学生读并快乐着,读并思考着,读并吸收着。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大量入选青春美文和哲理美文的《读者》《青年文摘》一类报刊才得到了广大读者持之以恒的青睐与推崇,而某些因循守旧无意变通的书刊杂志,则因忽略这一点而遭到冷遇。

总之,“主流阅读”备受冷落,“非主流阅读”方兴未艾,这是事实。

对此,我们必须重视。

我们不能麻木。

我们必须并只能加强引导。

当然,也无须大惊小怪,大呼小叫。

遗憾的是,对于中学生的这一阅读变化,理论界似乎并不重视,研究得甚少,而越是如此,一线的教师们就越要加强引导,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思考吧!大胆地指出包含在“非主流阅读”中的某些不足(如急功近利的读法还算不上深刻周全,如偏食与恶补皆不利于健康)吧!

行动吧!全方位地提升中学生们的阅读品位吧!

除此外,我们别无选择。

标签:;  ;  ;  ;  

中学生阅读状况的理性思考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