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空洞效应研究&基于东部地区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_产业空心化论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空心化效应研究——基于东部地区工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直接投资论文,东部地区论文,效应论文,中国对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36(2014)09-0077-07

       一、引言

       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流量已实现连续十年增长,2002~2012年的年均增长速率高达41.6%,2012年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来源区域分布相对集中,东部沿海地区十分活跃,中西部则相对滞后。截至2012年年末,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970.6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类存量的78.2%,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仅占9%和12.8%①。

       在对外直接投资快速扩张的同时,中国经济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离制造业”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大幅上升,涨势大超第二产业,尽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基本稳定,但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下降,由90年代早期最高的62.6%下降到2012年的40.6%,第三产业贡献率则由17.3%上升至45.6%;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91年的18.9%上升至2012年的36.1%②,已超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社会投资来看,第三产业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日益活跃,许多实体经济运行资本转向资本市场寻求利益,虚拟经济的膨胀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基于现实背景,由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势强劲,是否会像发达国家一样产生“产业空心化”效应?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带来经济助益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空心化效应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应的理论研究,同时对于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空心化覆辙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关于产业空心化的内涵,国内外研究均无定论,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定义。广义的产业空心化,是指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的国内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以经济服务化为特征的非工业化现象。狭义的是指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的生产向国外转移,国内制造业不断萎缩弱化的经济现象(杨成林,2012)[1]。

       关于产业空心化的具体衡量指标,国外多通过国内制造业生产、投资、就业、出口的变动进行实证检验[2-4]。也有部分研究基于产品层面提出不同的测度指标。杨子涵(Yang,2007)通过修改后的CES进口需求函数建立了产品周转指数(product turnover index),并定量测度产品升级,利用两者判断发生产业空心化与否[5]。国内学者主要依据产业空心化的具体表现和定义,来选取衡量指标。马淑琴和张晋(2012)结合文献中有关产业空心化的概念界定,根据对外直接投资时产业转移所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和资源是否促进了新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原则,选取相关指标间接度量产业空心化程度,包括产业高加工化系数、区位熵、技术密集型集约化程度指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产业产值比例、产业投资比例和产业就业比例[6]。石柳和张捷(2013)利用规模空心化、效率空心化、就业增长率、就业结构、TFP增长率和出口结构六个指标来度量产业空心化[7]。储振国(2013)选取浙江省1992~2011年产业相关数据,利用产业结构变异系数和区位熵指数对浙江省三大产业进行了动态分析用以判断其产业空心化与否[8]。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会带来产业空心化效应,国外部分研究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引致了产业空心化。柳田伊藤(Minoru,2006)[3]通过对比日本制造业和典型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就业人数,认为因对外投资、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带来产业空心化,造成了日本国内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急剧下降。金永进(Kim,2007)在多元扩张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邻国产业空心化模型,认为虽然对中国的投资将减弱邻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如果邻国未能及时提高自身科技能力,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必将导致邻国工作岗位和部门的消失,出现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以中国为例,明确指出了长期产业转移会形成产业空心化及其对资源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影响[9],其结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因素是产业空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考林和汤姆林森(Cowling & Tomlinson,2011)回顾了日本产业发展模型,也认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空心化效应的存在[10]。国内部分研究也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可能带来产业空心化效应。杜鹏和宗刚(2002)[11]结合美、日两国空心化实际,认为产业空心化的主要表现是制造业基地的对外转移引起国内制造业的萎缩。这种转移是伴随着跨国直接投资引起的资源转移而发生的,因此跨国直接投资是造成产业空心化的直接诱因。具体到中国,则是由于引进外资、供求结构不均衡和制度因素等引起的。

       但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并未导致空心化。拉姆斯泰特(Ramstetter,2002)[2]认为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活动对母国的出口影响最大,而出口的变化会导致国内生产、就业各方面变化,但大量的实证数据表明,海外分支机构的活动和日本母公司制造业出口不存在反向关系,也就意味着对外直接投资不会造成产业空心化。杨子涵(Yang,2007)[5]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应用CES出口函数模型指数分析法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电子电器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论说明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电器产业对外投资的高涨期,并没有影响台湾本地电子电器产业的发展,其产品质量、产业竞争力仍处于行业顶端,产业空心化现象并不明显。马淑琴和张晋(2012)[6]在经典C-D生产函数模型中纳入了ODI因素,实证分析发现ODI存量扩大存在一定程度的“离制造业”效应,但尚未引发产业空心化。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空心化效应的存在和后果,但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国外研究成果对中国的适用性并不确定,因此,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但国内相关研究多停留在产业空心化内涵、影响的现象描述和定性分析上,或是对国外对空心化研究的简单综述,定量研究有限。基于此,本文将利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2004~2012年的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考察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的关联。

       三、实证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

       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数据统计始于2004年,样本数量极为有限,难以达到典型的数理统计方法的大样本要求。基于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就越小。该方法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刘思峰,2010)[12]。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大的东部地区12省市为研究对象,包括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天津、河北和广西,时间跨度为2004~2012年。在此期间,东部地区在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亦快于全国其他地区,其中工业整体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为本文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空心化效应提供了较为典型的案例。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3年东部地区12省市的统计年鉴,2004~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和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部分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综合年度库。

       (三)被解释变量

       由于产业空心化通常是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产业外移,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出现行业性萎缩,同时从旧产业中释放出来的资源没有被有效的利用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中去,具有比较优势的新产业未能有效弥补劣势产业衰退留下的空白,主要体现产业在规模和效率上的空心化,因而本文借鉴吴海民(2012)[13]的研究,采用规模空心化、效率空心化两个指标来度量产业空心化。对于“规模空心化”的度量,本文采用东部12省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占本省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代理变量,并以各省市上一年的比重为100,计算出2004~2012年规模空心化的环比指数(表1)。该环比指数越低,表明东部12省市制造业规模空心化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越轻。

       对于“效率空心化”的度量,采用东部12省市工业技术效率指标的变化来表示,技术效率下降越明显,则效率空心化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越轻。对于技术效率的计算,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方法,在C-D生产函数基础上选取各省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作为资本存量指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代替劳动力投入指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年鉴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③(2002=1)平减后得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为以2002年为基期的可比数据。将经过处理的指标数据利用Frontier 4.1软件运算,得到2004~2012年东部12省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技术效率值。在此基础上,以上一年数据为100,计算出2004~2012年效率空心化的环比指数(表2)。

      

      

       (四)解释变量

       对于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两个被解释变量,本文主要选取东部12省市对外直接投资(OFDI)存量的环比指数,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各省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各省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五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最主要的因素是要素价格的变化,当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升时,工业企业在本地的要素成本上升,原本的区位优势难以维持,有可能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将各省市的规模空心化环比指数和效率空心化环比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系统特征行为序,即参考序列

,而OFDI存量环比指数、当期和滞后一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当期和滞后一期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相关因素行为序列即比较序列

,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综合灰色关联度见表3~4,从而判断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关联度越大,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越相似。关联度排序越高,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联系越密切。

       根据表3~4各变量间综合关联度最高排序出现的频次,可以发现影响规模空心化最主要的因素是当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其次是滞后一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最后是当期和滞后一期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时,更容易引发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规模的萎缩。而影响效率空心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当期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当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滞后一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滞后一期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OFDI存量环比指数,表明各省内工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产业外移,旧产业中释放出来的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到技术进步中去。一方面,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攀升,工业企业遭遇成本瓶颈,会抑制生产性投资,削弱产业竞争力,导致工业效率下滑;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往往规模较大,周期相对较长,企业余留给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资源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效率空心化。

      

      

       分地区看,OFDI存量环比指数与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指数的综合灰色关联度排序不同,即OFDI存量与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并不一致。

       12省市中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相对较小的天津、河北、广西OFDI存量环比指数对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的影响均相对较弱。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较大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OFDI存量指数对规模空心化影响较大,且综合灰色关联度相对较高;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大小不同的地区,其OFDI存量指数对规模空心化的影响不同。

       广东、上海、江苏、浙江OFDI存量指数对效率空心化的影响则相对较弱,综合灰色关联度均低于其与规模空心化的关联度;同样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山东和北京,OFDI存量环比指数对规模空心化影响较弱,反而与效率空心化的关联度排序均为第二,该指数对效率空心化的影响相比其对规模空心化的影响更为显著。这是由于北京、山东的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相对较高,附加值相对较低,而广东、上海、江苏、浙江进入工业化中高级阶段,一般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整体技术水平相对成熟,因而其效率空心化受到OFDI存量指数影响相对较弱。这表明,不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且水平相当的条件下,原有的产业结构不同会影响OFDI存量指数对效率空心化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OFDI存量虽不是影响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最主要因素,但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可能会进一步加速规模空心化趋势,尤其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要引起警惕。同时,在原有产业结构不同的背景下,OFDI存量与效率空心化的关联度有所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大而产业结构相对初级化的省市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避免效率空心化。

       五、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以2004~2012年东部地区12省市的规模以上工业数据为样本,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考察了东部地区在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和亟需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背景下,其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证分析发现,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对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影响显著,要素成本是影响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因素。第二,OFDI存量并不是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说明目前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并未导致产业空心化。第三,不同区域OFDI存量规模的大小不同,OFDI存量指数对规模空心化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区,其OFDI存量环比指数通常是规模空心化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产业空心化趋势会有所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发达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则更应警惕。第四,OFDI存量指数与效率空心化关联度排序高低没有明显受到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小的影响。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虽然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很快,但OFDI存量规模仍不足以引起省内生产技术效率的巨大变动。另外,不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且水平相当的条件下,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同会影响OFDI存量指数与效率空心化的关联度。产业结构发展越成熟的地区,OFDI存量指数对效率空心化的影响相对较弱。

       (二)启示

       有效调控要素价格是当前预防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对产业空心化影响最为显著,政府应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过热、投资过热带来的价格攀升,防止要素成本不断挤压产业利润,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政府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应进行合理引导,将处于成熟和衰退阶段的边际产业外移。东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虽快于中西部,但是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中低端环节,随着原材料、土地、资本等价格快速上升,原本依靠低廉的要素价格优势的发展模式已无法维持,要应对产业空心化,应合理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转移的产业及产业链,同时要把产业转移腾出的资源转移到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位于产业链中高端的产业上去,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产业,才能有效弥补劣势产业衰退留下的空白。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应对产业空心化的基础条件之一。政府在支持和引导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同时,应夯实基础产业,提升一般制造业,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和产业的竞争力,对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低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适时把握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2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②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③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自2011年更改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标签:;  ;  ;  ;  ;  ;  ;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空洞效应研究&基于东部地区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_产业空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