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是神奇的,永不停歇--论语文教学的魅力_课堂教学论文

语言不是神奇的,永不停歇--论语文教学的魅力_课堂教学论文

语不惊人永不休——谈语文教学语言的魅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不惊人论文,语文教学论文,魅力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应……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欲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就必须使教学语言产生如音乐绕梁不绝一样的无穷魅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具有如此的魅力呢?对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用好体态语言——无声美

体态语言是指说话人用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来传递信息,诉之于人的视觉的无声语言,是与有声语言相伴随共同完成表情达意的语言。教师在上课时伴着有声语言的音容笑貌和动作表情都属于体态语言。语文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显示其无声胜有声的美,将会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教师的体态语言是给学生的第一“见面礼”,这第一印象的好坏,将会给今后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因而,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体态语言。如果教师的表情亲切自然,给人阳光般的感觉,言行举止得体大方,给人美的享受,那么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自然产生共鸣,不断增强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展开自己的思维,主动去探究问题。另外,体态语言可感性强且直观、立体、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同时,体态语言还能展示教师良好的形象,通过教师优雅的举止,潇洒的动作,不卑不亢的体态,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

当然,教师使用体态语言要适度,自如恰当。首先,要自然大方,如教师的服饰、举手投足等,都应自然得体,恰到好处。其次,使用体态语言要不失时机,不该用时也不必强求,适度的体态也能体现出教师的风度。第三,要注意情境,也就是说在不同主题类型的课上使用不同的体态语言。如在讲授小说《变色龙》与《最后一课》时使用不同的体态语言去表述,更能突出主题和人物特点:一位是言行变化多端,令人发笑,完完全全的一副阿谀奉承的丑恶小人形象;另一个则是庄重肃穆,稳重冷静,令人敬佩,完完整整的一副爱国忧民的正义人物形象。两相对比,主题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跃然纸上。因此,运用体态语言的关键在于自如恰当,要切实配合教学内容,符合当时的情境,精心设计,将喜怒哀乐形于色,集于目,并做到举手投足端庄大方,抬放自然,伸缩有度,挥洒自如,恰到好处,方能使语文教学语言灿烂生辉。

我们教师走进课堂,应像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吹进阳光灿烂的教室,使学生身在教室,却如沐春风,感到全身暖融融的,充满青春的活力,如同万物复苏一样竞相成长,让课堂呈现春意盎然的景象。教师走进教室,如同一个主持人走进演播室,服饰、仪表也得经得起观众的“品头论足”。走进课堂,如同去启动一项公共活动的开幕式,教师要神态自然,落落大方,不要刻意模仿“魏晋风度”。和蔼可亲的目光,镇定自若的神情,优雅的举止,这些体态语言无不下意识地提醒、鼓舞着学生。如果我们对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不够重视,那么我们不但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失败,而且对失败症结终无所知。反之,重视正确运用表情、目光、面容、服饰、动作等体态语言,那我们的每节语文课便会处处生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导语——扣心弦

作为语文课堂主导的教师,除了注重无声的体态语言外,接下来便要重视每堂课的开场白,即导入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语是新课的序曲,它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如果导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那么就为后边的教学环节创造了条件,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确,好的导语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导语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问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因此,教师成功的导入语可以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师的导入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处于松弛状态,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入语,尽量提高信息输入的强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中心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此时教学密度小,只要能揭示课堂教学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即可。成功的导语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达到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那么,一上课就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其次,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或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再次,提纲挈领式的导入语是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的第一步,是集中注意力为学习新课作好充分准备的阶段。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揭示教材的本质问题,提炼出课文的精华所在,可以使学生在新课学习伊始就能把握教材的重点,明确学习的任务,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重视开端。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疾步进入课文的胜景,去采集那珍藏在其中的奇花异草,进而把他们引向那神奇的顶峰,这便是语文教学导入语的魅力所在。

三、锤炼课堂语言——显魅力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注重体态语言的和谐美,扣人心弦的导入语外,更重要的还是课堂教学语言,因为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才是最有魅力的主旋律。所谓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不同于纯粹性的书面语言,也有别于普通的日常口语。课堂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是书面语的加工,口头语的提炼。语文教师应多方面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其为语文课增色。

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形成某种教学语言风格,课堂内容林林总总,作为表现形式的语言也应如万斛泉源,随物赋形,千变万化。因此,教师应在保证教学语言观点正确、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的前提下,切实运用好语言技巧,力求风格多样,锻造语言的风格美。

课堂语言技巧在教育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就文学的语言谈到:“必须掌握语言的技巧,这并非偏重,而是应当的。一个画家不会用颜色,一个木匠不会用刨子,都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要想完成传播的使命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语言表达,讲究说话趣味和教学艺术,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

课堂语言运用之功,在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妙语生花,紧扣学生的心弦,在于课堂语言的全面设计和处理。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实际,使课堂语言呈现张弛有致的抑扬美,缓急相间的节奏美,使整个语文课堂气氛活而不乱,井然有序而不致沉闷。再者,教学语言结构的完善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等确定教学语言的变化,其中重点内容、主要知识、关键点与难点,语调应缓慢、高亢、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对那些次要的,非重点的知识,或学生一听就懂的地方,则可适当讲快些,使用平淡语调,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把整个内容串起来,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所在,也是教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教学语言是极富表现力的,这是语文和其它学科在授课时的不同之处——叙述,娓娓动人;描写,绘声绘色;说明,简洁平实;议论,严密有力;抒情,真挚自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调整好语调的节奏变化,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去体味和感受教材的情感内涵,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要勇于创新,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进行授课,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给学生一种艺术美的享受,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魅力无穷。

标签:;  ;  ;  

语言不是神奇的,永不停歇--论语文教学的魅力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