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模式与总体规划&关于高考复习“敏感”问题的探讨_高考论文

MM方式和统筹——高考复习“敏感”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复习论文,敏感论文,方式论文,MM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无锡和众多的“MM教育方式”的实验早已证实,MM教育方式对于高考,不仅不会降低成绩,反而会提高成绩,但是,有些人在准备接纳“MM方式”的时候,还是不敢拿高三来“冒险”:担心高三复习的全面系统性不会允许学生的尝试和反思,占据那么多的教学时间,他们害怕,离开题海战术,准确率、速度和复盖率都无法落实,离开大题量训练,高考成绩无法保证。

笔者正是面对这个敏感问题,在2001~2002的高三文科班的数学复习中做了“MM教育方式”的实验。笔得的思路是:只有大胆地运用MM方式,面对基础相对较差的文科学生,激发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活力,才会形成优化高三复习的原动力,并进而找到高三复习的科学道路。而在学科特征的统筹上,动点脑筋又完全可以解决复习进度和技能训练问题。即使在应试上MM方式也是一个有力武器。

1 在提高学生总体能力的关键问题上要舍得花大力气

班里不少同学空间概念差,看见立体几何问题就“晕图”。我发现,所谓“空间概念”不过是从综合图形中,逻辑地识别、分解和串联“简单空间图形结构”的能力。儿童的《看图说话》中,常有在一个杂乱背景下寻找小动物的游戏,而立体几何图中,原本也“躲藏”着诸如平行判定,平行性质,垂直判定,垂直性质,三垂线,二面角的平面角…等的基本图形结构。空间概念差,说到底,就是发现、识别和运用立体几何图形结构的能力差。

这样,我的立体几何复习就以“立体几何基本图形结构”为主线,用图形结构串联定义、公理、定理,用图形的变化来寻找和发现其结构,用正误判断来纠正认识错误,用“始于己知,条件充分,衔接适当,言必有据”十六字诀来规范文字和符号对图形结构的表达。

在这个基础上,我发动学生自己找题,自己编题。用了四课时,展开了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基本图形结构(如图1)为主线的, 发现和运用立体几何简单图形结构的讨论。

前两节课,学生走上讲台,如果他们的方法不是最好,另一人会讲出自己对问题中的图形结构的新发现。你讲的题目中可能缺了一个条件。我则用图形可以运动变化,来说明问题不会有确定的解,然后一起讨论,怎样补充这个条件。主讲学生还随时提问同学。如果被提问者说“我还没想好”,主讲学生就鼓励他大胆尝试。让他想一想,由已知,你可以得出什么?看结论,你会想到什么。告诉他,如果错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找出症结,重新再来,讨论中,为求一题多解,让图形结构呈现不同状态,图形结构生动起来了。争论中,一题多变,学生们体验着条件与结论跟随图形的变化带来的乐趣。这样,错误竟成了财富,不敢拿到桌面上的一闪念,也可以被肯定是“合情推理”。老师配合着学生的一个个发现,在投影屏幕上摆出相应的图形结构,到了关键处,会插一句话,强调“线面垂直”结构在立体几何中有多么重要,指出“以平面衬托,以交线传递”的妙用。当听到主讲学生讲到“尝试”的时候,老师会激情地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

第三堂课,在“自选问题精彩回放”标题下,老师把上节课并未引起学生注意的立体几何计算拿上桌面。讨论继续进行,反思,使思考进一步深入。“拉回来,重新审视”,学生们发现戏中有戏。

第四课时,二面角应用问题,老师画出一道题的错图,学生在验算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学生们懂得了真理并不总是在“权威”手中,要学会自己去判断正误。一道题的对称美可以启发猜想,“对称破缺”则往往透露出题目的“破绽”。从而让学生领悟空间概念的升华——整体感受。在“生活空间→结构空间”的标题下,让学生尝试用图形结构模型来“翻译”实际生活中的立体几何问题。

这四节课,加上前面的立体几何图形结构引入,我的进度比其它班慢了。但是,学生们爱上了立体几何,神密的空间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给高三复习这篇文章书写了精彩诱人的开端。

2 依照学科(数学各单元)特征做好复习统筹, 是“MM方式”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

立体几何的灵魂是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空间概念的建立。当我们在第一章获得了立体几何“主动权”之后,第二章复习速度加快了。我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内容的复习,其重点割补法和等积术。

实践证明,只要抓住数学各单元的学科特征,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统筹,就可以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给MM方式的教学一个自由的空间,而当我们学生的数学品质得到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找回来的时候,这种高三复习的内驱力就不是应付题海所能比拟的了。

比如在解析几何复习中,我没有安排直线和圆的复习,抓住曲线的方程的定义这个原始概念,以解析几何典型方法和问题为主线,展开了轨迹方法和解几何三大思路的复习(三大思路是指坐标法,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法和综合几何辅助方法)。对于圆,我强调发挥它的平面几何特性。

统筹安排使我们有时间,且能心安理得地设计解析几何的合情推理和一般解题方法的教学。在我特意安排的“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课上,从特殊到一般,演绎了解析几何常规思路、几何技巧、代数技巧在公式推导中的应用。在教学、学习和研究(发现)同步协调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解析几何。我用“只有不怕繁,才能发现简”为题,让学生体验解析几何在貌似繁杂的运算外壳内,到处都存在着简明的几何美、代数美、数形结合美。明确提出“高考中解析几何题可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打消了对解析几何的恐惧心理。

再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其实,数学应用题就是数学课中的阅读理解和翻译题,只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懂题意,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如果问题中数量关系多而杂,一时难以理清,那么你可以列个表,排排队,把关系理清;如果数量关系由图形决定,你可以画一个图,在图中寻找数量关系。无非就是这两种审题方法。我们没有再对应用题做更细的分类,没有去无谓地耗费学生宝贵的精力,只是反复强调审题,读懂题意,理清思路。说穿了这就是个一般解题方法的教学,就是波利亚的解题表的运用。

面对文科班,我第一轮复习的题量大约只抵同类班的一半。我认为,学生没有精力做更多的题,也没有必要泡在题海里。说轻了搞题海,那是在做无用功;说重点,那种剥夺了学生自主权的作法只能有害于高三复习。但同时我也认识到,高考中76分是选择填空,抓住这76分,对高考的意义不仅在这个分数值,它还为继续完成解答题创造了心理条件,在第二轮复习时,我向学生提出了选择和填空达标的要求,每周两份45分钟达标题训练。4月份我恰有一周出差,我安排学生每课一个自测,由课代表对答案,自己在老师印制好的表格中填上分数,并作出四级评价(达标、一般、黄牌、红牌),等老师回校后,每位学生写出选择填空自评小结。有了第一轮复习的感悟,这种有目标的解题训练,使学生的应试能力有了迅速提高。而这种学生自测,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又恰好体现了“MM方式”在教学全过程中,自我形成和发展教学品质,培养自主意识的功能。

3 用MM方式指导高考

下面是笔者在第二轮复习之后几节课的目录摘选:

(1)立体几何高考题是怎样编出来的?

(2)数学全息现象与解析几何问题。

(3)面对熟知、关注基础。

(4)如果这道题让你为之一惊

——再说波利亚解题方法。

(5)突破难点的特殊处置策略的设计。

(6)关注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

7月4日,按学校的安排,我给实验班上了最后的两节课。从课下两位学生提的几个问题说起,我讲了高考中要特别关注合情推理。

数学怎样应试?我送学生四条:“稳”字当头,反璞归真,合理筹划,扬长克短,我和学生一起重温了自己设计的一个解题表(一年的复习中,学生一直在使用这个解题表):

①你看懂题了吗?你看准题了吗?

②你是否梳理题目的条件结论了?你对需要做语言翻译,需要做设,需要画图的问题都做好“语言翻译”了吗?经过梳理,“翻译”组合,你从已知中看出了什么新成果?你从结论中想到了什么?你该做的化简和形式统一运算,该做的化归都完成了吗?

③根据条件、结论,你联想到过去哪些经验,符合哪种题型?你可以调用哪种已有的手段和方法?

④如果这道题至此还是没看透,请抓住线索,大胆尝试,一边观察、一边尝试、一边猜想,提出问题,发现矛盾。问题往往是解决办法产生的先导。

上述四步可以交叉反复多次。

⑤解题操作。依靠平日修养,处置细节。

⑥反思、检验。

我重复着华罗庚先生的话: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这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陈述着一系列“回归”。

立体几何回归结构图,回归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回归坐标和方程,回归定义,回归曲线的方程定义;排列组合回归枚举;三角函数回归四个工具(定义,单位圆、图像、公式);函数问题回归定义域,回归赋值;数列回归等差,等比,回归基本量;不等式回归方程,回归性质,回归观察法。实在没有思路,回归反证;式子里找不着思路,回归图形;抽象找不着思路,回归特例;一般找不着思路,回归特殊;逻辑推理找不着思路,回归猜想,回归估算和尝试。最后提出,考前回归基础,作息回归平常。

接着,我告诉学生,12年的数学不仅仅教给他们函数、数列、坐标系和三棱锥,更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和发现,尝试和猜想,学会了联想,推广和限定,学会了化简和形式统一,懂得了简捷、和谐、对称,懂得了内在的美。”

我对学生说:“相信自己吧!不论迎接你的是荆棘,是沟壑,是激流,还是险滩,我会对你说,人生本来就是这样,你将会一次又一次去迎接生活和事业的考试,你将用你的毕生做出一份又一份生命价值的答卷。

在结尾我说:“背起你的背包,勇敢地向前走吧,不要回头,勇往直前,高考的胜利属于你,人生的胜利属于你,你的成长和祖国成长同在,你的创造和新世纪巨人并肩。你的二中母校,你的数学老师在期盼着,期盼着看见你最美好的明天。”

学生含着泪水上完最后一节数学课,此时此刻,或许这正是学生们最需要的。

4 成绩说明了什么?

现把青岛市两次高三模拟考试和高考中,实验班高三(1 )和并行班高三(2)的成绩一并列出:

第一次市模拟第二次市模拟高考成绩高三(1)班

78.57

80.8

99.7高三(2)班

77.44

82.2

93.5

看得出来,这种分阶段统筹安排的MM方式的高三复习,它的成果只有最后才显现出来。我们的统筹安排的目标追求的也恰恰是这种最终效果。

当MM方式刚刚实行的时候,不要说老师们担心这是在“冒险”,就连学生也对此法提出异议。他们问老师,进度这么慢能行吗?他们向老师陈述——我们班本来就不喜欢回答问题,一站起来太紧张了。他们说,这种象“讲座”一样的讨论课不如老师多讲几道典型例题,他们说,MM方式对理科学生或许可以,对文科,数学基础太差,让我们自主,我们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了。

MM方式不仅要解决教师怎么教,还要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我要求学生不要动不动就去对答案,要学会自我检验,自我感悟;我要求学生每次试卷批完发下,必须改错并写出总结;我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积极参与,在反思中学会思考;我经常在黑板上写一段话,告诉学生基础差并不可怕,鼓励学生用第一流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学生慢慢地认可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最终,实验班的成绩比对比班高出6.2分。当然, 我们的工作还做得比较粗,对学习优生的指导仍不得力,这个班学习浮燥,学风不扎实的毛病并未解决好,这些因素仍然制约着实验班的高考成绩。但MM方式优于传统的高三复习方式,在我们的实验中,又一次被证实了。

5 实验后的思考

(1)本实验是特意针对高三复习能不能使用MM方式展开的。 虽然证明了MM方式的威力,但仍感仅在高三来做,是十分困难的。学生不认可只是短暂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理念如果不能在学生头脑中扎根,那么它的文化教育功能必然显示不充分。由此想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方式的改革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要形成小学的改革上去了,初中又断掉,高一高二改革取得成果,高三又丢掉。更不能上公开课是改革的,日常教学还是传统的,把教改当成“花瓶”。而这种不幸现象,还普遍存在着。

(2)在本实验中,我们把学科特征为依据的统筹提到MM 实验的议事日程上来。这不仅仅是高三的事情。高一高二,甚至初中,或者大学,是否也有这个问题呢?解决好该问题,对MM方式的推广,应该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3)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高考在改革,教材也在改革, 然而下面的教学观念却坚如磐石。1999年以后的高考,“知识覆盖”式的备考已经过时了,然而人们又发明了“方法覆盖”、“题型覆盖”。这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事实上,高考的改革正是为了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向这个方向努力,才是正途。

(4)任何一项改革,都不能简单照搬。 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形而上学才最省力。”其实我的实验,在MM方式上加上一个“统筹”,其本质就是要讲点辩证法。明明是基础差,非要照一个统一进度,统一难度,实在不科学。我们希望教育行政部门改掉线性思维模式,真正从“三个代表”出发,从本质上支持改革,而多到第一线听听、看看,是能做到这一点的。

标签:;  ;  ;  ;  ;  

MM模式与总体规划&关于高考复习“敏感”问题的探讨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