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的德育观念_人才理念论文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_人才理念论文

树立新的德育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德育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中央文件,需要我们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的作用和使命,要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尤其要与转变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

德育为先的教育观

德育为先的教育观,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也是一种保证。核心在于强化德育是首位、是灵魂、是核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教育思想。教育观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目前世界上强调的“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等,都说明世界各国教育在思考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开始把育人视角从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推进进到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深刻反思。

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选择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二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就是有智商,但没有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有文化但没有教养,有欲望但没有理想,有目标但没有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热血,这将是十分危险的。道德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的主导倾向是:重视现实,轻视理想;热衷功利,漠视义理;珍视个人,忽视社会;关注物质,鄙视精神。现在出问题的学生,很多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将来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的问题,但相当一部分归因于思想品德问题,社会上的急功近利,教育上的重智轻德,独生子女的先天缺陷,使有些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独处是天才,社交中是白痴;学业上很聪明,待人处事很无能。他们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概念首先是一个道德教育的概念,教育事业首先是一项杰出的道德养成事业。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知识的学习、竞争能力的培养和谋生手段的锻炼更难、更根本、更重要。学问不应成为一种满足个人功名利禄的工具,做学问的目的在于成事成人。要把修炼学问与修炼人品结合起来。道德、人品、文章只有成一体了,才能产生一种真实的力量。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会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地完成一件事。“人品第一,学问第二;人品第一,文章第二”。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

20世纪60年代,陈毅元帅讲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大意是: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很糟了。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缺德,是灾难。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都是德育,应占有优先地位。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情感重于智力,正是体现了以德为先培养人的要旨。

随着我国加入WTO,人才国际化进程加快,我们要认真研究国际人才的基本素质。国际人才标准经历了智力取向、能力取向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现在国外针对优秀人才的评价主要参考六个方面: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经验。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把品行置于首位,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限的;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疑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21世纪更加注重人才的品行,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人类教育的活动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到今天的“人化”教育。中世纪以前,神性统治一切,表现为“崇拜教育”;文艺复兴后,人类又把自身“外化”为“物”,教育表现为“物化教育”;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性觉醒,“人化”教育成为历史的必然。我们的德育要遵从人的天性,促使学生情感、情绪良好发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飞跃,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简单说,就是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社会发展;既要生活小康,也要人民健康;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物质基础,也要文化推动。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人是最大资产、最大资源、最大财富、最高价值。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的工作不仅要符合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还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实行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开发人、解放人。回顾历史,东西方差距的拉开,很大程度在以人为本问题上。西方社会很注意研究人,把人性研究的很透。他们研究人的目的是开发人、为了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也很注意研究人,研究人的目的是控制人、管理人、约束人、禁锢人。人家是为了人、开发人,我们是控制人、管理人、约束人,这就造成了不同结果,人家发展了,我们落后了,我们的大刀长矛后来对着人家的坚船利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是很注意管理人、控制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政治运动,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干,把人的手脚束缚得死死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三个有利于,把人的活力、能量大大释放出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工作立足点是开发人,解放人,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以“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发展的起点和主体,而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现代德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的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从根本上讲,德育是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人是德育现象发生的根据和基础。树立以人为本德育观的根本目的是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起和尊重。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去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现代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这需要人的自觉参与,主动学习、实践、感悟、体验、反思、修炼。德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德育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因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以及独立人格。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地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因此,现代德育必须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让学生自己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创造力,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注重个性的人才观

个性,简单说就是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过去一谈个性就谈虎色变,认为个性就是个人主义,我们应当冲破这个思想禁区。个性和个人主义是两回事。个性发展完全合乎人才成长必然规律。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最近美国新闻周刊调查了全世界办的最好的十所中小学校,认为所谓“最好”就是学校最有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生身心规律特点,塑造学生思想品格,决不是培养学生的个人主义。

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越强,越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如果舍长取短,择长补短,只能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我们不能把全面发展当成全科发展,要求学生样样都去学,样样都行,样样都精,事事都成,将来可能一事无成。实际上,真正的全才是没有的,大多是奇才、偏才、怪才。有人语文好,数学差;有人物理好,化学差,都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钱钟书是语言文学大师,考清华大学数学是15分;吴晗是历史学家,考清华大学数学0分;臧克家是当代大诗人,考山东大学数学0分,语文98分,如果这些学校求全,这些人不会成为今天的大师。高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选拔人也埋没人,但对有特殊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应该网开一面。

美国盖洛普公司针对三十年来各行业的卓越人士进行系统化研究,发现成功人士的卓越表现是源于职业上发挥天赋的能力。这项研究报告提出了5个基本观点:每个人都有天赋,只是大部分天赋不是被摆错了位置,就是没有努力或没用正确的方法发掘出来;有人反应不快但很有耐心,有人不擅言辞但擅长策略性思考;每个人的天赋都是持久而独特的;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只要找到自我天赋并将它在正确的地方发挥到极大值,你我都可以是快乐天才。

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按照他的兴趣做事可以发挥潜质的80%-90%,而且能长时间集中精力,不疲劳;如果不按兴趣做一件事情,只能发挥潜质的20%-30%,而且很短时间就会筋疲力尽。人们对于喜欢学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学得最好,而且用所有感官一起来学,就会学得最快。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开始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而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做的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美国在学术上、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给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发展。

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能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虚拟化、多边性、交互性的网络特点,使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更具个性。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不应用统一目标评价学生,而应走进千差万别的人的世界。针对每位学生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为每位学生提供多元发展途径。要将教育选择的遥控器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学习中找到前进的动力。

人的最大成功,不是名,不是利,也不是权,而是把人的潜质发挥到极致。过去往往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实际上,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最大优点,最大限度发挥特长,这也是我们倡导的目标。

美国盖洛普公司认为:多数人尝试改变缺点,希望把缺点变成优点,结果很困难,很痛苦;少数人是管理缺点,发挥优点,结果是很快乐,很幸福。所谓管理缺点,是在不够的地方做的足够好。所谓发扬优点,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面,从而获得自信。我想,有的缺点可能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有的缺点是性格所致,不好改变。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现在用人单位选人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能力不够可以培养提高,性格不好很难改变。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的部分。

前段时间,社会上有个错误导向,好像只有科学家、企业家、总裁、博导、教授等才是人才,其他都不叫人才。2004年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大会,提出有一技之长就是人长,人人都可以成才。这几年我国进口了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芯片生产线,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会调试,只能从国外请人调试,报酬不是按年薪,不是按月薪,而是按周薪,周薪一百万美元。如果我们国家培养出几个这样的周薪百万美元的高级技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比出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具现实意义。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只要发挥他的长处,他就是人才。一个人能在某一领域做出贡献,即便其他方面差一点,这个人也是个有价值的人。许多对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尽管在其他方面不高明,甚至是低能,也丝毫无损他的伟大。人生有限,人生工作时间更有限,一生能解决一个问题就不错了,能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就算伟大了。一个人一生能干的事很少,能干成的事更少。我们不要期望自己哪个方面都比别人强,一个方面、两个方面足矣。贝多芬不会因为打拳打不过阿里而感到自卑,他为全世界创造了很多美妙的音乐;同样,阿里也不会因为创造不出第九交响音乐曲而自卑,他的价值在拳头。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人这一辈子,只要集中主要时间、主要精力去干一件两件事,肯定会干出不俗的成绩来。

标签:;  ;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_人才理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