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邦英 安徽马鞍山市东苑小学 243000
【摘要】语文素养的养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在低年级阶段对学生素养的教学有限,学生也不能理解培养语文素养的优势。升到高年级阶段之后,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文素养。本文针对高年级阶段语文课上培养语文素养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帮助更多教师进行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培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98-01
前言:小学语文教育是一门使小学生获得基本素养的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优化语文教学的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将课堂作为基础,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以及《语文课程标准》[1]中所提出的观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法来激发小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调动小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因受传统的教学理念所影响,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是采用陈旧的教学手法:“小学语文教师在讲台上讲,小学学生在讲台下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相对比较强的学科,“讲授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手法使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知识相对不容易理解,无法达到预想中的教学效果。所以,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培养小学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以及语文思维能力,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陈旧的教学手法。比如可以通过叙新闻、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佳作简介、好书推荐、名句赏析、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绕口令、词语接龙、对反义词、口头小作文、猜谜语、回答脑筋急转弯等形式,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及改革。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只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尊重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性,构建一个平等、愉快、民主、积极的实践活动氛围,使学生可以以轻松、平等的心态实现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师生关系的问题实质就是在探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地位问题,回溯过去的教育教学可知,人们对于师生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钟摆不定,由此也导致了学科与活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可以看作是“素养本位”向“学科本位”的宣战,教师在厚重的书本和习题背后,在置生命意义而不顾的分数背后,看到了明确的让人成为人,以教育来成就人的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伦理道德”[2]、“情绪管理能力”、“人文素养”等均需要在语文学科以外探求其生长发展的土壤,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言一行地去引导和培养,在教学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去展现和影响,因此,需要再思师生关系。首先,要打破常识性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也不再是“不打不成材”,这样的教师观下,老师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是以“传道授业”的职业者的身份存在,同样,这样的学生观下,学生也只是以“闻道受业”的“学子”身份而存在,知识传授占据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享有绝对权威的地位。再者,还要打破感性的师生关系,相对于常识性师生关系,感性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会开始认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和学生建立起独特的人际关系;学生也开始寻找每一位教师独特的人格和教学风格,师生双方都愿意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与对方建立起比较密切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双方都是从感性上来认识对方的,导致这种关系往往会变成一种“私人关系”或者“哥们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有违“教学公平”等原则的,因此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升,更勿谈学生素养的培养。最后,合理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常识性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即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眼中的学生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子”,也不是个别意义上的“伙伴关系”,而是既有一般意义又有个别差异的学生,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能将一般和个别有机结合起来,既关照个体差异,又能引导个体超越纯粹的个体而获得一般性的发展。同样,学生眼中的教师也是集共性和个性于一体的,他们既能看到教师多种多样的人格特征,又能理解每一位教师所肩负的共同社会责任,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助推器,也成为了学生核心素养获得的催化剂。
三、将课内课外教学互相结合
现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任何一个科目的学习都不是只学习教材内的内容就可以,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课外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在理解上更容易一些,生活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课内外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师在讲解一些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将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设备或者音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讲解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山中访友》[3]这一课时,我们能知道作者是去山中游玩然后来到这里看到的一些景象,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想一下之前自己出外游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然后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将课文知识和自己的见解相结合,对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有很多的好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躲让学生进行社会体验或者游玩,让学生在自己实际的体验中,了解课文体现的情感,从而能更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语: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具备完善的语文素养不仅可以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因此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课内课外教学互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完善、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6):82-111.
[2]崔国林.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指导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123.
[3]徐道霞.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247-249.
论文作者:胡邦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素养论文; 语文论文; 小学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实践活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