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道德认识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_付文婷

加速道德认识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_付文婷

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

《思品》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在情理交融中指导学生明辨是非

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程,老师通过对一些事情的分析,向学生讲明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从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老师还应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从而产生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

例如,老师讲到《我的责任》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黑板上挂出四幅图片,一幅是一个小学生的房间凌乱的图片,一幅是一个小学生书包中学习用品乱放的图片,还有一幅就是班级地面很脏、桌椅很乱,第四幅是家庭餐桌上乱糟糟的图片。让同学们结合这些图片谈一下这是谁的的责任?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让小学生明白对于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日常事务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及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班级中的一员和未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承担的责任。

小学生由于受其年龄因素的影响,对周围的很多事还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道德的标准也就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需要小学思想品德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在道德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具有高尚道德品德的人或事迹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仰之情,从而产生对高尚的理解。比如,老师让学生辨析“进口产品比国产产品质量好”。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激烈的争论,老师可以在学生的辨论之后,为学生总结:劣质产品伤人伤己,优质产品为国争光,进口的产品未必都好,我国也有优质产品。不仅让学生对是非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辨析中得到激发。

二、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达到知行和谐统一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现实生活,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做到知行和谐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的材料。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再比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可能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列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三、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传统德育以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比如可通过角色扮演、组织辩论、换位思考等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基于“共情”这一基本伦理道德概念。共情是指多方面体会他人对某一事情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对方的目的,在品德教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注重角色扮演,引发学生共鸣。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字内容都不如让学生们自己来亲自表演,这样才能够领会到品德教育的深刻内涵,学生的道德认知将会不自觉的得到强化;组织开展辩论,激发学生明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道德认知的冲突,引起双方学生的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在辩论和思考的过程中,提升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行为的能力;学习换位思考,加强内在认知。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所感。引导学生反思:如果是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应该如何行动,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接受道德知识和体会。

总之,思想品德课应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重视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真正成为真实有效的生活伦理课程。

论文作者:付文婷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加速道德认识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_付文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