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性理论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体制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3)06-0001-0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任务的伟大行动纲领,是我们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
一、全面深刻认识《决定》的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在我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每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都要实现一次理论性的创新和飞跃,都会作出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改革决策。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重要论断,确定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其理论创新的主要表现是“三个突破”。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即建立三个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形式的分配制度;两大体系: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到本世纪末,这个任务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在新世纪新时期,我们主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标和任务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完善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统一的。
二是在解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制障碍问题上的突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前进道路上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归结起来就是:经济体制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决定》十分重视制度建设、体制建设、体系建设,方方面面,十分周到深入。制度建设主要是:基本经济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经济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咨询论证制度、行政审批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公共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就业分配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金融监管体制等。《决定》的理论创新贡献主要是:统筹协调理论的创新,以人为本理论的创新,市场统一理论的创新,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创新,“三农”发展的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创新,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创新,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市场体系的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法规体系的创新等。这些理论创新,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所形成的新经验,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更加完善化、成熟化了。也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种完善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由于《决定》的发表,臻于完善,形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和框架。
《决定》体现出我们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驾驭宏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力的娴熟和干练,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的高度发展水平,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无可比拟的中国化特色。我们走出了对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吸收借鉴过程,完全走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探索时期,在这个领域中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学说,在世界经济理论中独领风骚。
二、对《决定》中经济社会发展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
1.农业安全的新决策
农业安全包括了农业体制安全、粮食安全、耕地安全和农民生存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不断地得到增长,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基本上满足了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还略有剩余。正由于如此,它为我国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和基础,上世纪末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人民的日子过得较为实惠。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证明: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度中,农业发展和繁荣,其他各项事业也就会发展和繁荣。
然而我国农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暴露出来。城乡关系、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内部结构(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调整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镇打工问题等,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首先是轻视农业和农民的思想倾向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中有所滋长。其次是存在着片面追求城市现代化,而忽视农村建设,轻视农业现代化。再次是热衷于进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盲目侵占耕地,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由于这些倾向的存在和影响,国家的有关农村、农民和农业方面的政策法令得不到认真的贯彻落实。问题主要是:我国农业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产不增收;“圈地运动”严重,农田耕地被大量占用;粮食库存降低,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失去土地的农民打工权益得不到保护等。从观念上说,我们不少领导,不少地区对农业放松了,不重视了,有的地方放弃了,不是保护和发展农业,而以所谓的招商引资、发展房地产业、建别墅、修高尔夫球场等,建名目繁多的所谓“园区”,撤县建市、取消城郊等方式,不断地缩减和挤占农业,甚至排斥农业。其实,现代化、市场化不是不要农业,而是要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决定》在这方面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作出了几项重大决定:一是我国农村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三是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和解决好农民利益;四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五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六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七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几项重大的决定,是保证我国农业安全的根本方针,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实践而得出的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政策和决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前瞻性。这是保证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和基础条件。我们党一贯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体制改革开始,以发展农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的吃饭穿衣开始的。每年中央发的第1号文件就是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和措施,不断地教育全党和人民以不懈的努力,夯实农业这个基础。我们是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十分脆弱,自然灾害严重,广大的农村物质基础不是十分丰厚,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使城乡差别日趋扩大,农村的贫困面较大,尤其是老少边地区,困难很大。在这种特殊的国情下,忽视农业安全,我们就不可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就是畸形的,就可能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头20年的宏伟目标,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根本任务和目标。《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为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指明了方向。加强了农业安全,我国各项安全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保障。2003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出,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生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这四个“始终重视”,就充分说明了中央对保证农业安全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针。
2.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区域协调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实施的新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打破了过去我国以大区划分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代之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地区优势条件相近共同发展的格局,使我国经济布局、生产力发展、资源开发和利用、现代化实现程度出现了错落有致、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态势。然而在发展中也存在东西部差距拉的过大,中部发展定位模糊、东北老工业基地目标选择滞后等问题,出现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相脱节的现象。《决定》制定了新的战略,提出了新举措。《决定》中说:“加强对区域发雇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作的第一个完整的决策表述,也就是说,是中央首次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其相互协调之关系的第一次规定。看起来,这三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是有着密切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逻辑联系。第一,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我国东部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两个大局”战略构想,西部一定要继续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着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生态与环境保护、科技和教育发展的主题,不断地把西部经济搞上去,东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使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同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这就是说,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一点坚定不移,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定不移。在这个关节点上,《决定》把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大大地向前发展了。第二,十分明确地也是首次提出了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目标与任务。中部地区要发挥自己的综合优势,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这是过去没有的新思想。在东部、西部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之后,中部怎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怎么发展,还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之中。同时,这几个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平衡协调,也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决定》正是这一实践的理论结晶。第三,明确了政府宏观调控下总体格局框架中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思路,新决策。过去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区域经济发展要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创立自己的区域特色。《决定》中的新思路新决策,也正是由此出发的。如:东南沿海地区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切条件,可以比其他区域先进入现代化;《决定》明确了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两个字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内涵太丰富了。这就是在现有基础上,让东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部地区原先想两边靠,既靠东,又靠西,但两头都靠不上。怎么办?《决定》指出要发挥自己的综合优势。“综合优势”这四个字内涵非常深厚,是要集中三个区域的特点及所缺乏的条件,来加速自己的现代化进程。第四,是在承认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上而建立起的新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关系,即有一定差距的各区域经济间在发展各自优势所处的相对的平衡关系。总之,是有一定差距,但不会使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进一步拉大。第五,从全国的大局中,协调了不同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正如《决定》所指出的:“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3.现代产权制度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产权理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引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决定》既总结了我国产权改革的成功经验,也吸取了我国产权改革的严重教训,创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产权新理论。这主要是:
(1)对产权作了明确的科学界定:“产权是所有制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过去是: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等都是产权的范畴。产权的概念十分的丰富,不仅注重于物,不动产,而且注重于货币形态的产权,有价证券及虚拟资本等形式,不仅有物的产权,还有知识产权等。这种丰富,就从内容上打破了仅从物的形式上、固定资本的形式上去划分所有权,规定产权,把产权限制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内,束缚产权的增殖活力。
(2)由第一点出发,《决定》提出了现代产权制度的新概念:“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把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改为“归属清晰”,这不但对所有权的问题明确了,而且对产权的概念也更明确了。过去说到产权,是在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范畴之内,现在国家已经建立了国资委,在所有制上,混合所有制得到了快速发展,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仅以资产的实物形式来划定产权就是不合适的,而应当以实物、货币形式、有价证券等形式来界定产权。所以,“归属清晰”就明确了各自产权所有者的一份份额。
(3)突出了对公有财产权主体地位的保护,突出了对各类所有制产权的保护。保护公有财产权始终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也是财权问题的中心。但是保护不是固守,不是统死。而是让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中活起来,扩张其增殖的动力。因此它必须走出政府的襁褓,广交各种所有制的“朋友”,与他们进行资本营运,混合和融合发展,使之有更广阔的发展。发展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直接控股,还是间接控股,都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更有利于非公有制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是整个链条中互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决定》中讲到了四个“有利于”: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4)现代产权理论包含了资本营运的动态过程,即重组、兼并、营销、参股、控股、产权交易、产权监管、市场运作等流转过程。
(5)把产权作为信用的基础。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理论。《决定》认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而要建立信用体系,产权是基础。产权是交易的基础、是商业运作的基础,也是诚实守信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是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基础。“归属清晰”,彻底排除了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个别的“私有化”观点,股份制的“私有化”观点,强调了各种所有制的混合和联合发展,并保护了公有制及非公有制的各自的利益的归属。产权清晰,也就是各自经济利益的清晰,不在所有权问题上争论不休。
4.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创新
《决定》中指出:“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公有制有效的实现形式,《决定》中根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发展的新鲜经验,提出了股份制的新形式,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这种形式以各种所有制参股为特点,即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共同参股形成的股份制形式。混合所有制是参股的形式。从而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中国有资本控股有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两种不同方式。由此出发,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是绝对控股;而其他行业和领域,则是相对控股。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对国有经济实现形式的新观念,也是我国近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出的新鲜经验,是比较成功的。对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新定位,在事实上也就创立了非公有制更加宽松发展的新路子、一视同仁的新政策、同等竞争的新环境。《决定》中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可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的领域,就说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公有制经济发展也进入一个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创造了新环境和新条件。多年来改革的实践已经向人们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公有制经济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充满活力,才能生机勃勃;实现形式越是多样化,公有制经济就越是繁荣发达;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越是单一,就越是会窒息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我们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们与公有制经济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亲如手足的好兄弟,它们之间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联合,成立股份制,驾驭市场,获得双赢,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深厚的推动力量所在。《决定》把这种关系表述得最明确、最清楚不过了。
5.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在《决定》中,发展观被列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之一,充分说明“以人为本”贯穿在《决定》的始终,是一根主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这是无产阶级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基础和根本。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这是根本、是条件、是人性的保证。主要有:一是从理念上、思想上实行人道主义的关怀、人性的关爱、人权的维护;全社会学会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维护人的尊严、人格。人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的地位、作为国家的公民一律平等、享受宪法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力和义务,各行各业的管理上实行人本化的管理,全社会形成了尊重个人价值的新风尚;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人的享受资料与发展资料的扩大与发展、城市困难群体、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设施;三是对文化教育重视和发展、希望工程、春蕾行动、困难学生的补助、重视人们的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建立学习型社会、扩大高校招生、提高学历层次等;四是社会慈善机构的建立和扩大、社会救助机构体制的完善;五是建立健全和完善保障人权和人性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宪法、合同法、婚姻法等,对公民的人权、人性尊重及个人隐私权等都作了规定。现在已经取消超期羁押、改善监狱条件,对犯人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婚姻法的修改、闲散人员的管理条例的修改、户口管理制度的变化,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出国旅游更加放开,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和私有财产权。把个人隐私权、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等列在同等地位,对于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纳入了个人隐私范围,保障其合法权益;六是在进行各项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的建设,营造强调和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七是更加重视文化体育、全民健身运动;八是创造一个稳定舒适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九是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即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6.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新思路
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项基本任务。这种宏观调控已经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指令性计划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重要的是政府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变成了间接经济活动,由直接管理变成间接管理。它运用的是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而不是行政命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对经济总量(供给和需求)、货币发行、产业结构、就业等,为了调控的顺利实施,就需要运用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手段。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经济“过热”、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等难度极大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显著,正确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但是在宏观调控中也还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和矛盾。主要问题是协调和统筹不足,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国外开放等的调控力度不够,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不够健全、投融资体制改革还不够完善等。《决定》中提出了改善宏观调控的几个重要方针和措施:一是进一步健全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二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是:第一,财政政策要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第二,货币政策要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第三,政府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第四,政府要提出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第五,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第六,完善政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第七,改革审批制度,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第八,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这几项改革措施,意义非常重大,有着深远的影响。
标签: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