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特征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主位网络使用的影响:独特效应与互动效应测试_网络行为论文

气质特征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独特效应和交互效应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养论文,青少年论文,效应论文,特效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目前,我国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问题比较严重。PIU指个体因过度使用网络而损害了个体的心理、社会等功能(Beard & Wolf,2001)。青少年PIU的比例相当高(雷雳,2010)。PIU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学业困难、社会功能受损、焦虑抑郁等心理和行为问题(雷雳,2010,2012;Gentile et al.,2011;Tsitsika et al.,2011)。我国10~19岁青少年网民占26.7%,约有1.4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因此,应高度重视青少年PIU问题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从而为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提供理论基础。现有研究对青少年PIU产生原因的探究仍然相当缺乏(雷雳,2010;喻承甫等,2012;Guan & Subrahmanyam,2009)。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个体与环境因素中,气质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PIU具有重要影响。

感觉寻求、意志控制气质特征与青少年PIU相关密切。高感觉寻求个体的风险评价过程不成熟,是青少年PIU的风险因素(Ko,Yen,Yen,Lin,&Yang,2007;Li,Zhang,Li,Zhen,& Wang,2010;Mei et al.,2008)。高意志控制强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有利于个体从负性情感中转移并克服行为冲动,可减少PIU(Dishion & Connell,2006;Li etal.,2010)。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其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养方式通常分为权威教养、专制教养和纵容教养三类(Baum-rind,1971)。权威教养父母给予子女关注和温暖接纳的同时也会掌控子女。专制教养父母给予子女的温暖支持少,但对子女有过高、过严的要求。纵容教养父母缺少对子女的管束,并会放任子女的言论和行为。权威教养对子女的发展有利,但是专制教养和纵容教养对子女的发展不利(Xu,Farver,& Zhang,2009;Zhou et al.,2008)。有研究表明教养方式对青少年PIU有重要影响,权威教养下青少年PIU行为较少,专制教养、纵容教养会使青少年PIU行为增多(Tsitsika et al.,2011;Valcke,Bonte,Wever,& Rots,2010;Wells & Mitchell,2008;Xiuqin et al.,2010;Yen,Ko,Yen,Chang,& Cheng,2009)。

目前,有关气质、教养方式与青少年PIU关系的研究存在三点局限。首先,虽然教养方式和气质特征对青少年PIU都有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没有回答两者对青少年PIU是否存在独特效应。独特效应指多个自变量同时作用于同一因变量时各自的效应是否不等于零(李董平,张卫,李丹黎,王艳辉,甄霜菊,2012;McMahon,Grant,Compas,Thurm,& Ey,2003)。虽然气质特征和教养方式分别是个体和人际层面的因素,但由于基因遗传、教养方式与气质特征的双向作用等原因,教养方式和气质往往倾向于协同共变(李董平等,2012;Zhou et al.,2008)。因此,为了深入揭示教养方式和气质特征对青少年PIU的影响,应在控制对方时探讨各自的独特效应。若气质的独特效应显著而教养方式的独特效应不显著,则表明在没有控制对方情况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PIU的影响可能被气质混淆,反之亦然。若气质特质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PIU的独特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则表明它们与青少年PIU可能存在独特和/或共同的影响机制(Zhou et al.,2008)。因此,厘清气质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PIU是否具有独特效应非常重要,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探讨。

其次,以往研究较多关注气质对青少年PIU的直接效应,但较少检验气质特征间的交互效应对青少年PIU的影响。不同的气质特征间会存在交互作用(Rothbart & Bates,2006),即一种气质特征可能会影响另一种气质特征的作用效果。目前,Rothbart和Bates(2006)的观点较多建构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阐释交互模式:(1)双重保护假设,一种保护因素会增强另一种保护因素的作用;(2)风险缓冲假设,保护因素可以缓冲或削弱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3)双重风险假设,一种风险因素会增强另一种风险因素的作用。感觉寻求是PIU的风险因素,但如果个体意志控制水平较高,根据风险缓冲假设,意志控制可能会缓冲感觉寻求等风险效应,能通过转移注意力和行为控制等方式减少PIU。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检验。

第三,前人研究多从气质特征(个体)或教养方式(环境)方面探讨各自对青少年PIU影响,但较少考察它们是否存在交互效应。生态系统理论(Bron-fenbrenner,1989)认为个体和环境会交互作用影响个体的发展。青少年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Lazuras,Eiser,& Rodafinos,2009)。Rothbart和Bates(2006)指出气质特征与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交互效应。在综合考察个体和环境变量时,教养方式是否会影响气质特征对青少年PIU作用的发挥?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探讨。

诸多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趋于一致(Baum-rind,1991;Buschgens et al.,2010;Hart,Nelson,Robinson,Olsen,& McNeilly-Choque,1998;Winsler,Madigan,& Aquilino,2005)。父亲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关系模式与母亲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关系模式基本相同,比如,父亲专制教养对女生/男生的问题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27,p<.001;b=.27,p<.001),而母亲专制教养对女生/男生的问题行为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12,p<.01;b=.27,p<.001)(Bolkan,Sano,Costa,Acock,& Day,2010)。因此,本研究仅测量母亲教养方式,以此为代表探讨教养方式及其与气质交互作用和青少年PIU的关系。

简言之,本研究主要有3个目的:(1)探讨气质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PIU的独特效应;(2)考察不同气质因素对青少年PIU的交互效应;(3)考察气质与教养方式对青少年PIU的交互效应。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取某地区六所初级中学的1312名学生(平均年龄为13.43岁,SD=1.09)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59人,女生653人,初一453人,初二426人,初三433人。

2.2 工具

2.2.1 青少年气质问卷

感觉寻求。采用叶宝娟,李董平,陈启山和王艳辉(2011)修订的感觉寻求量表。采用1(完全不符合)~6(完全符合)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青少年的感觉寻求特质越强。合成信度能较准确的估计测验的信度(温忠麟,叶宝娟,2011),Delta法是一种较好的估计其置信区间方法(叶宝娟,温忠麟,2011)。本研究问卷的合成信度为.84,95%的置信区间为[.83,.85]。

意志控制。采用叶宝娟,杨强和任皓(2012)修订的意志控制分问卷。共16个项目,从控制激活、注意和抑制控制等方面测量意志控制。采用1(完全不符合)~6(完全符合)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意志控制能力越强。本研究问卷的合成信度为.88,95%的置信区间为[.87,.89]。

2.2.2 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

修订Robinson,Mandelco,Olsen和Hart(2001)的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测量父母亲教养方式。该问卷包含29个项目,其中,权威教养14题;专制教养11题,纵容教养4题,采用1(从不)~5(总是)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越经常使用相应的教养方式。正式研究中,问卷3个维度的合成信度分别为.93,.88,.83,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92,.94],[.87,.89],[.81,.85]。对正式数据(N=1312)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RMSEA=.05,NNFI=.94,CFI=.96,SRMR=.05,模型拟合良好(温忠麟,侯杰泰,Marsh,2004),问卷的结构效度好。

2.2.3 青少年PIU问卷

采用喻承甫等(2012)的PIU问卷,总共10个项目,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效度较好。主要涉及难以控制上网、过度沉迷网络等社会功能受损等。采用1(完全不符合)~6(完全符合)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PIU水平越高。正式研究中,问卷的合成信度为.89,95%的置信区间为[.88,.90]。

所有统计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完成。

3 结果

3.1 变量间相关分析

如表1所示,专制教养、纵容教养、PIU与性别显著正相关,感觉寻求、意志控制和权威教养与性别相关不显著。感觉寻求、纵容教养与年龄显著正相关,意志控制和权威教养与年龄显著负相关,但专制教养和PIU与年龄相关不显著。意志控制和权威教养与青少年PIU显著负相关,两者是青少年PIU的保护因素,即青少年意志控制倾向越强或所受权威教养越多,其PIU越少。感觉寻求、专制教养和纵容教养与青少年PIU显著正相关,它们是青少年PIU的风险因素,即青少年感觉寻求倾向越强或所受专制教养与纵容教养越多,其PIU越多。感觉寻求与意志控制及权威教养负相关,其与专制教养及纵容教养正相关;意志控制与专制教养及纵容教养负相关,其与权威教养正相关。

3.2 回归分析

除性别外,先将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然后分别将感觉寻求、意志控制分别相乘作为气质间交互作用项的分数,将感觉寻求、意志控制与权威教养、专制教养、纵容教养分别相乘,作为交互作用项的分数(温忠麟,侯杰泰,Marsh,2008)。因为性别与PIU相关显著,而年龄与PIU相关不显著,只考虑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所有预测变量方差膨胀因子均不高于1.89,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2所示,第一步将性别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性别能正向预测青少年PIU。第二步将教养方式和气质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感觉寻求、专制教养能正向预测青少年PIU,意志控制能负向预测青少年PIU,而权威教养与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的预测作用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表明感觉寻求、意志控制、专制教养对青少年PIU具有独特效应,而权威教养与纵容教养无独特效应。第三步将交互作用项纳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感觉寻求与意志控制、权威教养、纵容教养的交互效应均达到统计显著水平。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表明,无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

简单斜率检验显示(Dearing & Hamilton,2006),在青少年自身的意志控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其标准分等于-1),感觉寻求能正向预测青少年PIU(β=.15,t=4.59,p<.001),感觉寻求增加1个标准差,PIU增加.15个标准差;在青少年自身的意志控制水平较高情况下(其标准分等于1),感觉寻求对青少年PIU影响不显著(β=.01,t=.28,p>.05),感觉寻求增加1个标准差,PIU仅增加.01个标准差。也就是说,感觉寻求对青少年PIU的影响,随意志控制的增加而降低。

简单斜率检验显示,在父母的权威教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其标准分等于-1),感觉寻求对青少年PIU影响达显著水平(β=.15,t=4.04,p<.001);在父母的权威教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其标准分等于1),感觉寻求对青少年PIU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β=.01,t=.27,p>.05)。也就是说,感觉寻求对青少年PIU的影响,随权威教养的增加而降低。

简单斜率检验显示,在父母的纵容教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其标准分等于-1),感觉寻求对青少年PIU影响未达显著水平(β=.02,t=.55,p>.05);在父母的纵容教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其标准分等于1),感觉寻求对青少年PIU影响达显著水平(β=.14,t=4.10,p<.001)。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感觉寻求对青少年PIU的影响,随纵容教养的增加而增强。

4 讨论

4.1 气质、教养方式和青少年PIU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感觉寻求、意志控制变量上均未达显著差异,考虑到感觉寻求、意志控制对青少年PIU有重要影响,因此,无论男生女生,都应当对其感觉寻求、意志控制特质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也显示,男生在专制教养、纵容教养上显著高于女生,但在权威教养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李董平等,2012)。考虑到专制教养会增加青少年PIU,应尽量减少对男生实行专制教养。研究还显示,男生PIU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喻承甫等,2012),应对男生的PIU问题给予更多的重视。

4.2 气质和教养方式的独特效应

以往研究表明,感觉寻求和意志控制是青少年PIU的重要影响因素(Dishion & Connell,2006;Ko et al.,2007;Li et al.,2010;Mei et al.,2008)。本研究验证了该结论,感觉寻求是青少年PIU的风险因素,而意志控制是青少年PIU的保护因素。感觉寻求会增加青少年PIU,而意志控制会减少青少年PIU。以往研究表明,专制教养不利于孩子发展(Xu et al.,2009;Zhou et al.,2008),本研究发现,专制教养会增加青少年PIU,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Tsitsika et al.,2011;Wells & Mitchell,2008;Xiuqin et al.,2010;Yen et al.,2009)。

更重要的是,多重回归分析表明,意志控制、感觉寻求和专制教养对青多年PIU均有独特效应,均能独立解释青少年PIU的变异,即气质和专制教养的效应具有累加性质。相比之下,权威教养、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独特效应不显著,即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在气质和专制教养之外未解释青少年PIU的额外变异。可能有几种解释(李董平等,2012):(1)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与青少年PIU的关系不显著是否是由于统计功效不足(如样本量不大、测验信度偏低)而不能识别?对心理学研究而言,样本容量为1000已经相当大(叶宝娟,温忠麟,2011;Zhang,Preacher,& Luo,2010),本研究采用了大样本(N=1312),而且信度均达到可接受水平(合成信度95%置信区间的下限均大于.8),尤其重要的是,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与青少年PIU相关显著,仅在控制了意志控制、感觉寻求和专制教养作用后,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青少年PIU的独特效应不显著。所以,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无独特效应不应解释为统计功效偏低。(2)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的效应被气质完全中介,因此,控制了气质后,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的(残余)效应没有达到显著。但是这一解释已经承认了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的作用,只不过此种效应是间接效应而已。(3)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的效应被意志控制和感觉寻求所混淆,即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并不真正影响青少年PIU。本研究不能区分权威教养和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的效应究竟是被中介还是被混淆,需更多的研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4.3 气质特征间交互效应

本研究检验了两大气质(感觉寻求、意志控制)之间有无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意志控制会缓冲感觉寻求的风险作用。相比于感觉寻求水平较低的个体,感觉寻求水平较高的个体会不断寻求新异的、强烈的刺激及体验(Romer & Hennessy,2007),而上网是实现此目的的一种途径,如果个体意志控制水平较高,往往能够有效控制上网时间,或者通过转移注意力和行为控制等方式减少PIU;如果个体意志控制水平较低,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从而PIU行为增多。这提示我们,在探讨气质因素对青少年PIU的影响时,既要考虑单个因素的作用,又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4.4 气质与教养方式交互效应

本研究运用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探讨了气质与教养方式是否交互影响青少年PIU。结果显示,权威教养会减弱感觉寻求这一个体特征的风险效应,而纵容教养会增强感觉寻求这一个体特征的风险效应。感觉寻求水平较高个体在上网寻求刺激和体验时,权威教养的父母能够及时掌控子女行为,如发现子女上网行为过多或对网络可能产生依赖时,会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进而减少其PIU行为;而纵容教养的父母对青少年缺少监管并放任其行为,缺乏对其上网适当管理和引导,使其PIU行为增多。青少年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Lazuras et al.,2009),本研究再次为此提供了实证支持。

4.5 研究意义和研究局限

本研究不仅丰富气质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PIU作用过程的理论模型,而且对青少年PIU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参考价值。

首先,应重视感觉寻求对青少年PIU风险效应和意志控制对青少年PIU的抑制效应。进入青春期,个体的感觉寻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升高(Steinberg et al.,2008),所以,应了解青少年感觉寻求的水平和意志控制的水平,及时识别和筛选出感觉寻求水平高和意志控制水平低的青少年,因感觉寻求具有可塑性(Crawford,Pentz,Chou,Li,& Dwyer,2003),对感觉寻求水平较高青少年应引导其寻求刺激体验的愿望通过合理途径得到满足,对低意志控制青少年应增强其意志控制水平。

其次,教养方式是最具有改善可能和直接家庭干预的变量(邓丽芳,徐慊,郑日昌,2006),鉴于专制教养会增加青少年PIU、权威教养会缓冲感觉寻求的风险效应以及纵容教养会增强感觉寻求的风险效应,因此建议父母应增加权威教养,减少专制教养和纵容教养。一方面,可减少专制教养对青少年PIU的风险效应,另一方面,可改变感觉寻求发挥作用的条件进而改变其作用效果。

第三,低意志控制且高感觉寻求、低权威教养且高感觉寻求、高纵容教养且高感觉寻求的青少年是PIU的高风险群体,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青少年的识别与干预。

本研究也存在某些局限。首先,本研究模型建立在同一时间上,尚无法确切推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今后需采用追踪研究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来验证本文结论。其次,本研究采用一种方法收集数据,今后可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以使研究更完善。最后,本研究未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的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合力”及其与气质交互作用如何影响PIU,这个问题有待今后深入探讨。

5 结论

(1)意志控制、感觉寻求、专制教养对青少年PIU有独特效应,权威教养、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没有独特效应。

(3)气质特征间交互效应显著,意志控制可缓冲感觉寻求的风险效应。

(2)气质与教养方式交互效应显著,权威教养缓冲感觉寻求的风险效应,纵容教养则增强感觉寻求的风险效应。

标签:;  

气质特征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主位网络使用的影响:独特效应与互动效应测试_网络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