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G科研管理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模式论文,科研论文,MPG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MPG学会全称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o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成立于1948年2月26日,是在原KWG学会(即威廉皇家学会)基础上组建的一个公益性实体性科研自治组织。该学会有60多个研究所,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有独立法人地位,有25人先后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当代德国主要的科研机构之一。该学会之所以能够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有社会历史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内部富有成效的科研管理模式。在MPG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从科研管理的角度考察该学会的运作机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健全管理机构
MPG学会是一个科研自治组织,其宗旨是:吸收各方面的杰出科学家,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使他们能够自由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学会工作的中心任务有三:一是筹建研究所,特别是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高校由于各种原因无力开展的科研领域;二是把握科学研究发展动向,特别关注在传统科学边缘地带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三是为志愿献身于科学事业并具有相应才能的学者提供保障。[1]为达到这一目标,学会建立并完善了内部组织管理机构。
会员大会是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会员大会的主要职责是选举产生评议会成员,修改学会章程,审议学会主席的年度工作报告,审批学会的年度工作计划,审查学会科研机构的设置及工作情况。
学会主席是学会的最高领导人,由评议会选举产生,是学会的象征和“法人代表”,对学会的重大问题具有最终决定权。
科学委员会是学会的中心学术机构,由著名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各研究所所长等学会高层人士组成。科委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学会科研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向学会的主要领导提供有关科研发展方面的建议。
评议会是学会中心决策机构。80年代以来,学会评议员人数一般在40-60人之间(包括名誉评议员5-7名)。评议员分别来自联邦政府(2名),州政府(3名),科学界、教育界、议会、舆论界、出版界、企业界、银行界、总工会、夫琅和费学会、外国科技界,以及学会本身的成员(15-20名)。评议会设常务理事会,由联邦政府研究技术部长、联邦政府教育和科学部长、联邦政府科学委员会主席、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主席、夫琅和费学会主席、德国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德国大型研究机构联合会主席等15人组成。从评议会人员的构成来看,政府并不能直接影响学会的科研决策活动。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学会的自治地位,同时也保证了国家和学会在利益关系方面的张力平衡。此外,人员构成的国际化是实现科研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MPG学会的基本单位是研究所。创建研究所是MPG学会及其前身KWG学会之所以获得成功的主要经验,也是该学会不同于其他学会的显著标志。KWG学会在颠峰时期曾拥有40个研究机构,有15位科学家因其卓越的科研成就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MPG学会继承这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目前,学会已发展到拥有生物学-医学科学部、化学-物理学-技术科学部、人文社会科学部等三个学部62个研究所,年活动经费超过了12亿德国马克,工作人员近万名。另外,每年还有大约1200名博士生、2000名客座科学家和外国访问学者在学会各个研究所学习进修。学会还在国外设立了独立或协作研究机构。目前,MPG学会(大型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机构)、夫琅和费学会(应用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型研究机构)在德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确保资金投入
为提高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德国联邦政府和当时的11个州政府于1964年6月4日签定行政协议,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向MPG学会提供财政资助的具体方式——联邦和州政府分别提供50%的经费。同时联邦政府向MPG学会派遣2名国务秘书,州政府派遣3位部长,进驻学会评议会,参加学会管理工作。由于政府的扶持,学会科研经费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确保了学会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学会的科研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科研成就层出不穷。目前,政府资助占学会资金来源的85%以上,是MPG学会高效运行的主要的外部动力。此外学会还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如项目资金、技术转让费、各个基金会的捐赠、会员会费、甚至还能获得洛克非勒基金会和阿登那基金联合会等国际基金组织的捐赠。
学会在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如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实现资金的“专款专用”,确保科研经费的落实;以压缩基建规模方式增强科研投资力度;通过监察提前介入方式调控资金使用情况;设立项目负责人基金,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自主性。
学会用于科研一线的经费投入所占的比率相对较高。目前,学会在资金分配方面的情况大致如下:化学—物理学—技术科学部55~57%;生物学—医学科学部33~35%;人文社会科学部10%。与80年代相比,近年来学会增加了在生物工程学领域的投资力度,经费投入增加了近15个百分点。[2]
高投入是高产出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一流的科研设备、雄厚的科研经费、可观的工资待遇、民主管理与和谐的工作环境,成为学会吸引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重要原因。
完善人事制度
人是一切管理工作的中心。MPG学会注重人事管理,注重第一线力量的投入,科研人员所占比例比较高。据统计,科学家、国内外客座科学家、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在学会中所占比例在50%左右,其余人员也多为研究所附属试验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人员的高素质带来了科研工作的高效率。
为防止年龄老化和知识老化,学会还十分注重与高等院校的联系,采取的具体做法是将研究所设在高校附近,并鼓励科研人员去大学做兼职教授。目前学会80%以上的所长和室主任都在大学兼任着教授职务。此外,学会本身不担任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任务,但每年都有许多博士生来学会研究所做课题。这样学会既可以把握当前科研的最新发展方向,又可以从中选拔人才,为学会的发展补充新生力量。
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来学会工作,从1986年开始,MPG学会为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设立青年科研工作特岗,到2000年将设立200个这样的工作岗位。学会投入专项科研资金,鼓励开设青年科学家群体科研小组,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学会还积极鼓励老资格科研人员开发新的科研领域,鼓励从研究所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领导担任科研课题小组的顾问,以加快青年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提高,并可提高课题小组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一流科学家来学会工作。
学会会员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科学会员”(著名科学家),二是资助会员(企业、银行界等人士),三是协作会员(一般科研人员)。在学会工作的科学家只有获得“科学会员”称号或已届退休年龄的“老资格”科学家才是学会的终身会员。“科学会员”的评定是一件细致的工作,需经过评议会审定。目前学会只有200多位“科学会员”,180位老资格会员。“科学会员”终生享受学会拨发的特殊津贴。学会中科研人员的年流动量比较大,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1%以上,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国内外客座科学家、访问学者和做博士学位课题的人员。国内外客座科学家、访问学者和博士生在学会中的工作时间最长为2年,最短不足1个月,平均长度为7个月。人员的流动体现着“流水不腐”的道理。
由于学会采取鼓励人员流动的政策,学会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学会中著名科学家(科学会员)的平均年龄只有55.4岁,高级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49岁,一般合作研究人员的年龄只有42.3岁,而各级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42岁。这一年龄结构反映了学会科研和管理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活力,同时反映了学会人才流动政策的合理性。
加强内部监察
学会于1970年11月23日通过了《MPG学会内部监察局审查条例》,条例规定的监察范围十分宽广,学会所有部门的所有活动几乎没有不在监察之列。条例的第二款第2条规定,内部监察局长的直接上司是学会秘书长,只有作为学会执行委员会主要领导成员之一的学会秘书长拥有对该局的指示权和委派工作权,除此之外该局独立从事监察工作,不受任何其他方面人员指挥。条例的贯彻实施提高了内部监察局的地位,强化了它的作用。[3]
MPG学会监察局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部监察及早介入,特别是在基建监察方面更是如此。他们认为监察的目的不只是对已成事实或事件提出批评意见,“马后炮”做法最多也只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或教训,而对已成事实本身并无一利。同时“下不为例”的做法给许多人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监察工作同时介入或超前介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2、在各个研究所设立内部监察小组,定期向监察局汇报监察工作,监察局抽查审计,使监察工作精细化;3、监察局工作的重点是资金设备的使用、物资管理和科研成果的登记情况。如物资的使用量与库存量的比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技术人员工作量、消耗资金与科研成果的比率等,作到了监察工作定量化;4、与一般审计机关的工作性质相同,监察局及研究所内部的监察小组都没有直接管理和审批的权利,从而体现了权力之间的制约关系,提高了监察工作的效力。
信任故可靠,监察更重要。MPG学会正是依靠一整套严密的监察办法实现其“依法治会”的。
重视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学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它有助于及时把学会的科研成果介绍到国际上,以尽快获得国际上的承认,同时也有助于把国际上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及时地反馈到学会中来,可见,国际交流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年KWG学会就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在哈伯担任皇家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所长的1912-1933年间,该研究所共有科学家60余人,其中就有30余人分别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占到该研究所科学家总数的50%以上。从1919年8月开始,该研究所定期召开“哈伯学术讨论会”,很快就吸引了全欧洲的科学家,使之演变成了真正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4]这一优良传统在MPG学会建立后得到了延续和发扬光大。
MPG学会开展国际交流有多种形式:
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著名科学家做访问研究,或聘请国际驰名科学家到学会的研究所中任领导,或派遣学会的科研人员到对方研究所作名誉研究员或教授。
二、到对方国家设立合作研究机构。如MPG学会与中科院合作在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创建客座实验室,就是这种合作的典型案例。[5]
三、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举办国际会议。MPG学会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西欧国家。物理学—化学—技术科学部的一些研究所参加了欧洲空间机构(ESA)和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在欧洲非联盟性研究组织中,MPG学会参加了有关电离层的基础研究。MPG学会还是欧洲科学基金会、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等欧洲组织的成员和资助者。据统计,学会每年与世界上50-100个国家的科研组织共同承担着1000-2000项科研项目。国际会议在一般情况下则由相关研究所承办,学会给予资金资助。
四、出版刊物。出版刊物是MPG学会加强国际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前该学会出版的刊物主要有:《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年鉴》(Jahrbuch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收集刊登的主要内容有学会及各个研究所在该年度内取得的科研成就、管理经验、工作汇报、下年度工作计划、经费预算、人员变动情况等;《科学时事通讯》(Science Newsletter)是学会用英文出版的主要刊物之一,刊登研究所的科研信息;《自然科学》(Natur Wissenschaften)是MPG学会与德意志科学家和医生协会、大型研究机构联合会等三个单位合办的一份综合性自然科学杂志,是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期刊之一。刊物已经成为MPG学会与国际间交往的主要阵地与窗口。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科研成果是衡量科研机构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科研方面,MPG学会的成就首先表现在从学会重建至今已有10人次荣获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如若包括原KWG学会时期,该学会共有25人荣获此项科学大奖。获奖人数占到联邦德国诺贝尔奖获奖总人数的50%以上。
MPG学会的科研成就不仅表现在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一个方面,还表现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开发研制新材料新品种等方面。该学会发表科研论文有着辉煌的传统和记录,1912-1933年在哈伯担任皇家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所长期间,该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各级杂志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曾创造了700余篇的记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MPG学会注意到加强应用和开发研究的投资力度。1970年,学会在慕尼黑成立了技术转让中心机构——伽兴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处理学会各个研究所专有技术的登记管理和转让等事宜。80年代以来,学会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学会植物育种研究所科学家通过改变植物基因的方法缩短了某些植物的生长期;金属研究所在陶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果,该研究所发明的由亚硝酸硅制成的转子和由炭化硅制成的燃烧室的热煤气涡轮机,可在高温下长期运行。该项技术的取得受到了德国联邦政府的重视;固体研究所研究出分子辐射——外延生长方法,利用该项技术可以生产出高精度超薄半导体,具有新的电特性;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出一种原子自旋——层析X射线摄谱快速成像仪,可拍摄基本粒子物理动态过程的三维图象和系列照片,还可用于医疗诊断方面。该研究所还研制成功了色素激光器,荣获西门子环奖章以及IBM欧洲分公司的最佳研究奖。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学会还加强了生物工程学领域的科研力量,与80年代相比较,90年代学会在生物工程学领域投入的经费和科研人员分别增加了大约15%和13%以上,近年来,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酶技术、克隆技术等方面。
总之,MPG学会在科研管理方面的经验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如同装备精良的巨轮,国家的扶持为远航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机构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调控。
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MPG学会,自治地位受法律保障,学会的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拥有,也不属于政府,而是属于整个社会所有。这种特殊身份使MPG学会的科研活动有比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会正是依靠建立起来的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实现了学会的自我约束,确保了科研活动的高效率运行。
面向国际办学会。无论是从学会决策层人员构成、从各个研究所科研和管理人员的构成或是从学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层面分析,学会都具有国际性的特点。重视国际交流是学会成为一个成功科研实体的重要经验。
研究所建设是学会工作的核心任务。创建研究所,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科研人员得以专心从事科研,这是MPG学会不同于其他学会的显著标志,也是学会在广泛的科研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条件。
自动调整其发展规模,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发展模式也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之一。一个科研机构不注意控制自身的发展规模,在科研效益好的情况下很容易走上急剧膨胀的道路。不适当控制发展规模,在投资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投资强度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日益减弱;发展规模过大,超过自身的管理能力,凝聚力就会日益降低,导致课题研究分散,低层次重复,缺乏协调,各自为政等不良现象产生。
MPG学会在科研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还有一点,就是既注重理论研究,也注重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追求上,同时重视中试基地的建设,设立科技成果推广机构,拿出市场对路、技术成熟的新科技产品,解决生产实践中提出的重大实际问题,加速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领域的转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出科学技术的多重价值。
MPG学会提供给我们的经验很多。本文所述注重研究所的建设、完善各种管理条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注重理论研究与实用技术研究并重、网罗科技人才等都是MPG学会成功经验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发展祖国科研机构不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