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高考试题能力立意背后的基础知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意论文,基础知识论文,高考试题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特征越来越显著。考试结束后,部分考生也觉得,由于应试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基础知识似乎没有了太大的“用武之地”。这种想法的直接后果可能是,学生会越来越轻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可能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高考试题真的忽视了基础知识吗?其实不然。正像没有“空中楼阁”一样,是不存在脱离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的,哪怕是“吊脚楼”,它也要依附在一定的支撑点上。能力考查背后是大量的具体而细微的基础知识。
本文以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的政治选择题为例,一一还原试题能力考查背后的基础知识或时政背景知识,目的是“正本清源”,纠正少数学生对“能力立意”的误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基础,强调能力”,从而正确对待政治学科的学习。
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
A.5元6元B.10元 12元
C.20元 24元D.8元 16元
基础知识还原:该题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多,主要有:(1)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虽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5)效率与时间成反比。这么多基础知识集中到一道题上,不是“生冷拼盘”,而是有机整合。
备考解题指导:这是近几年高考计算题中难度较低的测试题。考查的核心依然是商品的价值量。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意即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其单位价值量则为原来的一半,在货币币值不变的情况下即为5元。通货膨胀率为20%,即物价上涨20%,则甲商品的单位价格为5+5×20%=6元。试题开头所给的条件“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完全是命题者抛洒的“烟幕弹”,可以置之不理。答案:A。
价值量问题是久经考场、历久弥新的试题“老将”,因为与它相关联的基础知识较多,给了命题者广阔的设计空间。备考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牢牢抓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核心知识,在此基础上延伸和串联其他基础知识。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据此回答25~26题。
25.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①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盈利水平 ②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③提高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出口 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积累基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基础知识还原:(1)国家的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分为积极的和紧缩的两大类。(2)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应该采用相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提高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出口;减少税收,以刺激国内消费等。(4)出口退税主要是指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5)发行国债,是防止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种筹资方式。因为国债是由中央政府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发行国债,有利于弥补国库暂时性资金不足,平衡财政收支,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6)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7)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
备考解题指导:①不属于政府行为,应排除。面对金融危机,要防止经济衰退,各国的普遍做法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②③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据此可以排除④。答案:C。
在政治试题的编制上,命题者常用技法之一就是混淆行为方式与行为主体之间的对应搭配关系。比如,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公民、政党等不同的行为主体,其行为方式和行为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行为方式与行为主体的规范对应关系。
26.在此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短期内应()
①加大营销力度,加速资金回流 ②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 ③扩大生产规模,保证供应充分 ④控制生产成本,改善财务状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基础知识还原:本题要运用的是与企业生产与经营有关的基础知识,内容涉及企业的科技、生产、销售、成本等,基础知识较浅显。
备考解题指导:本题重点不是考查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而是审题的细致性,要求考生牢牢把握“在此背景下”“在短期内”的限定条件。题目所列举的办法都是企业可采用的措施,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做法存在较大风险,而且扩大生产规模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③不妥。作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规划,与题目要求的短期行为不符,故舍去②。①④正是企业短期内应采取的对策。答案:B。
在经济生活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高考试题中,企业也是最重要的用来设问的行为主体之一。关于企业的有关知识,有必要系统整理体系化,“一网打尽”。
27.2007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为254亿美元,2008年跃升至500亿美元,2009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仍达到460亿美元。中国海外并购活跃说明()
A.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效果显著
B.中国海外投资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C.海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D.海外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知识还原:(1)兼并、收购和合并三个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用的方便,现在一般把它们统称为并购。并购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从而影响、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该企业保留或者消灭法人资格。(2)海外并购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指一国企业通过取得另一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份),对其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控制的行为,它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3)“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4)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等。(5)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海外投资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备考解题指导:实际情况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加工贸易,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又成了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因此B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C观点错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材料没有体现D观点。答案:A。
解答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排除错误选项后,应准确解读材料,正确把握材料的内在信息。
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路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基础知识还原:(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4)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备考解题指导:③的观点认为创新就是对以往事物的全面否定,违背了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④的观点错误地夸大了认识的相对性,否定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都是对事物的一种偏激认识,是错误的。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答案:A。
复习备考时,不能孤立地死记硬背主干知识,而应该把它放在知识体系中,理解其存在和运用的知识背景。当命题者试图提高试题难度时,往往就会由主干知识伸展开去,深入到知识体系的细枝末节。所以,不能只抓主干不顾其他。
29.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基础知识还原:(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理论包括科学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备考解题指导:“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其中的“断言”就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C符合题意。A的说法绝对化了,D的观点有迷惑性,但实际上是错误的。答案:C。
本题四个选项迷惑性强,特别是B和C,区分难度大。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子“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仔细推敲,确定答案。解答哲学选择题时,要善于判定和拿捏关键字、词、句,以此为突破口,找准答案。
30.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
①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②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③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 ④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基础知识还原:本题的编制体现了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基础知识跨越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两大模块,主要有:(1)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构成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需要两个构件,一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二是人的需要。(2)事物的属性是客观的,人们利用自然物要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为前提。(3)经济学上的价值增值要靠增加生产或经营环节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实现。
备考解题指导: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这一说法违背了利用自然物要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为前提这一原理,②是错误的。③夸大了观念创新的作用,因为观念创新仅仅只是秋叶和陶罐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所以,本题的解答可使用排除法完成。①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C。
2009年全国卷主观题的最后一问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今年的这一道选择题则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备考学习中,对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横跨经济、哲学、政治常识三大模块的知识范畴应当有所整合准备。
31.在2010年英国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中,保守党以36%的得票率获得近48%的议席,工党以29%的得票率获得近40%的议席,而得票率23%的自民党只获得不到9%的议席,三党都不能单独组阁。这次选举结果表明()
A.选票未能真实反映选民意愿
B.议席分配真实反映了选民意愿
C.英国现行选举已形成对两党制的冲击
D.英国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
基础知识还原:(1)内阁制实际上就是课本上的议会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由于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故亦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2)英国是历史上典型的两党制国家。(3)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政党制度也是可能发生变化的。(4)议会内阁制国家的内阁是由在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的。
备考解题指导:材料没有提供选票是否真实反映选民意愿以及议席分配是否真实反映选民意愿的有效信息,故A、B观点与材料无关,排除A、B。英国的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与现实不符,而且材料也未提供这方面的情况,故D不选。这一选举结果,必将让英国出现政党联盟组阁的局面,使英国传统的两党制的政党制度受到冲击。答案:C。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这一题的解答中显得比较重要,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要善于根据材料信息做出正确判断,而不能置材料于不顾而孤立地分析选项。
32.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人民的尊严”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
①人民的尊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③政府工作重心正逐步转移 ④政府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基础知识还原:(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3)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备考解题指导:凭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本题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正确答案。①③说法错误。答案:D。
在高中政治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应用广泛的基础知识必须牢牢记住,比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等等,它们对经济、政治乃至哲学方面的试题解答都可能带来帮助。
3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内民主是()
①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举措 ④拓宽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基础知识还原:(1)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2)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扩大党内民主以带动人民民主,增进党内和谐以促进社会和谐。(3)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健全民主集中制。(4)党的思想建设是指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5)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基层组织。
备考解题指导:由于混淆了党的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内容,②错误。④说法不妥。本题的①③两个选项来自于教材原文。答案:B。
教材的文字内容主要分为宋体正文和楷体辅助文两大部分。近几年的高考不断地向考生传输了这样的备考信息:教材楷体辅助文部分绝不能轻视。复习备考时,课文应通读熟练。
34.201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充分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树立宗教和谐理念,推广宗教和谐价值。宗教和谐价值的推广是基于()
①宗教团体已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②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③宗教和谐价值可以消除不同宗教教义上的差别 ④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完全消失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基础知识还原:(1)在我国,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2)在我国,宗教组织已经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3)由于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还将长期存在,某些敌对势力还会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活动,因此我国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基本消失但还没有完全消失。
备考解题指导:根据相关基础知识可以判断,①②说法正确,④观点错误。世界上多种宗教并行流传,宗教教义各不相同,③夸大了宗教和谐价值的影响作用。答案:A。
宗教虽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但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些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信教。所以,宗教问题一直是高考考纲的内容之一。因为这个内容主要是选择题的考查范围,作为考生,理解掌握关于宗教的一些基本观点,能识别即可。
35.我国从“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理念出发,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联合国改革,反对恐怖主义、参与地区维和行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同。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①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 ②体现我国外交原则的重大变化 ③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可以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战略盟友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基础知识还原:(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
备考解题指导: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包含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当然符合我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①③观点正确。依据相关的基础知识不难判断出②④说法的错误所在。答案:C。
在政治常识的高考考点中,我国的对外政策始终是一个热点和重点,它既适合编制客观题,也宜于用主观题的方式考查。对这一部分内容,应全面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