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碕石
2016年, “工匠精神”首次写入当年 《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2018年,这一词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被提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20世纪90年代,乘着政策的东风,泛海系在地产行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卢志强开始玩起了金融。这一时期,泛海系不再偏安于半岛,而将触角伸向了北京。
“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 “匠气”,其中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 “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
由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18年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经过自下而上推荐、初选、评委会评选等环节,正式产生10位2018年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们来自国防军工、电子科技、石油钻探、文物修复等多个行业,有焊接火箭发动机的大师和高铁焊接的顶级技师,有被誉为 “世界带电作业第一人”的特高压带电检修工和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有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和垄断的技术工人,有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点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和 “天眼”射电望远镜装配人,有坚守大漠油田的 “土发明家”以及年近90仍坚守一线的文物修复保护专家等。
其中,最年长的是86岁的李云鹤。从23岁的翩翩青年,到84岁的耄耋老者,李云鹤在60余年的时间里,只干了一件事——修复 “伤病缠身”的壁画和塑像。除尘、灌胶、滚压、回贴……60余年,2万多天,伴着重复、简单甚至些许枯燥的日子,风华青年华发渐生,岁月之痕爬满额头,可4000多平方米岌岌可危的精美壁画,经李云鹤之手重焕勃勃生机。
不满30岁的陈行行,已经是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省级选拔赛冠军和一届全国冠军。“比赛是我们技能人员一个快速成长的通道。”比赛不仅让陈行行成长,也让他有幸进入到核武器科技事业中从事高精尖产品的工作。他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人生信条: “投身国防,扎根岗位,技能成就人生,学习创造未来。”
施工支洞洞挖采用手风钻钻孔爆破开挖,2m3装载机装15t自卸车运至洞外弃渣场。主洞采用钻爆法施工,出渣采用自卸汽车由工作面直接运至洞外弃渣场;物料及施工人员由汽车从洞外运至工作面。
这些普通人,在他们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工作专注倾心,对细节追求完美,对技艺不断磨砺。也许没有鲜花和掌声,但这样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品质,让他们身上散发着光芒。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严谨、专注、坚持、敬业、精益求精……如果人人都能将这样的品质在内心沉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