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是再次喊“帮助孩子”的时候了_高考论文

该是再次喊“帮助孩子”的时候了_高考论文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又该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十多年以前,鲁迅在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震撼了中国大地。鲁迅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八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封建礼教已经被推翻,孩子本可以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时代,却又要呐喊“救救孩子”。今天的“救救孩子”不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而是要把他们从“考试地狱”中解救出来,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力下解救出来;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幸福地度日,而是要让他们在眼前就能过幸福的童年。

在今年3月的学会工作会议期间,李吉林副会长含着眼泪说:“现在的孩子是,小学生没有时间玩儿,中学生没有时间睡觉,长此下去怎么办?”上个月开座谈会,许多同志都反映,现在考试竞争越演越烈,择校之风越刮越盛,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大家都感到忧心忡忡。广大教师和家长也都不满意现在这种教育状况,但又觉得无法改变它,而且还要追求它。这是一种理性和情感的悖论,似乎是一个死结,无法解开。

为什么难以解开?是因为这个结不是教育部门自己打上的,而是社会的种种矛盾汇集于此的结果,总体上讲是社会的激烈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从教育内部来讲,也存在着供需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与家长需求形成了矛盾,再加上现在城市中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心切,于是造成了教育的竞争,种种矛盾最后集中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怎么承受得了!具体分析一下,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一部分家长视自己的孩子为天才,总觉得如果不能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就会埋没他的才能。因此,从小就要给他找最好的幼儿园,上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父母对孩子的热爱、期望是无可非议的,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俗话所说:“瘌痢头的儿子自己的香。”事实上,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资质和潜能都有差异。所谓人具有多元智能,而每个人的智能和发展方向、水平是不一样的。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他的特长和优势就能充分地发展。反之,他的优势和特长就会被压抑。但由于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不易捉摸,于是有些父母统而括之,要求孩子面面发展,或者强迫孩子去上“奥校”、“艺校”。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反而有些能力受到抑制,而且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思想品德得不到提高。

二是就业的压力。为了孩子将来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现在就要让孩子苦读书,以便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用人单位的学历主义,又助长了这个压力。原以为高校“扩招”可以缓解升学的压力,没想到“扩招”引起的就业压力反而转移到升学上。家长心痛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上学起早贪黑,但“为了让孩子长大后不受苦,现在还是让他先吃点苦吧”。这也是理性与情感的悖论。

三是高考指挥棒的导向。老师们说,有高考,必定会有应考教育。有一批把关的老师天天在揣摩高考的题目,让学生解题,把学生变成解题的机器。为了通过高考这一关,老师和家长都向学生施加压力。大家都清楚,一次考试定终身是不合情理的,考试也考不出学生的能力来,但又都一致认为,高考不能取消,否则会产生更不公平的现象。这也是一种理性与情感的悖论。

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好学校和薄弱学校差距太大。许多家长不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薄弱学校,怕孩子学坏,缺乏安全感。这些年各地都在改造薄弱学校,但大多只是改善了硬件,“软件”没有相应的改进,特别是师资队伍没有得到改善。为此,家长仍然不放心。再加上升学的压力,择校之风愈演愈烈。就缩小差距来说,重点学校并不乐意,认为自己是培养英才的,大众教育时代不排斥精英,不能把教育拉平。其中也还有另一层内容,即这些学校靠收取择校费来弥补经费的不足。这也是理性与情感的悖论。

五是我国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受科举制度和“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重学历轻能力,读书做官的思想十分严重。我国职业教育不被重视,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有些用人单位也不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教育缺乏分流,造成千军万马都奔独木桥。读书做官的思想在东方国家和地区很流行。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很高,但是升学的压力依然很重。这就是东方儒家文化的消极影响,这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的。中国的家长把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考上什么大学,认为是有关自己面子的问题,因而又多了一重心理压力。

这些问题不是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可以改进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差距。教育的绝对公平是难以做到的,但相对公平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可以调得力的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也可以从重点学校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去任教。为了不降低这些教师的收入,可以保留工资待遇,让其到薄弱学校工作3年;也可以由名校兼并薄弱学校, 以此来改变薄弱学校的形象。为什么名校办民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这些民校或叫分校是由名校领导的,同时有一部分退休教师在那里教书,家长信得过。

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怎么能进行素质教育。为什么重点学校学生的负担反而不太重,固然有生源好、基础好的因素,但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业务能力强,善于教育,善于引导。教师培训除了学历教育、系统进修外,结合教学实际进修见效最快。上海徐汇区教育局采取由教研室的教师组成小组,到学校听课,帮助老师诊断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进修方式对老师的帮助很大。许多地方采取教师发展学校进修的办法,效果也很好。

第三,改革教育评价制度。高考制度必须改革,要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制度。高考可以每年多举行几次,实行分散考和积分制。总之,要给学生较为宽松的环境,具体办法需要认真研讨,反复论证,选点试验,逐步推广。有些人认为我国是人口大国,考生数千万,多次考试很难组织。但是,如果把高考下放给省、市、自治区,人口不就缩小了吗?其实,各地每年都要进行多次模拟考试,组织工作量也是相当大的。

也有人主张取消高考,让高等学校实行宽进严出的办法。但是,人人都想上名牌大学怎么办?还是免不了要进行一场搏斗。这又与我们旧的观念有关。

地方的领导要改变评价学校的标准,绝对不允许用升学指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去年发生“南京高考之痛”,今年又出现山西某县委书记因高考滑坡向市民道歉的事,这些都说明地方官员至今仍然把高考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指标,作为自己的政绩。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素质教育难以推行。

第四,一定要取消入学的附加条件,取消各种加分。目前入学加分的条件五花八门,如“奥赛”成绩、艺术特长、“三好学生”,等等。只有取消各种加分,才能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我为什么去年提出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就是因为选先进是成人的一套做法,不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有的人不理解,以为我不赞成树立榜样。实际上,树立榜样、激励学生有多种方法,不能从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更何况,现在评“三好”中的弊端很多。总之,要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玩的时间,在玩中学习。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最重要,兴趣加勤奋就是成才之道。

第五,需要完善教育立法。首先,要保证教育投入,缩小教育差距;其次,要建立教师准公务员制度。保证教师的合理流动,但不能用市场规律来流动。教育是准公共事业,教师应是准公务员,因此要用公权来约束教师的行为,合理地调动教师。不能像现在这样:要么教师成为学校所有,不能流动;要么就是随行就市,向发达地区、工资高的学校流动,给薄弱学校、落后地区造成更大的困难。

第六,进行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待遇。苏联解体前我到苏联访问,他们技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比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要高。只有这样做,才能吸引青年报考技校。

第七,加强正确教育理念的宣传。现在不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觉得这样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利,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但又觉得无可奈何。为此,要宣传教育新理念,让广大家长认识到改变观念的重要性、有效性。媒体不应该再炒作高考状元之类的话题,要多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新气象。学校、教师要有“吃第一只螃蟹”的精神,勇于改革,通过改革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标签:;  ;  

该是再次喊“帮助孩子”的时候了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