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活动的国际比较与思考_企业合并论文

企业并购活动的国际比较与思考_企业合并论文

企业购并活动的国际比较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时期以来,企业的收购和兼并活动重新成为中外经济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际经济界,掀起了新一轮购并热潮,而且呈现出跨国界、跨行业的新特点,购并比较突出的行业集中在金融、通讯、娱乐等;在中国经济界,一般倾向于把优势企业收购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作为当前“抓大放小,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在证券市场上,也不断传出收购的消息,“收购概念股”在股市中形成新的热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购并作为一种市场活动,同样会受到无情的市场规律的约束,在具体操作和业务运行中,如果违背了市场规律,同样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购并只能说是产权重组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能对其寄予不合实际的期望。购并活动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也决定了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对风险和收益进行全面的权衡,购并的成功会造就新的关于富豪和爆发的神话,购并的失败则有可能导致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公司的倾覆。从国外企业购并活动中折戟沉沙的一些购并实例,以及当前国际金融界兴起的银行购并之风中,可以汲取不少借鉴。如何在购并活动中降低操作成本和社会成本,尤其是在证券市场的收购活动中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失败的购并活动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近期,在世界购并大潮中,日本的一桩合并案引人注目:就在日本著名的东海银行宣布收购大阪信用合作社不久,国际著名的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宣布下调东海银行的信用评级,并认为由于日本的信用社不良资产比率较高,合并的前途未卜。

应该说,标准·普尔的担心并非杞人之忧,在一些甚嚣尘上的所谓著名成功收购案的掩盖下,国际经济界依然存在着大量收购失败带来巨额损失的案例。法国最大的控股集团LAGARDRE一度想大举进军电视行业,在缺乏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持4.3亿法郎的巨资收购了法国电视台 22%的股份,随后,该电视台由于管理不善于1992年停播,使得LAGARDRE集团前后共亏损了40亿法郎。也是法国的BIDERMANN公司,在1990 年以25亿法郎的价格买进了一家名为CLUETT DEABODY的公司,结果反被债务缠身,最后只好把自己再卖给DEVEAUX公司。这样的实例, 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国际经济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同行业兼并的成功率是跨行业兼并的2—3倍;如果是跨行业兼并同时又是跨地区兼并,再加上生产管理由于地理延伸而鞭长莫及,成功率只有1/10。在这个意义上说, 跨国兼并的风险更大,需要更加严密的风险管理。当然,这种调查也有其局限性(如确实有一些跨区域、跨行业的兼并操作得十分成功),但它至少提醒投资者在进行高风险的购并活动时,必须要有详细的风险管理办法以及加强跨区域管理的措施。

二、购并活动中最好的经营策略是明白自己不应该做什么

企业热衷于购并,一般发生在企业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企业面临的投资选择很多,仿佛投向任何一个机会都能够赚取可观的利润,因而企业规模的膨胀十分迅速。不过,对于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来说,仅仅较大的规模还远远不够,有时候还会成为企业高效运转的障碍。这从当前美国银行界对于购并风潮的不同看法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事实上,尽管当前美国银行业的合并呼声甚嚣尘上,对于合并的不同看法在美国银行界依然存在。一般而言,银行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渠道,一种是通过种种方式扩大资本及业务规模,另一种则是专注于几项有市场优势和特长的主要业务。走合并的道路是否就一定比推行专业化要有竞争优势,美国的金融界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美国的花旗银行和摩根银行以精于少数几项金融业务获取利润而著称。花旗银行一直将业务发展重点放在零售银行业务和消费性银行业务方面,从不随意拓展新领域,目前花旗的信用卡已经遍及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从银行经营角度看,按照花旗的实力,同时经营数十种业务都不为过,但是花旗却始终将业务控制在零售业务上。花旗的经营经验表明,对于处于迅猛发展期的企业来说,有时最好的经营策略就是明白自己不应该做什么。显然,这对于当前国际国内企业界的合并热潮,无疑有值得参考和反思的价值。

三、目前国有企业的购并行为容易感染非理性色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如何高效运作可以说一直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一方面,政府对于国有企业不能管得太多太死,否则国有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管得太松,否则这些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就有可能在经营活动中较少考虑国有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状况,同时对于一些高风险的经营活动也敢于冒险一试,如果成功了,就是自己的成绩,如果失败了,国家就要承担其后果。这种状况被最新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称为所谓“内部人控制”,即指企业经理人员在经营决策过程中,较多地考虑包括自己在内的少部分人的利益,而较少地考虑外部出资人的利益。从国有企业的收购兼并活动中,同样可以看出内部人控制的痕迹。尤其是当前各国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都趋于宽松,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

1990年,法国航空集团总裁阿塔理一直梦想控制法国的航空市场,为了实现个人的这一愿望,就以70亿法郎的高昂价格买下了一家私营航空公司UTA, 该公司在法国航空集团所属的法国国内航空公司中拥有的34%的股份,价值16亿法郎,这意味着法国航空公司多付出了40亿法郎。这样的实例在各国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体系中,国有企业占有很大比例,因而收购兼并活动大部分与国有企业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意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以及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好大喜功、盲目扩张而给国家带来损失的问题。前段时间引人注目的“中策现象”,就因外资大面积控股国有企业而引起震动。在一些国有企业的兼并案中,有不少外资企业就是试图以低廉的价格取得具有一定技术和人才优势、土地等生产要素比较便宜的国有企业,以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另外,有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或者是由于上级的指示和干预,或者是由于企业经理人员的个人偏好和一时冲动或者其他方面(如腐败等)的原因,在缺乏必要论证的前提下,盲目收购一些效益比较差的企业,结果,一方面效益好的企业因受拖累而效益下滑,一方面效益不好的企业也没有获得所谓“新生”。应该说,这是当前购并活动中值得重视的一个不良的倾向。

四、企业购并后的调整过程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企业购并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两个企业的重整过程,原来不同的企业要互相磨合、适应,这就需要时间,需要较大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根据欧洲国家的经验,企业股东们一般不喜欢兼并,因为兼并之后一般会经历一个股息降低的过程,而且能否在经过调整后恢复过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企业的购并行为不仅要付出企业内部的成本,还得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主要是失业问题。国际经验表明,企业购并之后一般伴随着大量的裁员,如果这一国家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可应付;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有可能给社会安定造成隐患。如果在政府干预下,企业合并后不能根据效率原则进行裁员,就有可能牺牲原企业的效益和效率。这一点在中国当前的购并中尤其值得重视。

从国际经验看,即使是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合并也会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从美国当前银行业的合并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当前,银行合并使美国银行职员面临就业压力。银行合并后为降低交易成本,首先进行的一般是对组织结构及人员进行调整,这主要包括一些重复机构的撤并、裁员等。1988年以来,仅仅纽约的银行界就已经裁员43000人,占纽约银行职员总数的36%以上。 引人注目的大通与化学银行的合并计划,就包括裁员12000人,关闭100家以上的分行。

从市场发育的角度看,美国当前兴起的银行合并浪潮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一般来说,企业大规模的合并可能会形成局部的变相垄断,美国的银行也不例外。银行的合并会在美国银行界形成几个占主导地位的“超级银行”,降低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从而可能会降低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准。根据美国消费者组织对300家银行的调查, 在过去两年内,美国银行界提高收费的速度是美国通货膨胀率的两倍,而收费最高的正是一些大银行。从服务范围来看,美国的大银行越来越多地依靠银团贷款、抵押贷款等盈利额高的项目赚取利润,对于相对来说比较耗费人力且盈利较低的个人储蓄存款等业务则不断加收手续费;不仅大银行的各项服务收费明显高于小银行和地区性信用社,而且收费范围也随着电脑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这样,消费者就相对处于比较不利的市场地位。

五、证券市场上的购并行为可能成为从事投机和操纵市场的借口

中国证券市场虽然年轻,但是在收购操作上可以说已经有一些经验了。自“宝延”、“万申”风波以及飞乐音响、爱使、兴业房产等被内资收购以来,在证券市场形成了所谓“收购概念股”。当然,“收购概念”的形成,对于活跃市场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就这些收购行为而言,却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总体上看,这些收购行为,比较圆满的成功之作不多,多少留下一些遗憾。回忆一下“万申”风波之后万科抛售申华股份、天极减持小飞乐股份、“辽国发”连续举牌股价反面更加低迷等现象,就不由不令人怀疑一些机构大户在把收购活动作为操作市场和进行投机的一种手段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受到损害的是一些盲目追风的普通投资者而已。

一般说来,最令人担心的是这样一种“收购”动机和“收购”模式:如果一些机构大户连续增持某种股票意图操纵股价,则其收购发生与否将依市场情况而定——当市场高涨时顺水推舟高位抛售,当市场低迷自己被套住时,则被迫宣布收购,且有改组董事会等后续节目;当市场一旦好转,则迅速抛股出逃。在这个过程中机构大户处于主动地位,大多数散户难以明白真相。有鉴于此,国外一些规范的证券市场,对于市场的收购行为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约束,要求收购行为必须充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充分、广泛、公开、公平地发布收购信息。应该说,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股市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标签:;  ;  ;  ;  

企业并购活动的国际比较与思考_企业合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