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逻辑论文,起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四大上,我党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在党的十五大上,中央建议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财富,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创建,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其起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整个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与完善,发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第一的生长点。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不外是为了两大问题。一是推翻旧社会黑暗统治,建立新中国,建立由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的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二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进一步建设好社会主义,怎样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并使中国人民尽快富起来。在他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正如他在莫斯科留学时所说,“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定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注: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P60)他的思想也正是其奋斗经历的反映。 特别是在“站起来”之后怎样“富起来”的问题上,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怎样建设好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思考的很多。早在五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他认为“我们前一个阶段做的事情是干革命”,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起,革命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今后的任务是什么呢?“今后的任务是搞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P32 )这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对待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上的正确态度,也体现了我党的意愿和我党在今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我们党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只可惜这种正确的认识被随之而来的反右倾运动和十年内乱所淹没,中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极左思潮严重地影响了党的生活,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又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受到歪曲的理解,认为和“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资本主义。于是,你要抓生产,那就是“唯生产力论”,你要搞科研,那就是走“白专道路”,“四人帮”还提出所谓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有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为之奋斗的初衷。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发展之中,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它也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样一个客观的物质性的运动,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而且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总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就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言,人们也总是想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物质的与精神的享受。从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开始,就体现着这一极为朴素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P261)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抓住了生产和需要这一对范畴来说明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需要引起生产,生产是为了满足需要。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人类历史活动最初动因,一切人类历史活动的最终目的又不外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类社会正是在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又不断满足,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这样一个往复循环中向前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八大提出的任务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再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初衷看,老一代共产党人与旧的黑暗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推翻反动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当家做主人,而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还要建设好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站起来和富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是有机的统一,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如果我们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却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或者把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建设好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对立起来,把富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误解和歪曲。
建设好社会主义,这是共产党人献身革命的最终目的。要建设好社会主义,面对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误解和歪曲,首先就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哪些本质特征,这是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前提,也是建设好社会主义这一实践活动的首要的认识论问题。只有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建设好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首先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全面而科学的论述,并由此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是社会主义首要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准确地把握这一特征,并以此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一方面科学地指出了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有本质,同时也为生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们提出了在改造社会方面的不同于非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历史课题。“消灭阶级”一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从经济上剥夺剥夺者,改变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是消灭阶级的首要前提,是共产党人第一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 消灭私有制”。 (注:《马恩选集》一卷P265)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恩格斯指出:“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注:《马恩选集》第四卷P170)要消灭阶级差别,首先就要消灭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然而,消灭私有制只是消灭阶级的第一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漫长道路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史命就是进一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为进入无阶级社会开辟道路。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作了精辟的论述,认为社会主义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
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这是进入社会主义首先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然而,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这种制度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也就不存在了。既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不存在了,阶级斗争也就不能再成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共产党人的工作重点就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了剥削阶级,在取得政权后的初期阶段,应当把确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粉碎资产阶级的反抗,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当这个任务大体解决之后,就应当把“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注:《列宁选集》第四卷P370),并认为这是最主要的政治。因此,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已不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我们当然地应当进行工作重心转移。邓小平同志正确分析形势,及时提出关于建设好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并辩证地说明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根本的革命。”(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不仅正确地理解了社会主义这一本质特征,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问题,从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
第二,社会主义另一本质特征是应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他提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运动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作了历史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变化的规律,给我们提供打开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钥匙,这就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严重窒息了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于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将代替旧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在不到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却无法支配这种生产力,它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这说明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生产力必将冲破生产关系的缚束。可以看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就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合乎逻辑地得出的结论。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就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就集中表现在它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建立了与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社会主义消灭阶级差别,消除两极分化,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消灭阶级差别,消除两极分化。因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它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注:《马恩选集》第三卷P312、P12、P355)消灭阶级必须消除“不足”, 而消除“不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这一本质特征,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认为“不发展生产力,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发展生产力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先决条件,而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并“没丢马克思、没丢列宁、没丢毛泽东”(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而生产关系的建立,又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到底是物质的客观过程,因而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首先要从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生产中去寻找。列宁认为阶级、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那时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因而现代社会不平等的重要的根源之一也就是消失,“而这个根源光靠生产资料转为公有财产,光靠剥夺资本家是决不能立刻消除的”(注:《列宁选集》第三卷P253),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根源和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注:《列宁全集》十三卷P223)毛泽东同志也指出评价各阶级政党一切政策是否进步以及进步程度的唯一标准,归根到底是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了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P980)这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即发展生产力是任何一个社会和政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共产党人的历史史命,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邓小平同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刻不容缓,“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综合国力是否增强,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他通过回顾和分析建国以来的历史事实,认为建国后的前八年是做得很好,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里,工作做得不好,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来说,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对外闭关自守,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二十多年来,工作重心一直没有认真转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制定的政策中有不少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导致不但不能发展生产力,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显然有背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因此,他提出必须纠正过去“左”的错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认为目前“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提出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一问题也是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第三,社会主义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命题,消除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混乱,明确了社会主义也是与富联系在一起的大是大非问题。
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生产力的增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注:《马恩选集》第三卷P312、P12、P355 )到按需分配社会财富。这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所向往的理想之一。
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源于16世纪——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这个时期是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到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剥削最为严重的时期。在14—15世纪,当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资本主义萌芽时,这种嫩弱的资本主义发展带有比较温和、文明的特色。随着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加紧进行,特别是英国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就表现极为残暴,充满血腥。海上抢劫,农村圈地,殖民掠夺,黑奴交易和对雇佣奴隶赤裸裸的压榨。一个被称道为“理性的体现”,将给人们带来福音的社会制度,竟显得如此狰狞。经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产业革命的全面展开,到十九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远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打下的残暴烙印。资本家追求商业利润残酷剥削工人劳动,工人工作时间长,劳动环境差,工资水平低,生活无保障。面对这种现状,一些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对现实社会制度进行抨击,并提出他们的社会理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致力于对制度的评析,在他们心目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谬误”,是“人世间的祸害”,是使社会贫困的根源,应尽快加以废除,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莫尔首创乌托邦制度,康帕内拉建构太阳城制度,维拉斯设计塞瓦兰制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则分别推出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和公社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设计,闪现着某些天才的火花。其中社会财富丰裕,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较高的生活消费水平,社会产品可以根据需要来分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欧文的《合作社》里所设想的人人都可以很随意的从“公共仓库”得到自己所需的东西,就是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问题是这样一些集中反映那个时代人类愿望和追求的社会理想,虽然很美好,但对新的社会制度怎样去取代旧的社会制度,依靠什么力量采取什么手段去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还只是停留在美好愿望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争取解放的根本道路,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好的思想,指出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物质财富也随之不断丰裕。一旦生产力的增长而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主义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注:《马恩选集》第三卷P312、P12、P355)反过来说, 要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必须首先创造社会财富,使“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才能根据需要从社会那里取得所需的社会财富。列宁认为阶级消亡乃至国家消亡,取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速度”,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美好理想,最终要依靠社会财富的极大丰裕。这些都说明了社会主义并不是和“贫穷”联系在一起,而和“财富”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就是要充分创造财富,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这一本质,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的命题,批判了“四人邦”的“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不是“穷”,而是“富”。认为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总比资本主义优越,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应该比资本主义还要快些。他说“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
第四,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人的真正解放又依赖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因此,邓小平认为建设社会主义要在认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不同水平上的不同历史阶段,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每一个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创造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进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又促使着人从自然界及其人类社会中获得某些自由,把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然而这种解放是一个过程,随着人类历史的每一重大进步,人们都只能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争得一定自由,只能是或多或少地向人类的彻底解放靠近。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进步,冲破了奴隶制的人身依附关系,对奴隶来说,在当时历史可能达到的限度内,毕竟是一次解放。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是在私有制范围内最大的历史进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在自然力面前获得更大的自由,也加速了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的进程。然而,当生产力不能达到极大发展,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还不能达到极大丰富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注:《列宁全集》四十二卷P368)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丰富了, 以致于“谋事在人, 成事也在人”(注:《马恩选集》第三卷P312、P12、P355)的时候, 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273)。人类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作是人的真正解放的手段,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历史阶段中,首要的任务仍是发展生产力,以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按需分配。因此,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但是,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因此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将形成不同的历史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探讨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怎样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首次提出了完整的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学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科学论断。“初级阶段”理论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准确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贡献,最为重要的是初级阶段理论将成为我党今后一个历史阶段行动的指南,成为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总之,社会主义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建设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消灭阶级的目的。社会主义是和富裕联系在一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极大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社会主义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将分成不等的历史阶段。这些都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邓小平理论最基础的理论框架,成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生长点,而这样一些基本的理论,又都是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因此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的最初的理论生长点。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