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新一轮论文,创新能力论文,工业论文,重点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九十年代开始,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实施“三、二、一”发展方针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工业以发展六大支柱行业(产业)为重点,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1996年底,六大支柱行业在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超过了50%,而且其经济效益优于其他工业行业。但是,近两年由于国内工业结构的趋同化,六大工业支柱行业面临的国内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又使国际同类产品的竞争国内化。六大工业支柱行业的增长速度趋缓,从客观上讲,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国内竞争压力的加大,买方市场的形成,造成市场占有率的相对下降;从主观上讲,六大工业支柱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
上海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中,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站及机电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子及电器制造业大部分企业是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管理、技术、设备和产品来建立起生产能力的。借助于外国制造商的力量,我们生产出一批在国内市场比较先进的产品,抢先占领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建立生产线的同时,我们未能建立起相应的研究开发机构,以形成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反,从全社会来看,由于资金、人才、研究开发条件等原因,我们原有的研究开发机构还有所削弱。这样,当国内其它省市也以类似的方式引进国外的技术,进入同类产品的生产领域之后,在其要素成本低于上海的情况下,他们产品的竞争能力优于上海的产品,上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被迫下降,在有些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如家用电子和电器产品),则几乎完全处于劣势。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使我们的产品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能在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少专家学者考察了美国的经济,发现美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与美国从八十年代开始的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的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美国政府认为,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竞争中,技术实力决定着竞争实力和业绩,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决定了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美国政府从技术政策上对发展高新技术给予明确的支持,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还制定了政府和企业合作,企业与企业合作,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相互转化的政策,使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很多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少有的持续增长。
反观这几年曾经以经济高速增长让世界注目的东南亚,去年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这场危机,很多专家都从金融监管等方面分析问题,较少从这些国家工业结构上分析问题。诚然,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主要由于金融的监管,经济的泡沫成分较高等原因引起。但是,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国外资金与技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来实现,而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随着投入强度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高速增长就很难维持,经济效益就势必下降。工业经济不稳定,势必对金融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从上述两个例子来看,上海的工业要在今后国际竞争日益国内化,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研究开发能力的提高,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重视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由政府、企业及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研究的层面,我国科学研究的实力不菲,研究院所力量很强,在一些尖端科学的领域中也有不少的成就。但是,这些研究机构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不少差距。上海也有不少知名的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研究机构对上海的科学技术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这些研究机构中的一大批科技力量直接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起了较好的作用,今后还应该继续促进这些科研力量为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稳住一头”的科研力量的指导,使这些科研力量能更好地为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技术研究作贡献,提高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这部分的科研在短时期内可能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却为今后的技术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个层面是一大批共性技术的应用开发。这些技术的应用开发,可以对工业生产的技术更新、生产设备的改进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均产生极大的作用。美国政府十分重视这类开发机构的工作,鼓励企业与政府以合作的方法进行研究开发。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在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在集成电路生产的材料、设备和产品方面赶上美国。美国IBM 公司等十一家大公司发起,并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这个机构由政府和企业各投资一半,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也由政府和企业各出一半,与集成电路生产相关的企业,如材料供应商、试剂等辅料的供应商、电器设备供应商以及电路表片与封装的生产商等约100多家均参加该研究开发中心的工作, 共同进行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开发。到九十年代初期,又使美国的集成电路在产品、材料和设备方面超过了日本。据了解,去年日本政府和国内一些大的集成电路企业,一起采用类似模式组织进行研究开发,企望再次超过美国。
这个层面的开发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意义较大,企业只要在共性技术开发基础上,结合各自不同的产品进行再开发,就可以获得好的效果。这样做解决了单个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而各个企业在共同开发中获得的技术并不针对某一具体产品,不存在互相竞争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有利于这种模式的实施,但是长期以来,条条与块块,部门与部门存在着形形式式的“围墙”,使合作很难实现。希望在今后的改革中,这样的合作能够在较多领域内实现,以加快我们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三个层面是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开发能力,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竞争压力,企业的产品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有没有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不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机制,没有更新技术的能力,没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削弱,最终会被挤出市场,遭到淘汰。因此,这些年来,不少企业的领导人已经注意到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转换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创新能力的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谁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谁就能够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上海从八十年代初起,在一些重大工业产品的生产方面,通过利用外资,既引进了国外资金,又借助于外商的力量实现了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更新,占了市场的先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海汽车公司和德国大众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引进了整车组装生产线,同时,又有一批企业与其他外商建立了不少零部件生产企业,使大部分零部件生产国产化,在国内率先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取得了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新车型的开发仍依赖外商。在我们没有加入WTO,并对轿车工业实行一定范围保护的情况下, 企业的效益还不错,一旦我们加入WTO,一旦保护取消, 我们还不具备自主的创新能力。那么,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困难。现在,市政府和企业都已看到潜在的危险,下决心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力量,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六大工业支柱产业中的重点企业都已注意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问题,并且都在着手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机制。
去年,市委提出上海的工业要“面向新世纪,建立新高地,再创新辉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立上海工业的新高地,不仅仅是上几个重大项目,形成一些新的生产能力,而是必须在提高我们工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上海的工业只有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占领一批重要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工业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技术创新能力,工业新高地才能形成,新的辉煌才能实现。因此,新一轮的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是努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作为上海工业支柱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整个工业的技术实力。
标签:工业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