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四个转变”思想 实现“一优两高”战略
薛生海,娄仲俊
(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宁810008)
摘 要: 新时代为了破解青海“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省委、省政府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优两高”的重大战略。实现“一优两高”的重大战略目标,就必须找准“四个转变”的实现路径,最关键是要全面深入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四个转变”的思想内涵。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四个转变”的思想内涵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期说明“四个转变”是实现“一优两高”重大战略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 四个转变;一优两高;思想内涵;生态大省
新时代为了破解青海“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省委、省政府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于2018年7月在省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了“一优两高”的重大战略,即“立足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一优两高”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青海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四个转变”新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一优两高”的重大战略目标,就必须找准青海加快“四个转变”的实现路径,最关键是要全面深入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四个转变”的思想内涵。
一、“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思想是实现“一优两高”的坚实基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1]青海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国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立足青海省情实际,对青海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根据这一指示,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个转变”新思路。十九大召开后,青海省委、省政府根据新时代新形势新特点、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优先”为根基的“一优两高”的战略思想。“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实践路径,关键是进一步深化“生态大省、生态强省”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是要认清青海资源大省的战略地位。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及黑河的发源地,被赋予“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美誉。青海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占青藏高原水资源总量1 100亿立方米的57.2%。青海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8条。青海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大小河流有180多条,并且这些河流基本上都为水力发电提供了便利条件。青海的草场面积多达3 345万公顷,林地面积有217万公顷。青海最丰富的资源是矿产资源,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当中,有54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居全国同类储量的前十位;有23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的前三位;有9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首位。[2]柴达木盆地的盐湖钾肥资源,占我国国产钾肥产量的98%。
青海新能源资源的优势也比较明显。青海是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青海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按“中国风能区划标准”,青海省属于“风能较丰富区”。全省90%以上的地区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全年可利用风能时间在3 000小时以上,年平均可用风能密度在60~100瓦/平方米以上。[3]
因此,青海是一个资源富省,必须认清青海在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中的突出资源和后发优势,青海资源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二是要认清青海在全国生态格局中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
青藏高原有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生态类型,为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青海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区,被称为“江河之源、万山之宗”。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4]因此,青海的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有学者专门对青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进行测算研究,青海生态价值量为1.3万亿元/年。[5]仅三江源区生态资源存量价值就达14万亿元。[6]因此,“今天的青海,生态地位无可替代,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在全国生态格局中的影响大、贡献大、责任大、价值大。”[7]
三是要把握生态保护发展大趋势和大战略。
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的深化,青海在全国生态格局中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地位日益突出。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乃至对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青海的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在全国战略中资源接续地的功能地位愈发突出。青海是资源富省,青海的水资源、草场资源、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资源更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青海将成为中国联结南亚、中亚、西亚和蒙古国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青海省将由过去的国内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大动脉的末端,变成一头联结国内各省市、一头联结丝绸之路经济带诸国的交通枢纽;东中部地区将利用青海这一便捷通道,开展与南亚、中亚、西亚各国的经贸合作,使青海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投资和更优惠的政策;随着中国进一步向西开放,带动南亚、西亚国家和地区的开发,青海省将成为面向南亚、西亚的重要辐射中心。[13]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承东启西纽带支点的功能地位也将更加突出。
通过质疑探究,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领悟定理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的能力,完善认知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求异创新的精神,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终极价值.
四是要打造生态产业。
所谓生产资料,就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所谓生态资源,就是指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一切被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生产资料就是生产手段,生态资源就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可依赖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土地、草场、森林等是青海农牧民赖以生产生活的全部物质条件。因此,农牧民谋发展必须从土地、草场、森林等方面谋出路,这是由青海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从农牧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中必须要认清客观事实,农牧民要谋发展、谋出路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发展生态才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五是要向生态强省迈进。
生态大省的建立是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这一经济发展目标的第一步,青海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强省。要向生态强省迈进必须实现“四强”目标:一是生态文明意识强;二是生态治理能力强;三是生态服务功能强;四是生态经济实力强。“四强”不仅是生态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也是生态强省建成的考量标准和主要依据。总之,深化“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思想,就是要明确定位青海生态保护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准确制定“优先发展生态”战略的具体路径,为实现“一优两高”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思想是实现“一优两高”战略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繁荣发展,关乎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安身立命、幸福生活。”[9]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汇聚的西部省份,民族团结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这是省情之要,核心是凝心聚力。”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战略目标。因此,民族团结大省的建设是实现“一优两高”战略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一是要认清青海的多民族既是特色,又是优势。
在2014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10]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西部大省。到2016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83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7.71%。民族地区面积占青海总面积的98%。在56个民族中有54个民族生活在青海,其中汉、藏、回、蒙古、撒拉、土等六个民族为青海的世居民族,藏族文化、回族文化、撒拉族文化和土族文化具有很厚重的底蕴,并在这里异彩纷呈。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体的民间信仰格局。经过长期的发展,青海各民族共同创造了青海独特的经济生活,共同创造了青海灿烂的人文文化,共同保护了青海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共同维护了青海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局面。青海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等都已经成为青海亮丽的名片,也已经成为今天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质疑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启发为手段,以知识为载体,以思维为灵魂,以质疑为特征,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解决疑惑、体会成功喜悦为目的开展课堂教学[2].而教学中的质疑是指学生依据事实和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或对某一既定结论重新思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度实施,青海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末梢走到了前沿,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是青海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省委、省政府立足青海实际,在“加快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青海长期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战略,青海的发展才能提质增效;只有融入国家发展高水平、高要求、高标准的战略轨道,青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因此,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是实现“一优两高”的动力源泉。
四是要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建设目标。
谷振诣、刘壮虎认为:“令人担忧的不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是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0]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势必要建立专职合理的教研体系,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培训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关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能力,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历史上青海各民族交错杂居,族际之间的征战往来、经贸交流、生产生活联系以及联姻通婚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使青海的六个世居民族在青海这片热土上休戚与共、水乳交融、和衷共济,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生共存的命运共同体。每个民族要想实现自身的利益,就必须加强民族团结,保证青海社会的稳定,只有青海各民族更加紧密团结,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和谐相处,荣辱与共,才能实现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各民族都认识到,今天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青海各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社会稳、经济兴、民族才能强。青海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每个民族都肩负着共同使命,承担着青海发展的共同责任。
三是要明确民族团结先进区的建设任务。
康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电视技术和消费产品进入了中国市场。自此,康宁深耕中国市场近四十载,见证并推动了国内光通信、显示科技、生命科学器皿、汽车和移动消费电子产品五大市场的迅猛发展。康宁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及产业升级的时代契机,在中国大陆地区投资已超过40亿美元,建立了18个业务运营公司和工厂,以及一座康宁中国研发中心,拥有近5000名员工。凭借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在研发上的不断投入,康宁始终与时俱进,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开发出改变人类生活的创新产品。
民族团结进步对维护青海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把它作为关乎全局的大事来抓。早在2003年,青海就提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过10年的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1月,在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努力把全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同年6月召开的省委第十二届四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两步走”的奋斗目标。目前,第一步“强基础”的奋斗目标已经全面实现,现在已经步入第二步实现“创先进”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民族团结先进区建设,必须明确建设的任务,这就要求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范围要更大、领域要更广、层次要更深,只有完成这一任务,才能实现“创先进”的第二步奋斗目标。
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所谓的命运共同体,就是指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
以上研究或以生态语言学为视角研究英语教改,但仅探讨本科或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或以行业英语为基点,试图优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却缺乏相关的系统性研究。笔者尝试研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系统性优化对策,即将EOP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以生态语言学为指导,探讨融入EOP后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生态再平衡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英语教学和职业岗位、英语知识与行业知识、英语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
青海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弘扬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把各族群众广泛凝聚在党的周围,努力打造人心凝聚、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这一内容明确回答了“青海要建设什么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怎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关键问题。
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建设,巩固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是基础,主要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快经济发展是青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关键,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人心凝聚、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是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建设的五个目标,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建设的攻坚方向。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1]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目标。因此,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思想,找准和加快民族团结大省转变的实现路径,才能最终实现“一优两高”战略目标。
殊不知,灵云禅师见桃花前,已踏踏实实修炼了三十年;张旭看到挑夫过路时,书法几已炉火纯青。见桃花,遇挑夫,都只是引线。厚积薄发,真正的门道还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与修炼中。
三、“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思想是实现“一优两高”战略的强大动力
二是要建立和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一是要把青海放在全国的大局中去谋划。
过去对青海发展的谋划,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怎么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放在了省内资源、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指标、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很少把青海放到全国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发展。看不到发展大势,找不准自己定位,发挥不了自己的优势,更抓不住机会,青海因此发展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国内经济贸易更趋开放,针对这一发展大势,党和国家提出了许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这些都给各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与国家战略结合得紧密,什么时候我们的发展优势就得以充分体现。只有把青海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谋划,才能找到优势、找准方向,扬长避短、借势发展。”[12]
二是要紧扣青海的“三大”优势,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方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大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这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谁不把握这个大势,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青海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指出,“生态保护是大趋势、大战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要持续加大投入,当好生态守护神,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青海与中亚、西亚、南亚各国,青海与中央、与兄弟省份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对外开放、经济合作、互联互通、旅游、服务业、招商引资等工作登上新台阶,青海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青海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融入国家战略,青海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发挥在全国生态格局中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在全国战略中资源接续地的功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承东启西纽带支点功能这三大优势,找到适合青海发展的契合点,才能引得主动,才能得到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要紧扣强化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国家战略资源接续地功能、承东启西纽带支点功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对口援青、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战略,绝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被边缘化。”[14]因此,只有“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青海的发展才能提质增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目标。
四、“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思想是实现“一优两高”战略的根本途径
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青海省委、省政府根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提出了“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突出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目标任务。青海是生态大省,最大的责任是保护生态。因此,青海要依靠生态发展,依靠生态提质增效,生态保护就是青海农牧民最大的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全面提升青海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才能使青海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加快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这是富民之计,核心是‘三农’转型发展。”[15]这是实现“一优两高”战略的根本途径,关键要深化“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思想。
保护装置的精度自动校准或校验。整机测试成功后,测试控制中心控制高精度源根据要求输出模拟量,同时启动精度校准模块进行校准或校验。精度校准模块通过IEC103或IEC61850规约实时读取装置的采样值并进行分析,如达到预期要求,则控制打印机打印精度校准二维码;否则提示测试工程师进行处理。
35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linical medicine: application and thinking
生态是青海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潜力,生态是青海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生态还是青海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生态产业是青海发展的出路,也是青海发展最主要的手段和途径。只有打造更多更好的生态产业,青海才能建成生态大省。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产业的打造是生态大省建成的主要标志。“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放下经济总量小的包袱,把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起来,把高原生态农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生态产业打造起来,打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两张牌,把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消费模式建立起来,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使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大省。”[8]
一是要认清土地、草场、林木,既是农牧业的生产资料,又是生态资源。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的关系。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是生活在青海地区每一个人的最大责任。青海既是民族地区,又是贫困地区,青海需要加快发展,青海的农牧民怎么能过上好日子,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发展可能会触抵保护红线,保护又会使发展受限。因此,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的关系,才是从农牧民单一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中的关键环节,处理好了这一关系,才能加快青海发展,才能增加农牧民收入,才能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是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科学发展优势产业。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推动青海经济加快发展之根本手段,也是提升青海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动力所在。青海要在全国生态格局中谋发展,要融入全国战略中谋出路,必须发挥青海的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乡村振兴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手段,实现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科学合理地发展农牧业优势产业,积极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
to crash in Russia,killing all 71 people on board,investigatorssay.
四是要走出一条生态得到保护、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共赢之路。
甲状腺位于猪的喉头后方气管下面,呈棕红色,如大枣状,通过屠宰加工有时留在脖头肉上。甲状腺含有激素,烧煮也不会被破坏,人误食后可引起中毒性疾患,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头痛、胸闷、肌肉关节痛、心跳加快、出汗多等。按照规定,肉品必须去除有害腺体后才能上市销售。
该地区为黄土覆盖的干旱丘陵状地貌,海拔600~800 m,相对高差不超过200 m。基底由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组成,顶部覆盖着厚厚的疏松的砂砾石和黄土,形成垅岗状丘陵。平坦区多被利用。斜坡南侧为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位于山前以北至312国道以南,冲洪积扇发育,地形坡降为1%~3%,多为戈壁荒地,其次为耕地,一般海拔450~600 m。公园南侧陡坎为地貌图边界线。
创客是坚守创新、坚持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群人,是把兴趣与爱好努力变成现实的人,是社会迎来新一轮的“科技社会化”浪潮,是一场快速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运动。创客空间的普及发展,使分布式、数字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电脑网络制造方式取代传统的工厂加工制作方式。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应该培养更多的创客,打造“创客校园”。
青海是生态大省,保护环境是最大的责任。青海又是多民族穷省,改善民生,让各族人民过上有保障、有质量的好日子是我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青海地处高寒,生态脆弱,农牧民思想比较保守,很难从已经形成的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的生产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提质增效遇到了瓶颈。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稳定、发展、保护、生产等面临着严峻挑战,青海怎么走?走什么样的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认识总结,青海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青海发展的全新之路,即“走出一条农牧区生态得到保护、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共赢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青海各族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青海各族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就必须加快“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实现。
“四个转变”思想的四大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密切联系,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是青海的立省之本,其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放下了过去仅追求经济发展的单一目标,转而从长远着手,抓住了青海发展的优势和重点,体现了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四个转变”的物质基础。“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是青海的省情之要,其核心是凝心聚力;它抓住了青海发展的关键动力,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是实现“四个转变”的重要保障。“加快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是青海的强省之策,其核心是提高站位;它创新了发展思想,要求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乘势而进,体现了解放思想、主动作为的进取精神,是实现“四个转变”的必要条件。“加快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是青海的富民之计,其核心是“三农”转型发展;它突破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使青海各族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规律、顺应自然、善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四个转变的重要内容,也“四个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献 [14]对输电线路覆冰做了长时间的现场实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由于其数据没有针对超短期预测,因此,可以根据其数据结果来设计超短期仿真数据模型。
推进“四个转变”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稳定为目标定位,以全局为主要抓手,以民生为核心内容。必须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展模式、领导能力、基本素质等方面实现大转变、大提升,变中求进、开拓未来,以此推动“一优两高”战略的实现。
“四个转变”的实现是“一优两高”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一优两高”是实现“四个转变”的总目标和总归宿。只有深入“四个转变”的思想,才能找准“四个转变”的实现路径,才能实现“一优两高”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7][8][10][12]情系高原百姓心系青海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纪实[N].青海日报,2016-8-25(2).
[2]赵治中.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
[3]苏争鸣.抓住西部大开发契机,坚持能源可持续发展——青海省能源发展调研报告[EB/OL].网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207/34805949.htm
[4]2013年形势与政策.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EB/OL].互联网文档资源,网址:https://wenku.baidu.com/view/cc32d151336c1eb91a375d51.html
[5]李勇,刘亚州.青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5):1-10.
[6]张西明等主编.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蓝皮书(2016)[M].三江源区生态资产核算与价值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78-100.
[7][8][12][14][15]王国生.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而奋斗[N].青海日报,2017-6-5(2)。
[9][1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民族出版社,2015:94-95;22-24.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284-285.
[12]陈文烈,姚丹凤.“四个转变”:青海发展逻辑的脉络与展开[J].青海民族研究,2017,(02):200-203.
Deepening the"Four Transformations"is the key to realizing the"One Excellent and Two High"strategy
XUE Sheng-hai,LOU Zhong-jun
(College of Marxism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what kind of development and how to achieve development"in Qinghai in the new era,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stood at the height of the long-term and overall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a major strategy of"one excellent and two high".To achieve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goal of"one excellent,two high",we must find the way to realize the"four transformation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four transformations".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four transformations"and its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are comprehensively combed.
Key words: Four Transformations;One Excellent and Two High;thought connotation;ecological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 D6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02-(2019)02-0040-06
收稿日期: 2019-01-07
基金项目: 青海省教育厅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四个转变’路径研究”(QHJGW-201801);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研究”(Qsd18szh04)
作者简介:
薛生海(1969-),男,藏族,青海兴海县人,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与民族理论政策。
娄仲俊(1971-),女,藏族,青海共和县人,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邓 凌)
标签:四个转变论文; 一优两高论文; 思想内涵论文; 生态大省论文;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