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战略: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人民和黄河后代的长期警示_可持续发展论文

“跨世纪战略: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人民和黄河后代的长期警示_可持续发展论文

《跨世纪国略:可持续发展》———声向炎黄子孙长鸣的警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炎黄子孙论文,警钟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人类即将跨入下一世纪门槛的时候,青年学者周毅博士的专著《跨世纪国略:可持续发展》,由安微科技出版社出版。

水有源,树有根。周毅博士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60年代初是当时刘少奇任名誉校长、吴玉章任校长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从师于孙冶方、宋涛以及苏联专家等一批政治经济学元老;姐姐大学三年级就被推荐到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创办的首届社会学研究生班深造,毕业后安排在当时王震任校长的中央党校工作,不久即赴美国留学。长期从事政治与人事工作的母亲省吃俭用,订阅多种杂志和购买大量书籍,不断丰富祖传的万册藏书。得到这种独厚的浓郁文化氛围的家教,使周毅从小自觉不自觉地汲取人类知识甘露,不断丰富精神营养。长期的读书生活,使他的思想日趋成熟,培育了他勤于思考、深入观察、善始善终的习惯。周毅考上一个大学就读,每学完一个专业,都要写出论文和专著,这似乎已成为他的惯例。除了文学作品外,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他曾著述《人类心理概况》、《跨世纪的新女性》、《困惑与超越》、《跨世纪的梦》、《脱壳—走向新岸》、《思想教育史纲》、《教艺十论》、《社会主义经济新思维》、《跨世纪国略:可持续发展》、《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走向富饶—治贫治本新思路》、《中国经济社会的困惑》、《跨世纪的精神之鼎》等十余部精品,并在海内外学刊上发表百余篇论文,科研成果至今已逾800万言。已获文学、 法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史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处在亚太地区并具有12亿人口的中国经过近20年卓有成效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面临着经济体制加速转轨和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这是一场极其复杂、丰富、深刻、艰苦卓绝的革命。因为这不仅是单一的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过程,而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三位一体、和谐进步的巨大社会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推进、整体发展过程。况且这场变革是在一个人口众多、一穷二白,又经历了“十年动乱”的起点上进行的,是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可参照的发展目标和经验的情况下摸着石头探索的。这亟需理论的百花吐艳,认识的百家争鸣。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周毅博士懂得:知识分子的成长、成熟和走向成功大凡有两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将师长、家长、学长所传授的知识和读书所得及其一切间接、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第二大突破是将积累的这些知识、学问和经验结合时代需要变成社会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转化为商品,还原给人民,实现其社会价值。

周毅博士历经数年撰写的专著《跨世纪国略:可持续发展》,试图对人口科学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在从事实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经验性材料,重新审视人类发展历程,深入探讨已在西方兴起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论;并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指标、目标及其与科教兴国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战略的关系作一科学描述。中国面临双重难题: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国民经济和社会指标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贫困区域,至今仍有5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周毅博士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透过贫困现象,分析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实质,剖析“市场萎缩”与“效益外溢”(人才、资金、资源外溢)的“原”字号—原粮、原棉、原木、原油、原煤、原材料等以基础资源为主的省市发展的“瓶颈”效应。西学中用,参照西方反贫困理论和以埃治理荒漠经验,从梯度向点轴开发,拟从计划与市场融合,把握好平等效率的度,社会与政府行为同步,产业与区域调控交叉,治贫与治愚结合等十方面思考反贫困战略。

如何建构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文明?如何促进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重铸精神文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某些倾向;另一方面在完善市场经济新秩序中丰富精神文明,进而建树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战略主导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教、生态、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这是迄今为止仍然深深困扰现代文明进程的严峻挑战。目前在生产力、文化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现实条件下,由于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利益群体趋向多元化,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变化。一方面,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精神(人的精神、企业的精神等)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经济、精神与经济相互脱节、不协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发展滞后所造成种种障碍,使市场经济在深层运作中无法展示其内在的潜力,从而制约了改革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这种复杂的二元现象,原因何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从不同价值选择出发进行着不同价值尺度的判断,然则不管从哪个角度审视社会现实,有一点应当成为共识,这就是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及人的全面发展,强化科学教育文化兴国意识。

周毅博士在对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可持续发展三个概念的基本内涵深入深讨和重新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说明两者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把它们形象地比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平,缺一不飞。在看到市场经济多重功能对精神文明重构与拓展所发挥的“伟大文明作用”的同时,该研究没有忽视市场经济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病”、“精神症”和“文化情结”及“灰色价值观”进行透视和解剖,论证人际关系是推动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所必需的润滑剂和可持续发展的首选资源通道,并力图对此提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精神文明,既是人类制度演进史上的伟大创举,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根本希望。实践这一前无古人的辉煌事业,其历史内涵的丰富及凝重,其间所付出的代价与艰辛至少包含四方面相互关联的内容。首先,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意识和秩序,其中最核心的是交易条件的确立意识和秩序,即价格决定意识及价值竞争规则;其次,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和秩序,即策划、规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资格、权利、责任、利益的一系列制度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是企业的产权制度及观念;其三,市场经济的法治观念和秩序,即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定位、支持、保障,其中最艰难的在于社会法治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其四,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即对市场经济生产秩序、消费方式的道德支持,或者说市场经济时代“物化”的人格前提,即德力并重,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信任”为核心的经济伦理和道德准则的确立。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角度把握现实市场,完善社会运行机制,缩短社会转型期“阵痛”,培育社会文明因素。对社会利益协调、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道德关怀及社会文化生长机制进行一定程度和幅面的重构。同时,对外在分化、冲突和整合三环节交替过渡期不稳定因素——社会群体结构利益冲突的缓解作出建设性探索。注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生长和人文价值的研究,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国民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周毅博士对该课题的研究作了独特表述:时间上连续性——兼顾当代与后代、控制人口、提高素质、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空间上的立体性——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并举。这是对我国走向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标签:;  ;  ;  ;  ;  ;  

“跨世纪战略: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人民和黄河后代的长期警示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