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综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对促进城市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以及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探讨其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使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得到更为科学以及成熟的应用,促进城市的更好规划及运行。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
1海绵城市理念的含义
海绵城市,通俗而言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和挤出水”的城市。这种理念具体应用到城市建设当中就是将城市根据不同的要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利用吸水性能好的材料作为海绵体,在雨季的时候充分的吸收雨水,预防洪流的形成。海绵体一般修建在人口集中或者地域利用功能较多的区域,而这些被吸收的水可用于比如说树木灌溉,工业用水等方面,可充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海绵理念实际上就是对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等功能进行有效利用,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使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对雨水展开充分的利用。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国家,在对雨水资源展开回收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提升对于水资源的回收以及使用效率,借助雨水来改善现阶段我国城市中存在的排水问题,从而使城市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二,有助于帮助改善现存的生态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面临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就变成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建设海绵城市对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改善环境都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因此我国有关部门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建设海绵城市。目前,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出台了诸多的配套政策,其中最为重点的一项就是建设海绵城市。
2海绵城市下市政给排水设计运用
2.1车行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部分道路都采用了非透水性材料路面。该材料性质的路面极易出现道路积水情况,同时阻断地下水补给,进而造成热岛效应的出现。而在海绵城市的思想与理论中,车行道选用透水性材料设计路面。这样将透水性路面有效减少水资源的径流走向。同时也能够有效补充地下的水资源,从而避免地下水资源的亏空。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路面上层应选用透水沥青混凝土,中下层则选用非透水性材料。上下分层式设计是可避免在出现雨雪天气时,大量雨水资源侵蚀路基,造成路基的破坏。同时,这种设计也能确保雨水在接触路面以后,雨水能够沿着上层路面的横坡流入到盲沟,最终到达达到检查井或绿化带。在坡度设置上,纵坡控制为0.3%~6%,路拱横坡控制为1%~1.5%。
2.2人行道设计
市政工程中人行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人行道建设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方便的同时,也体现着市政工程的功能作用。原来的路面基本都是采用不透水的材料来铺设,会给人行道带来许多不便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如若在经历过雨洪灾害后,没有采取相应的排水手段,那么人行道的积水,必然会造成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出现摔倒的情况。可极大地降低人们在人行道中的安全度与舒适度。为了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在人行道路的建设上,应选用透水的铺装方式,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渗入到地下。这样不仅有助于排除人行道积水,同时还能够有效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涵养地下水源。当然,如若当地土壤透水性较差,在给排水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基层排水管,并调整管道的倾斜度,让管道的纵向倾斜度在2.5%的范围内,横向坡度在1%~2%之内,也可以达到路面排水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绿化带给排水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绿化带给排水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要点:
(1)雨水收集方面。在透水地面的前提下,雨水能够通过地表径流聚集在绿化带的雨水口,绿化带应设置在路面下方的15~20cm之间,保证雨水口均匀的分布,位于道路和绿化带种植土之间。应该做好雨水管道系统和绿化带的衔接,在路滑带中运用溢流系统,对雨水管道系统和绿化带中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连接,当绿化带中雨水过多时,可以通过排水管道进入排水管道。
(2)水体过滤方面。雨水降落在地面上在进行储存水之前,应对其进行过滤保证雨水的清洁度。水体过滤设计分为两层。一层种植土,第二层铺设砾石层,并安装渗透管。在过滤雨水的过程中,使雨水渗入地下,确保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给。
(3)缓排滞蓄方面。在进行该方面的设计时,首先应该对绿化带的地形和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对导流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使雨水有层次的渗入地下。并且,在雨水口的位置设置明沟用以沉淀雨水,明沟两侧设置出水沟渠,以此达到配水和方便雨水直流入明沟。在雨水较为充沛的季节,降水通过雨水口流向绿化带。
(4)排放方面。在进行排放施工时,为了将雨水和排水管道直连,首先应设置溢流系统。在降水量较大的季节,雨水口处理大量的雨水,可利用地势较低处的绿地对雨水进行储存,多余的降水可通过溢流系统排入市政管网。
2.4附属设施设计
附属设施作为承担道路相应配套功能的部分。路肩边沟的设计与施工,应加强材料的选择与配合比的控制,传统的混凝土材料不仅美观性较差,还容易出现堵塞问题,起不到雨水净化的效果。建议在施工中配合植草沟的应用,提高雨水回收与净化的效果。其次,路缘石在市政道路中主要分为平缘石、立缘石这两种类型,设计人员应根据材料的具体性能进行合理设计,平缘石与周围保持相同的高度,可有效防止积水的发生,有助于雨水径流至雨水口或绿化带内。立缘石的高度可比周围地表高,以此来满足雨水汇集的要求。
2.5与城市绿地的衔接设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市政道路与城市绿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可以起到道路径流的分流功能,还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水平。绿地中的渗透技术主要有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下沉式绿地等形式,其中还包括植草沟、渗渠等措施手段,道路和绿地的衔接方式根据城市环境的不同也有所区别。首先,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区域。需要增加雨水储存与回收利用功能,通过对路面雨水的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合理设置排水管完成这一目标。其次,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区域。通过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将雨水排放到指定地点,降低雨季情况下径流汇集的现象。最后,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首先应控制污染,可以采取植被缓冲带、植草沟等技术,通过净化再用于浇灌绿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在给排水设施的方法方面均有很大创新,与普通的城市给排水规划相对比,能将给排水规划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借助绿化环境以及地下水系,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应用。未来,还需要人们继续给予海绵城市理念相关应用技术一定的重视,对相关应用经验展开积累总结,结合市政工程的实际情况,活用这一理念,为城市的建设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曲希胜.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23): 94-95.
[2]秦剑春.浅谈城市给排水建设中的海绵城市理念[J].低碳世界,2018 (05):109-110.
[3]刘国良.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8,25(05):115-116.
论文作者:巴依尔明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绿化带论文; 给排水论文; 水资源论文; 路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