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领域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构成内容之一,其是关系着城镇化发展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在实践运用建筑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套用现代建造理念的问题,使传统的建筑学理念难以传承,降低了城镇化建设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为此,相关建设者应在明确城镇化进程建筑学运用现状的情况下,着手进行优化控制,即与原有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使融入的现代建筑元素更具特色地体现出来。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建筑学;新挑战
引言
农村建筑长期由独立、分散的村民自发地被动应对现代化冲击的具体表现,其“传统经验传承无力”与“现代转型失范”的问题都很突出。一方面,我们都认为民居建筑是长久富有活力的重要设计智慧宝库,具有丰富的地域要素与多样性创新基因,是建筑学传统而经典的研究对象,而这些内容正在迅速地被淹没,而现代设计者对于它们在未来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另一方面,目前大量令人不满意的村镇建筑也显示出我们还远未形成一套足以应对新变化的地域现代化技策略,来支撑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村建筑的转型提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建筑与建筑学学科
建筑是社会不同人群工作、生活或娱乐活动的场所,是通过建筑设计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的总称.“坚固、实用、美观”是建筑必备的基本属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是我国新时期的建筑方针.建筑学是研究以满足人的不同行为需求的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建筑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建筑学学科,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个一级学科在内,是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系,“就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对建筑的本真进行综合性地追寻”.狭义上的建筑学被认为是“the art and science of designing and superintending the erection of buildings and similar structures”.西方政治家在描述建筑学时,甚至把建筑视作一种“民主”的艺术形式,“It is about creating buildings and spaces that inspire us,do our jobs,that bring us together,and that become,at their best,works of art that we can move through and live in.And in the end,that is why architecan be considered the most democratic of art forms”.我国的建筑学一级学科包括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两大部分,其中建筑历史主要研究中国建筑史和外国或西方建筑史,而建筑理论被认为是一种“the act of thinking,discussing,and writing about architecture”.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范畴扩展到了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城市、早前人类活动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为坚守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堡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是研究建筑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理论基础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居住建筑和各类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其成果体现方式往往是各类建筑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筑技术科学是研究建筑的技术性能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保温、建筑防热、建筑节能、建筑采光、建筑照明、室内音质、建筑隔声以及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改善等内容,相应的建筑物理环境技术设计标准和规范是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2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新挑战的现实意义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城市建筑已步入成形加速期,但城镇建筑发展的相对落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建筑体系的完整性。具体来说,城镇建筑长期处于独立状态,且以分散状态被动接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理念没有传承与现代建筑的转型失效等问题突显出来。此情况下,传统的建筑学知识与经典研究对象无法体现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当中。为此,相关人员应从实践角度出发,使城镇化建筑既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能完成历史文化传承动作。这无疑对建筑行业建设者提出了新的调整。故,研究人员应从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发展现状入手,以寻找出面对挑战之法,进而深化城镇化建设。
3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化建筑工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建筑在材料、色彩以及构造方面均进行了改善,但从总体角度来看,其建筑质量、环境与性能指标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而言,农村建筑按照营建模式区分,可大致分为四类,即传统住宅类、旅游景观类、文物古迹类以及砖混住宅类。以传统住宅类农村建筑为例,其是千百年历史沉淀的产物,是地域文化与生态经验的建筑载体。在当下,乡村居民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对新的居住建筑模式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现代化建筑形式的融入并不成功,如,黔北地区民居层高大多在6m以上,并通过在高处开孔,以使其静风条件下将热压原理利用起来,从而提升室内的通风除湿效果。现代化建筑的模式运用,虽在外观上保存了传统建筑的立面比例,但两层通用的层高设计并未体现传统建筑的空间营造效果。此种建筑运用居住后,只能依靠后期的设备来保证热舒适性,既增加了能源的消耗,还降低了建筑物建设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4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挑战的面对之法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在更新改造传统农村建筑的过程中,需经过大量的勘察与区域建筑学的调查工作。如此,才能使现代的建筑学技术更好地与传统农村建筑进行融合,既提升了城镇化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还使建筑携带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因而,在面临超过百亿平米的城镇化建筑时,新理念的融入不能离开原有建筑所携带的文化。换句话说,就是建筑领域绿色转型的整体过程,不能依托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需要更多的综合性考量,审慎进行判断,以实现建造方式与现代技术的创新结合。对于城镇化进程的建筑学实践需按照上述理念来面对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目标,继而服务于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进程。
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学运用实践,应与传统居民建筑的建设形式、习惯以及风俗进行结合,即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使现代建筑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其中,以实现提高原有建筑物建设使用科学有效性的目标。事实证明,在此背景下的城镇化建筑领域发展,将以本土化的状态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多样性,进而满足人们对居住习惯、文化传承以及科学便利建筑物的建设使用需求。为此,各地区城镇化建筑领域建设人员应将上述分析内容与科研成果更多地作用于实践,以实现当前阶段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有效性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俊强,梁浩.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绿色建筑产业新城[J].建设科技,2013(07):28~35.
[2]潘琢金,刘继磊,罗振,杨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6(12):3225~3229.
论文作者:陈美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学论文; 城镇化论文; 学科论文; 传统论文; 进程论文; 历史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