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我国农业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国农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WEC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指地球上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事业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它的内涵可以归结为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人类的最终目标是在供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三个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这一战略引入农业领域,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

一、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6年7 月份的材料, 从1995 —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57亿增加到98亿,估计到那时人口才能趋于稳定。而我国,预测到2030年总人口将达到16亿,人口峰值时间和峰值数在2030年后的某个时候。这就预示着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增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多项研究表明,我国自然资源所能允许的最适宜的人口承载量是8亿,最大承载量是15—17亿。 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农产品提出了巨大的需求量,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而且,我国在现有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15.88%,文盲率为12.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 大学以上(含相当于大学水平)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人口总数的0.06%。大量素质低的人口不仅导致了人口的恶性膨胀,还极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技进步,严重制约了资源与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的实现。

(二)粮食 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是生活资料,更是一种战略物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危及消费,更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粮食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我国粮食需求量预计到2030年为6.75亿吨,人均只能维持在400 公斤左右的最低安全限度。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人增地减、粮食需求大增的趋势,经过认真分析和预测,向全世界宣告:在未来人口峰值期内,每年向全世界粮食市场的采购量控制在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5%以内, 我国人民有能力养活自己。

(三)耕地 在人口不断增长和粮食供应并不宽裕的背景下,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全球性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报告,全球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在本世纪80年代初以前的人类历史上一直呈增加状态,1981年时达到7.32亿公顷的最高纪录(耕地面积按每年收获一次计算。凡一年收获两次的耕地,每一公顷折算为两公顷),从那以后逐渐减少。据权威预测,如果世界人口增长率保持目前水平,人均占有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到2030年时将只剩下0.08公顷(折合1.2亩),是1980年的50%;我国耕地详查数约1.33 亿公顷,1978—1994年净减少450万公顷,未来15年减少量可控制在300— 400万公顷之间。2010年耕地保有量为1.2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73公顷(折合1.1亩),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 耕地减少及质量下降对依靠科技、提高单位产出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三个要素的动态轨迹在未来不同时点的状态,表现为人口与农产品的供需余缺,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提示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1)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 这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还有2/3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 )科技普及率为30%—40%。这个指标是说我们的科技还只普及1/3的生产领域和1/3的地域。(3)化肥当季有效利用率30%—40%。 农业科技界认为化肥要发挥增产作用,主要是单位面积的用量要适当,除此以外施肥时间和方法都影响其作用的发挥。过去几年我国许多地方化肥持续投入量大幅上升,但粮食增产效果并不显著,相反,却引起了严重的生态问题。(4)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0%—40%,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1世纪是生物科学和农业工程技术发达的世纪。生物技术是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微生物、化学工程和基因工程开发天然物种和人工合成新物种的技术应用并借以提高生物生产力。它的特点是: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的内在过程来实现,是以提高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挖掘生物潜力为目标。动植物育种是生物技术的核心,模式栽培、配方施肥、配合饲料、生物固氮、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是生物技术的延伸。在未来的实践中要发展节水、节能、节劳和省费的农业技术,要研究推广利用生物遗传潜力,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种、养水平,要研究预防和治理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的技术方法。

农业工程是研究农业生物体在生长、繁育、储存和加工过程中与环境和各种技术手段之间关系的科学,也是人类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改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业产出量的综合性技术体系。目前我国农业工程技术主要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项目是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

21世纪的经济被称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因此,国家提出“科教兴农”的战略,其实质就是把科教摆在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上,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二)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特点是:

1.强调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活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为此,不但不排斥而且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合理投入。

2.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生态规划和生态技术实施,实现系统优化。

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一方面补充挖掘内部资源潜力,另一方面高效利用购买性农业投入。

4.通过改善各种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5.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效益,降低成本,为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维护农民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的应用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对光能多层次(空间多层次)利用,进行立体开发,亦称立体农业,如山体立体农业、平原立体农业、水体立体农业。二是模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建立农业资源多级循环(时空多层次)利用,其中主要是农畜产品及其废杂物的多级利用。

(三)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互为条件 环境蕴藏的生活资料总量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上限是既定的、不变的常量,下限是可变的,它和上限之间有很大差距,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环境中摄取的资源越来越多,这就使下限不断提高,环境功能也随之不断减弱。

据调查,全世界森林面积为36.25亿公顷,1980—1990 年间每年平均砍伐量为1680万公顷,相当于每年砍掉总量的0.5%。 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0.5—2.0吨/公顷,全世界耕地约为46.89亿公顷,其中13.3亿公顷已退化;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优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近10 年来,每年减少36万公顷,土地退化已达160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6%,草原退化面积高达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1/3以上,全国水资源日趋短缺,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 全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50亿吨。据1996年中国社科院的估算,目前中国的环境损失已超过千亿元。这些都足以证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到了危及自身的地步。

1989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环境署第15 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这就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即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所以环境治理措施要寓于发展之中,做到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发展之中,又解决于经济发展之中。

保护环境的行动往往具有多重效益,即使某方面效益不够理想,仍可从其他方面得到极大补偿,可以说是一种无悔行动。所以我们要摈弃“环境保护不经济”的成见,通过各种途径,控制污染源,保护农业自然环境;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清洁生产的实现,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建立食物供求安全预警系统 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给全体居民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品。预警系统是指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食物环境质量监测,特别是对土壤肥力、水土流失及农业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

目前,我国食物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忽视污染的情况,这些均是食物安全的主要阻碍因素。建立食物供求预警系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50多种,最基本的是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五类。从产生人体所需的热量看,主要是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据研究,能量有14%来自蛋白质(其中1/3是动物蛋白),30%来自脂肪,56%来自碳水化合物。所以要按照这个要求来建立合理的食物结构。

2.建立高效的食物生产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御体系,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地、食物等免受各种污染的监控体系,强化食物生产、产品加工、成品卫生、营养成分达标的检测监督机制。

3.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先进技术,控制污染源,加强治理工作,提高食物环境质量。重视“三无食物”的发展,即食物和制品不受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污染,保证食物安全、卫生。

4.建立各种食物生产的商品基地,包括商品粮基地,糖、油商品生产基地,水果、蔬菜商品生产基地,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做到有效供给多样化食物,满足人民需要,确保人民安全。

5.强化食物安全储备制度。粮食是主要食物源,加强粮食生产、储备、运输、加工、销售等基本设施建设,完善省级粮食储备制度,鼓励农民广积粮。国家、省级、农民三级粮食储备是食物安全系统的重要保证。

标签:;  ;  ;  ;  ;  ;  

论我国农业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