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重要思想论文,代表论文,简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6)03-0045-0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唯物史观的中国化。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唯物史观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作出了新概括
唯物史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完备的理论体系。对这个理论体系能不能进行概括,如何进行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都没有明确的论述。过去有人曾尝试把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或概括为“阶级斗争理论”,或概括为“经济决定论”,或概括为“历史决定论”。这些概括都因不能全面体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内容,既不准确,更不科学,致使受到批评。如果这个理论体系能够概括,那么,就要全面体现理论体系的内容,又要简明扼要,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是可以概括的,而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一个非常科学的好的概括。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产力、文化、利益三个范畴全面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内含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奥秘。江泽民提出生产力、文化、利益三个范畴而不提出其它范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三个范畴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包容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社会存在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社会意识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现象。要概括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就要体现这两个范畴,并反映出这两个范畴的主要内容。
社会存在最基本的内容是生产方式,而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并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可以探究阶级的产生和消亡的根源,厘清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从生产力范畴可以逻辑地推演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一系列范畴,展开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可以说,生产力范畴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特征,逻辑地蕴含了唯物史观的全部理论内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的理由。把代表生产力作为“三个代表”中的第一个代表,确实是抓住了唯物史观的生长点。
有社会存在就必然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意识形式,也就是狭义上的文化。社会存在中有物质生产的问题,社会意识中就有精神生产的问题。生产力讲的是物质生产,文化讲的就是精神生产。所以,讲了生产力,就不能不讲文化。文化范畴基本上蕴含了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是唯物史观中不可或缺的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况且,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支撑点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唯物史观如果不突出文化就会有失偏颇。因此,把代表文化作为“三个代表”中第二个代表,就抓住了唯物史观的关键点。
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利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同利益相关。为了利益,人们有意识地去改造客观对象,对利益的追求便产生生产力;为了利益,人们有意识地去认识客观对象,以便更好地去改造客观对象,对利益的向往便形成文化。人的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具有不可替代更不可忽略的作用。利益是人类社会的落脚点和发展的最终动因,社会的进步,就是在人的利益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驱动下的过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1],也就应该是唯物史观一系列原理的一个归结点、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一个核心范畴。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利益范畴,应该说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精确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概括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不能不体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浓缩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存在基本内容的生产力是基础,决定着文化,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进步。作为社会意识基本内容的文化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文化可以对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整合作用。代表先进生产力与代表先进文化的相互作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这三者是统一的。
物质生产也好,精神生产也好,都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人的自觉活动。人民群众是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基本的承担者。唯物史观所说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其实讲的就是人民群众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活动过程;唯物史观所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实讲的就是人民群众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要概括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不能不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离开人民群众来抽象地讲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是讲人民群众从事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或者说讲的是从事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人民群众。
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就是唯物史观的主题;“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唯物史观三个基本范畴及其三个范畴展开的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看作是对唯物史观总特征、总观点的体现,是对唯物史观总体的一种新把握。
二、对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予以了新提升
如上所述,生产力、文化、利益范畴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如果对这几个核心范畴仅仅是重复或重新排列,那么其理论创新程度是很有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可贵就在于它不是把几个核心范畴进行简单地重复和排列,而是予以全新的概括,提出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根本利益”三个崭新的范畴,并揭示了其内在联系,因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重大的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生产力中划分出“先进生产力”。在以往的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一个整体综合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除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外,都没有再进一步分析生产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生产力”从生产力中划分出来加以单独的强调和研究,并界定为:先进生产力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先进的管理方式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从事生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如果说邓小平划分出“第一生产力”是对生产力要素的划分,那么江泽民划分出“先进生产力”则是对生产力性质的划分。“先进生产力”范畴的提出,突破了过去我们讲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关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要求,而对生产力内在要素优化发展的要求关注不够的局限。这一范畴的提出,实际上是对生产力的深层次的分析和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推动。作为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生产力是一个复合体。任何一个社会里的生产力,其发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归根到底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而真正能起这种推动作用的又不是一般的生产力,更不是落后的生产力,而是社会中的先进的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社会前进。从生产力中进一步划分出“先进生产力”,从而也就可以把生产关系,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这个新划分和新归结,是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文化中划分出“先进文化”。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一个上层建筑的范畴。就文化而言,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外来的和本土的,有先进的和落后的,有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之间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各种各样的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在以往的唯物史观理论中,更多的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论述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功能和作用,从文化的分类来论述不同文化的意义稍有欠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一般文化中区分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对先进文化作出明确的界定:先进文化,应当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从文化中划分出先进文化,进而把文化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对社会进步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归结为先进文化,应该说,这种新划分和新归结,是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利益中划分出“根本利益”。利益本身是多方面的;利益概念是个全方位的概念,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从空间的角度可分为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从时间的角度可分为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从利益主体上可分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内容上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既包括人民群众整体所享有的社会宏观利益,又包括人民群众个人所享有的微观合法利益,社会宏观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在现行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对利益的阐述是很薄弱的,即便是有所阐述,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而谈,没有对利益进一步作出分类并分析不同性质的利益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马克思说:“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里的“他们的利益”指的不是某些人的利益,而是某个阶级、某个社会集团的利益,具有整体性。为“他们的利益”所进行的奋斗对社会进步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则取决于“他们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否相一致。事实上,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先进阶级为自己的利益所进行的奋斗,对社会进步才具有积极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人民利益中提升出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核心,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衡量标准,这无疑是符合马克思论述的。因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都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这里讲的根本利益,既不是我们通常在所有制和分配关系意义上理解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也不是指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是着眼根本、围绕根本、体现根本,是从“终极关怀”意义上讲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利益范畴,特别是从利益范畴中提升出根本利益范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唯物史观的一大亮点。
三、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实施了新拓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2] 把“三个代表”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就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拓展。
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它们又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这一运动的起点,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江泽民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我们党的根本任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缜密观察、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的先进性问题,把是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衡量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之一,要求把党的先进性放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去考察。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理论的伟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理论升华。
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江泽民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先进文化是党始终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牢牢把握主动权的关键之一。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无疑要面对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建设本身的问题,文化建设在执政党的诸多任务中处于何种地位,它与党的性质、特别是执政党的性质有没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江泽民对此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他认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又一个本质规定,也就是说,发展先进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而且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先进性放到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这一思想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理论的伟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新的重大的贡献。
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驱使其创造历史的动因,因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符合这种利益就能推动社会发展。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江泽民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把它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统一起来,共同作为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规定,提出要把党的先进性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从而对党的性质作出了符合当今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新概括。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是我们党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不断与时俱进的突出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四、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新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执政党建设理论为主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规律,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入研究执政党建设理论,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内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纷纷丧失政权,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地位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党的性质以鲜明的时代特征,赋予党的宗旨以丰富的时代内涵,赋予党的纲领以明确的时代方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永远保持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总结我党和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征,就是把坚持党的先进性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基本理论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系统、科学、完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然而,应该如何认识新世纪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许多新变化,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没有现成答案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察和分析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变化,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结论。比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苏、东剧变遭受重大挫折,处于暂时低潮,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并没有改变;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苏、东剧变的教训,可以得出坚持社会主义和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两条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但目前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求得发展。这些基本分析和重要观点,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更加丰富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内容上,一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原理,即肯定生产力的根本地位和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精神文化的能动作用和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历史创造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是既突出和强调了生产力和文化的民族性,说明这种生产力和文化都是指中国的生产力和文化,同时,又突出和强调了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把先进性作为衡量生产力和文化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坚持了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三是把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客观规律与主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方法上,一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把客观规律同主体利益、真理性(或科学性)同价值性统一起来,把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二是要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深入发展的新要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三是要把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统一起来。
标签:先进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