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现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地铁的建设,改善居民的出行状况,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正是为地铁工程培养建设和维护人员。在日常教学中应把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工匠精神
2016年3月的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让“工匠”这两个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工匠”两个字自古有之,原意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匠人。中国建筑鼻祖鲁班,设计建造赵州桥的李春等等,除了这些知名的匠人以外,还有太多太多在历史中默默无闻的工匠,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编织自己的工匠人生,用无限的智慧、刻苦的钻研还有高超的技术创造了那个时代精美绝伦的作品,甚至直至今日科技发达到如此地步,有的作品后人也无法复制。而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短、平、快”,不愿意再付出汗水与时间去钻研去创造,却希望投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去获得最多的利益,这样就会丧失品质。所以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很多“豆腐渣”产品。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这样的“短、平、快”思想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当“工匠精神”再一次出现的时候,引起了社会各界个共鸣。
职业院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这些人才大多在建设的一线上冲锋陷阵,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安全进行,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优劣。而城市轨道交通培养的学生,会出现在各个大型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的修建和养日常维护工作中,他们能否肩负使命直接决定了成千上万人的人身安全。
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现状
职业院校学生大多都是“00”后,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由于时代的特点,加上信息的高度发达,这些学生从小在电视中、网络上以及各种各样的媒体传播介质上获得了相当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丰富多样、良莠不齐,很容易对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建立阶段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引导作用,致使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缺乏合理的规划。他们羡慕所谓“网红”“明星”光鲜亮丽的生活,盲目想要效仿他们,认为像这些“网红”一样坐在电脑前、手机前,唱唱歌、跳跳舞、打打游戏就可以拥有像他们一样富有的生活。亦或是对于未来会成为一名技术工人非常抵触,课堂上经常有学生表示自己未来是不会做工人的,工人这个行业又脏又累还没有发展前途,自己未来就业要像电视里的白领一样,坐在办公室里工作。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有很浅显,认为只需要像工匠一样埋头工作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了。年轻学生平时对国家大事还有时事热点关注不多,对于“工匠精神”了解不多,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逐步的渗透和讲解,让学生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深入了解。
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工匠精神”教育
1.首先教师需从自身做起。职业院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校门”对“校门”,即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任教,这些教师大多没有企业、现场工作经验,所以教师要利用假期等空余时间,深入到企业去学习、去参观,从而深刻地理解自己所任教专业的职业要求和工作环境,才能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教师还有个通俗的名字叫做“教书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播者,自身也是一名匠人,需要教师自己能够抵抗得住外界的诱惑,能够潜心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紧跟行业发展,学习行业内最新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教案,并根据课堂内学生的反应和反馈不断地调整教案,甚至同样的课程不同的班级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案,使课堂能够真正地适应学生的需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研究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把每一堂课当做一个需要精心雕琢的工艺品展现给学生,,把更多的知识通过更好的手段传递给学生,教师以身作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埋头苦干,它还包含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等。
同时教师在业余时间也要多多关注本行业内、和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大国工匠的事迹,并结合专业特点,在课堂中向学生宣传这些事迹,感染学生。
2.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比赛。每年有很多学生大赛举办,小到校级比拼,大到省市甚至国家级的大赛。这些比赛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更是一个打造“工匠精神”的良好平台。通过竞技比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心中的胜负欲,只有内心充满对赢的渴望,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投入其中。能够参加比赛已经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与胜利,比赛的过程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考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比赛的结果也能够鼓励、激励学生对极致的追求。通过参加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更是努力钻研如何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做到最精。
3.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需要学校的支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可以将书本所学转换成所用,直到会用,这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让学生乐于实践的同时能够重视理论学习。职业院校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建立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专业技能训练。
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是对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根据企业要求、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前掌握工作技能和技术规范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时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去。
曾经“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但人们看到“Made in China”时,第一印象多是品质不高,“世界工厂”的名号也大多代表着廉价的劳动力。虽然“中国制造”让中国一步步成为经济大国,但也制约着中国的发展。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齐心协力,将从“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智造”,将“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创造基地”,振华、华为、大疆、人工智能、中国高铁……这些无不昭示着中国转型的良好开端。职业院校正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第一阵地,通过教师、学校、行业、国家的努力培育,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毕业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海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探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61-64.
[2]杜晓光.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3):23-26.
[3]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4]徐桂庭.以工匠精神引领时代,以工匠制度创造未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107-115
中等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对策研究,ZZC1317003。
论文作者:李玉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工匠论文; 学生论文; 精神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